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秘传》 (三)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

Posted 《金针秘传》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金针秘传》 (三)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针秘传》 (三)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四穴)

1.不容∶二穴在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四肋端,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腹满 癖,不嗜食,腹虚鸣,呕吐,胸背相行痛,喘咳口干,痰癖,胁下痛,疝瘕。针入五分,可灸五壮。
2.承满∶二穴在不容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肠鸣腹胀,上喘气逆,食饮不下,肩息,唾血。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3.梁门∶二穴在承满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谷不化。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4.关门∶二穴在梁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治遗溺,善满,积气肠鸣,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气游走侠脐急,痰疟振寒。针入八分,可灸五壮。
5.太乙∶二穴在关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可灸五壮,针入八分。
6.滑肉门∶二穴在太乙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治癫疾,呕逆,吐舌。可灸五壮,针入八分。
7.天枢∶二穴,大肠之募穴,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去肓 一寸五分,夹脐傍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疗夹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寒疟,泄利,食不化,女子月事不时,血结成块,肠鸣腹痛,不嗜食。可灸百壮,针入五分,留七呼。
8.外陵∶二穴在天枢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腹中痛,心如悬,引脐腹痛。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9.大巨∶二穴在外陵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少腹胀满,烦渴 疝,偏枯,四肢不举。可灸五壮,针入五分。
10.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少腹满,引阴中痛,腰背强急,膀胱有寒,三焦结热,小便不利。可灸五壮,针入二寸五分。
11.归来∶二穴在水道下二寸。治少腹贲豚,卵缩,茎中痛,妇人血藏积冷。可灸五壮,针入八分。
12.气冲,二穴,一名气街。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足阳明脉气所发。治肠中大热,不得安卧,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淫泺,月水不利,身热,腹中痛, 疝阴肿,难乳子,上抢心痛,不得息,气冲腰痛不得俯仰,阴痿,茎中痛,两丸蹇痛不可忍。可灸七壮立愈,炷如大麦,禁不可针。

相关参考

《针灸甲乙经》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三焦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b]关冲[/b]者,金也。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b]腋门[/b]者,水也。在小指次指间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溜

《金针秘传》 (二十四)腰痛

中外医家商讨金针医学时,有同文书院院长大内畅三先生在坐,询及金针能治年久腰痛否?余曰可。间日邀诊,谓余年六十有二,病已十又三年,平日起居坐卧均感不便,惟阴雨之先,节气之前,不但不能转侧,且腰部肤冷如冰

《针灸甲乙经》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胆出于窍阴。[b]窍阴[/b]者,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三分,留三呼。(气穴论注作一呼)灸三壮。[b]侠溪[/b]者,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歧骨间,本节前陷

《针灸资生经》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i]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图缺)[/i][b]附分[/b]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侠脊各三寸.灸五壮.针三分.[b]魄户[/b]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

《针灸大全》 背部三行二十八穴

去脊左右各三寸,第二椎下名附分。魄户第三柱下取,膏肓四椎下三分。神堂第五噫嘻六,胞肓二穴十九取,秩边二十椎下止。

《针灸资生经》 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i]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图缺)[/i][b]气户[/b]二穴.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针三分.灸五壮.[b]库房[/b]二穴.在气户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壮.针三分.[b]屋翳

《金针秘传》 (一)腹部中行(凡一十五穴)

1.鸠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在臆前蔽骨下五分。治心风惊痫发癫,不喜闻人语,心腹胀满,胸中满,咳逆数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浆不下。不可灸,灸即令人毕世少心力。此穴大难针,大好手方可此穴下针,不然取气

《金针秘传》 (二十三)齿痛

黄金荣先生病齿痛二十余日,遍服清泻苦降之剂,始终不效,寝食为之不安。余适有他事往谒,问此病针法能治否?余谓舍蛀齿外皆可治也。即为针合谷、吕细等穴,针去痛除。先生云金针治病如此神速,悔不早用之,致多受二

《金针秘传》 (二十)干血

曹女年十七,忽停经九月,人渐瘦,脉沉实,舌白,口渴心烧,中脘痛,少腹左胁下痛而拒按,夜来潮热盗汗,便结溲少而热,微咳无痰,皮肤枯燥,肌如甲错,无一不是干血痨之症状。但室女停经与妇人稍异,治法亦各有不同

《诸病源候论》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