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脉证怎么用?《医宗金鉴》 少阳脉证

Posted 《医宗金鉴》

篇首语:愿所行皆坦途,愿所求皆如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少阳脉证怎么用?《医宗金鉴》 少阳脉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少阳脉证怎么用?《医宗金鉴》 少阳脉证

11。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胎滑白小柴宗。
【注】脉弦,谓少阳病脉也。往来寒热胸胁满,目眩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主证也。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胎滑白者,皆少阳或有之证也。均宜小柴胡汤主之,随证加减治之可也。详少阳篇。

相关参考

《医宗金鉴》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6。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注】伤寒一日太阳受病,二日阳明受病,三日少阳受病,此其传经之常也。若初病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谓邪盛传经而不解也。二,三日阳明少阳

《医宗金鉴》 阳明热病脉证

8。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注】太阳已罢,而传阳明不传少阳,亦未入腑,其热渐深,表里俱热,为阳明经热病也。白虎热阳明,谓白虎汤主治阳明热病也。脉长洪,谓阳明之

《医宗金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

《伤寒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本太阳

《伤寒杂病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言严)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本太

《医宗金鉴》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具见六经中。

《医宗金鉴》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具见六经中。

《医宗金鉴》 辨不可下病脉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注】此即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

《医宗金鉴》 辨不可下病脉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注】此即前不可发汗之条。所谓关脉浮濡沉弱,

《医宗金鉴》 太阴阳邪脉证

18。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注】阳邪,谓太阴邪从阳化之热证也。嗌干,谓咽干太阴热也。腹满痛,太阴有余证也。误下,谓误下邪陷太阴当分轻重也。时痛,谓腹有时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