医学百科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Posted 呼吸

篇首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百科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百科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亦很密切。
与肺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由于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则脉率亦随之急促;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搏亦难以维持,因而前人亦将脉搏称为脉息。另一方面,「肺朝百脉」的功能将肺气与血脉的功能紧密联系。当呼吸匀和深长时,脉象一般呈流利盈实;呼吸急迫浅促,或肺气壅滞呼吸困难时,脉象多呈细涩。总之,肺气对脉率、脉形都有影响。
与脾胃的关系:脾胃的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脉象中的"胃气",在切脉时可以感知,主要在切脉的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脉中的胃气虽可看作脾胃运化功能的反映,但实际上更直接地反映了全身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所以,脉有胃气为平脉(健康人的脉象),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临床上根据胃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故又有「脉以胃气为本」之说。
与肝的关系:肝藏血,即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可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脉象的变化。如肝失条达,脉道拘束,故切脉指感如按琴弦;肝阳上亢,血随气逆,脉象弦大有力。
与肾的关系: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若精血衰竭,虚阳浮越则脉象变浮,重按不应指,此属虚大中空的无根脉,提示阴阳离散、病情危笃。

相关参考

医学百科 脉诊的理论依据

脉诊主要是按切脉搏,体察脉象变化。而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由宗气推动。宗气积于胸中,汇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

医学百科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主血,其充在脉」;《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心脏搏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相应,并受心脏气血的影响。心血和心阴是

医学百科 生活与脉象

生活与脉象,重点指精神与脉象,饮食与脉象,劳逸与脉象的变化等。1、情志与脉象的精神话动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凡人过于惊恐悲忧喜怒,脉息也必然发生变化。如《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日:「人之居

医学百科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医学百科 《内经》中目与脏腑的关系

《内经》中有关目与脏腑的关系在《灵枢·大惑论》篇有专门的记载,同时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五阅五使》、《灵枢·脉度》、《灵枢·师传》、《素问·解精微论》诸篇均有提及,主要观点有三个。其一,目为

医学百科 肝经与中风失语的关系

中风的病机可分为虚、火、风、痰、气、淤六端,肝与六端的形成关系密切,在中风病的病理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肝经与中风失语的关系1、肝与虚肝病多为阴虚,同时肝病亦和气虚关系密切。阴津与气相互滋生,津能化

医学百科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对脉象的影响以气的作用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则有赖于气的固摄,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亦赖气的调节。具体地说

医学百科 汗与病证的关系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其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汗为阴液,靠阳气的蒸腾与宣发,阳加于阴则汗出;二是脉来为阳,脉去为阴,阳加于阴即来者盛,去者衰,指脉象与汗出的关系。如张志聪注:「

医学百科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四)

从预后(生死)脉中亦反映出对病机的关系,例如《内经》于脉是最重胃气,认为无胃气的脉是死脉,凡季节脉与五脏脉、六经脉等无胃气即是死脉,换句话说就是失去柔和和过分刻露的有关脉象,例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

《中医诊断学》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1。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