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随笔》 食填太阴证似结胸似温毒似阴虚

Posted 《读医随笔》

篇首语:运气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读医随笔》 食填太阴证似结胸似温毒似阴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读医随笔》 食填太阴证似结胸似温毒似阴虚

凡生冷、坚硬难化之物过食,停于胃脘,以致发热、气喘、胸口结痛拒按、大便秘结,有五六日、十余日不动者,全似结胸,而断不可以大、小陷胸法治也。陷胸是因误下,邪气内陷,与内痰相裹;此乃初起即见结痛,是有形之物阻塞气化,非气化壅结也。若根据陷胸治之,洞肠穿胃,形气俱伤矣。其证两侧头痛,是食阻少阳之生气也。舌苔或白浓,或黄浓,而上覆以黑,是胃脘之血为冷食所逼而停凝也。舌尖起小红粟累累,甚则紫黑,延及两边,心热如焚,口干索水而不欲咽,是胃阳不能斡运而上越,又挟有死血也。故小儿伤食寒热,病愈后,多有吐血数口,及下血一二次者,此也。凡寒热证及内痈证,多挟死血也。三五日,有饮水无度者,是宿食蒸腐化热也。此时遍身 热,神识昏迷,胸高气粗,若误作温毒,治以凉解,阳气泄伤,食转不化而洞下矣。亦有肢冷额热,困倦无力,呼吸不续,自汗盗汗者,若误作阴虚,治以滋补,中气愈郁,痞满愈甚,甚者化为肠痈、胃痈,积为肺痈,轻亦传为痢疾矣。此病阳明胃腑形气俱困,太阴肺脏气化大伤,更有先伤他物,未及消化,旋又加以生硬者,其势尤重,是胃之上下脘俱困矣。治之失法,死生反掌,故东垣首竞竞于此也。近时小儿最多此证,或当风乳食,或谷果杂下。其初起身忽大热,面颊尤甚,腹痛夭 ;旋变寒热往来,入夜即热,五更为甚,天明即止,额与手心常热,爪尖时冷,肚腹膨胀,渐见胸高气急, 溏不畅,或先水泻。禀赋弱者,不能化热,即致洞下不起;化热者,痰生于内,壅肺迫心,传为惊风。病家、医家以为既经泄泻,不疑有食,起手则发表以虚其中气,继则清热以冰其胃阳,久则或以为慢惊而坠痰,或以为阴虚而养肾,又以为气虚而健脾补肺,亦有与槟榔、木香者。病家畏而不服,或服之而不知善其后,杂投攻补,而儿已胸过于头,肚大于箕,不可为矣。此焦楂、桃仁、陈皮、紫菀一二剂之事耳!而众医集议,迁延无策,目睹情形,可笑可慨!

相关参考

《读医随笔》 风厥痉痫(附中恶五尸)

《内经》论中风,皆指外中于风者,只是隐伤天地不正之气,如前所谓阴虚者,感温升之气而发病;阳虚者,感敛肃之气而发病是也。荣血耗燥,不与卫气相维,卫气衰散,无力自主,遂隐为空气暗风所持矣。张景岳毅然发“非

《读医随笔》 燥湿同形同病

燥湿同形者,燥极似湿,湿极似燥也。《内经》以痿为肺热叶焦,以诸痉强直皆属于湿,其义最可思。故治法有发汗利水以通津液者,有养阴滋水以祛痰涎者。张石顽曰∶常有一种燥证,反似湿痹,遍身疼烦,手足痿弱无力,脉

《读医随笔》 辨阳旺阴生

阳旺未有不胜阴者,其阳旺而阴生,必剂中有阴药之为引导。若人参本具生津益气之大力,与肉桂、附子纯阳者迥别,其益阴,本不得谓之阳旺之功也。至于真火衰歇,沉阴冱寒,津气因寒不得敷布,发为烦渴;精血因寒不得充

《读医随笔》 青蒿桔梗柴胡泽泻龙骨

青蒿,苦微辛,微寒,清而能散,入肝胆,清湿热,开结气,宣气之滞于血分者。凡芳香而寒者,皆能疏化湿盛气壅之浊热,及血滞气虚之郁热,不宜血虚气亢之燥热也。即茵陈、夏枯、苦梗、柴胡、秦艽之属,皆是。苦桔梗,

《中医词典》z~其他 《读医随笔》

笔记性著作。六卷。清·周学海编于1891年。本书系作者汇集读书、临证之笔记而成。卷一证治总论;卷二形气、脉法类;卷三-四证治类,列各种病证证治;卷五方药类,审辨药物性味效用;卷六评释类,为作者研读古医

《读医随笔》 三阴三阳名义三

(论六经、六气不能强合,又推论其余意也。)至真要论曰∶以名命气,以合命处,而言其病,名谓四象之名。即阴阳离合论所称三阴之名也。气,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也;处,人身十二经之部位也。由此观之,以天

《读医随笔》 读《伤寒论》杂记

三阴三阳者,阳经为阳,阴经为阴,此以外言之也;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此以内言之也。在外者,又以寒伤营,在脉中者为阴;风伤卫,在脉外者为阳。在内者,六腑又以胃为阳,大肠为阴,膀胱为阳,小肠为阴,胆为更阴也

《读医随笔》 三阴三阳名义一

(论六经、五脏不能强合)三阴三阳者,天之六气也,而人身之血气应焉。然血气之行于身也,周流而无定;而三阴三阳之在身也,有一定之部分,则何也?人身三阴三阳之名,因部位之分列而定名,非由气血之殊性以取义也。

《读医随笔》 仲景方当分四派

昔人谓仲景伤寒方分三大纲∶曰桂枝,曰麻黄,曰青龙是也。然此三方,皆隶太阳,何得以该全书之旨耶?窃尝反复《伤寒》一部,其方当分四派∶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细辛为一派,是发表之法也;理中、四逆、白通、真

《读医随笔》 末病尤当治本

凡病偏着于一处,必有致病之本,在于脏腑之中,宜求其本而治之,非可泛治也。即如鼻生息肉,手指麻木胀痛,症虽见于极杪,根乃发于至深。何则?以其气行于专经而不旁及也。若外邪所伤,岂能如是之专乎?亦有外邪伤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