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诸贤论怎么用?《症因脉治》 附诸贤论

Posted 《症因脉治》

篇首语: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附诸贤论怎么用?《症因脉治》 附诸贤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诸贤论怎么用?《症因脉治》 附诸贤论

王节斋云∶夏秋暑湿热三气,伤于阳明胃家,轻者即发为疟等症,重则伏而不发,积久则发外感热病。若伤阳明大肠,轻者即发霍乱泄泻之症,重则伏而不发, 炼煎熬,而发赤白痢下矣。又云∶疟是暑风之邪,治法宜发散,又须分别阴分、阳分,以及新久。新发者宜散表,久病宜扶正为主,虚人不可过服克削。若阳分气疟,多汗,用黄 、人参、白芍药以敛之。无汗,用柴胡、苍术、葛根、羌活、黄芩以发之。若阴分血疟,多汗,用当归、白芍药、熟地黄、黄柏、黄 以敛之。若无汗,用柴胡、苍术、川芎、红花、升麻以发之。
桢按∶此皆言内伤疟也。若外感气分疟,多汗,当用桂枝、石膏等以止之。无汗,当用麻黄、川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营卫并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疟作,离则病退,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邪在表属太阳,则日作,邪稍传内在阳明少阳,则间日作。若深入三阴,则三日一作。邪走血分,则日晏作。邪走气分,则日早作。准绳云∶仲景、易老治疟之法,用于外因暑邪,病在盛热之时为宜。若深秋凄清之候,与七情痰食诸条,尚未尽备,故又广诸治法。然暑月之疟,必脉浮恶寒、无口渴里热,方可用麻、桂、羌活等表药。脉洪数长实,无表邪,有里热,方可用白虎等凉药。脉沉实,有便闭腹痛里实症者,方可用大柴胡、承气等下药。若脉细缓芤微,四肢倦怠,得之伤暑伤热,宜以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治之,虽人参白虎,尚不可用。若内外俱热,引饮自汗,热退后,其脉洪实如旧,即处暑后,单进白虎何害。又曰,溽暑时行,疟发时,恶寒虽甚,然实系热邪,再无虚寒之理,经云∶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阴实者,言邪在于阴,非阴气虚也。阳虚者,言阳邪内陷,非阳气虚也。如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太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皆虚则遍身骨节俱痛。此之谓寒,乃阴阳交争互作之寒,非真寒也。方用柴胡、升、葛、羌、防,以升举阳气之随邪陷入阴中者。使之返还阳分,则恶寒自已,以当归、红花引入血分,又以猪苓分利阴阳,使其不复陷入阴中,一剂可愈矣。若寒一阵热一阵者,方用柴、葛、羌、防,以升举阳气,使恶寒自已。又以石膏、知母、黄芩,清其里分之热,使其发热自除,更以穿山甲穿通经络,以猪苓分别阴阳,不使交并,复以甘草和之,一剂而愈矣。尝考本草,知母、草果、常山、乌梅、槟榔、山甲等,皆言治疟,以知母性寒,入足阳明,治独盛之火热,草果性温,入足太阴,治独盛之恶寒。二经合和,则无阴阳交错之患,是以为君。常山吐胸中结痰,以定寒热为臣,乌梅、槟榔,除痰癖破滞气为佐,穿山甲出入阴阳,穿通经络为使,甘草和诸药,此方乃脾胃家有郁痰伏饮者,用之收功。

相关参考

附诸贤论怎么用?《症因脉治》 附诸贤论

《准绳》云∶用收涩以治滑,须分热滑寒滑。寒滑可以收敛,热滑未宜收也。如泻已愈,至明年此月日复发者,有积根于中。如痢症休息痢相等看,然亦分热积寒积治之。热积寒下,寒积温下。真元不足,佐以补元之药。脾虚不

附诸贤论怎么用?《症因脉治》 附诸贤论

刘宗浓曰∶痰之为病,仲景论四饮六症,无择叙内外三因。盖四饮,则叙因痰而显诸症者,《三因方》则论其因所伤而生痰者也。夫痰病之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化而生者,有肾水虚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热

《症因脉治》 附:诸贤霍乱论

刘河间云∶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转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为吐泻霍乱。火性急速,火性躁动故也。世俗止谓停食者,特一端耳。转筋者,亦是肝木自甚,肝热烁燥于筋,故筋急而挛痛,实非寒主收引之谓,此发火

《症因脉治》 附:诸贤转筋论

陈无择云∶转筋者,以阳明养宗筋,属大肠,今因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油腻,暴吐下,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囊缩甲青而难治也。刘宗浓云∶冷热不调,阴阳相搏,风寒乘之,而为挛缩急痛也。河间云∶转筋皆

原序怎么用?《症因脉治》 原序

医有五科∶曰脉,曰因,曰病,曰症,曰治。丹溪先生以病症为一,故以四字赅之,纂成一帙,名曰《脉因症治》。实为寿世之书,奈后代诸贤,不业是作,遂至散亡淹没,予所深惜。然谛思之,仍有难于宗行者,盖执脉寻因、

《景岳全书》 附诸家脉义

[b]矫世惑脉辩(十三)汪石山[/b]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脉之中,卫行于脉之外,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之可议矣。或者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则脏腑不和,营卫乖谬,而二十四脉之名状,层出而

《症因脉治》 内伤不得卧

《症因脉治》 外感不得卧

《症因脉治》 附:吐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