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太阴阳邪脉证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宗金鉴》 太阴阳邪脉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 太阴阳邪脉证

18。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
【注】阳邪,谓太阴邪从阳化之热证也。嗌干,谓咽干太阴热也。腹满痛,太阴有余证也。误下,谓误下邪陷太阴当分轻重也。时痛,谓腹有时痛,有时不痛,宜桂枝加芍药汤和之。大实痛,谓腹大满痛,无时不痛,宜桂枝加大黄汤下之。兼阳明胃实,以大承气汤下之。若脉弱即当行大黄芍药,宜斟酌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也。详太阴篇。

相关参考

《医宗金鉴》 厥阴阴邪寒脉证

23。厥阴阴邪微细厥,肤冷脏厥躁难安,囊缩舌短胎滑黑,四逆当归四逆先,少满痛厥姜萸入,蛔厥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蛔闻臭,烦因蛔动乌梅圆。【注】厥阴阴邪,谓邪从阴化之寒证也。微细,厥阴阴邪脉也。厥,谓四肢

《医宗金鉴》 少阴阳邪热脉证

21。少阴阳邪沉细数,口燥咽干大承汤,少阴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是主方。【注】阳邪,谓少阴邪从阳化之热证也。少阴病但欲寐,阴邪则脉沉细无力,阳邪则脉加数而有力矣。始病即口燥咽干,水不上升,热之甚也。宜大

《医宗金鉴》 厥阴阳邪热脉证

24。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痢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注】阳邪,谓厥阴邪从阳化之热证也。厥,谓手足寒也。厥而复热,热而

《医宗金鉴》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

《医宗金鉴》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男女交接,复而自病,谓之房劳复。男女交接,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谓男传不病之女,女传不病之男,有如交易也。盖因其人新差,余邪伏于藏

《医宗金鉴》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论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成痉。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盖身以后,属太阳,凡头项强急,项背几几,脊强反张,腰

《医宗金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

《医宗金鉴》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伤寒有六经之证,有六经之脉,证脉井然不杂,则可直指为某经之病。若两经、三经,阴阳混淆,不可以一经名者;或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不归并一经者,则名曰合病。或二经、三经同病,其后归并一经自病者

《医宗金鉴》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少阳主春,其气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气亦如之,故主半表半里也。半表者,谓在外之太阳也;半里者,谓在内之太阴也。邪入其间,阴阳相移,寒热交作,邪正相持,进退互拒,此际汗、吐、下三法俱在所禁,故立小柴

《医宗金鉴》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具见六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