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历史沿革

Posted 公社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历史沿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历史沿革

商为燕京戎所居,周为娄烦胡地,春秋末年晋国在古城村建汾阳邑。西汉为汾阳县,属太原郡。东汉废。

北魏永兴二年(410年)于汾阳县故治置秀容郡、县。永熙二年(533年)于今东村北十三公里岚城镇北置岢岚县和岚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岢岚县及岚州治徙今静乐县境。十年,秀容郡、县治徙今忻州地区忻州市境。大业八年(612年)于今岚城镇北置岚城县,属楼烦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宜芳县,于县置东会州,县属之;又析宜芳县地于今古城村置丰润县,于今东村西北九公里合会村置合会县,俱属东会州。寻废丰润县入宜芳县。六年改东会州为岚州,宜芳、合会两县均属之。九年废合会县入宜芳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岚州为楼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岚州。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宜芳县及岚州俱废入管州。1270年复置岚州,属冀宁路。

明、清行里、甲制。

明洪武初年分为24里,成化十八年(1482)减为18里。

嘉靖十九年(1540)年,减为10里:在城、在思、宜芳、秀容、普明、上明、怀顺、青台、秀川、宜阳。清初“跟庄”(整顿里甲),减为5里:在城、秀容、普明、怀顺、在思。里又称都,每都10甲。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岚县,属岢岚州。

清雍正初年属保德州,后改属太原府。

民国初年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

民国初年行乡村制。全县分一城四乡。城关为城,城北为北乡,城东南为东乡,城西南为南乡,城西为西乡。

民国六年(1917)行编村制,全县共324个编村。

民国七年(1918),分全县为3个区 ,区下辖编村,村下辖闾、邻。

1937年,贺龙率120师进驻县境,实行大编村制,全县分为23个大编村。一区辖岚城、东土峪、胡琴舍、郭家沟、钟家沟、河口、赤湾子、大蛇头、张家湾9个编村。二区辖东村、西村、任家庄、李彦舍、葛铺、毕家坡6个编村。三区辖普明、上明、合会、大贤、小万、张其庄、石桥、袁家村8个编村。

1940年正月,划全县为5个区、67个行政村。

1945年4月,岚县全境解放,划分为6个区54个行政村。

1947年4月,撤六区,毕家坡、梁家庄划入二区,袁家村、裴家庄、宁家湾划入三区。

1948年4月,划全县为4个区、41个行政村。同年十一月,重建五区,辖大蛇头、界河口、条子沟、上寺墕、郭沙沟、铁青、张家湾7行政村。原属四区之戌子、榆湾、马涧3行政村划入一区。

1949年,属兴县专区,县府驻岚城镇。

1952年,属忻县专区,改四区为五区,划一区之上明、瓮子、吸百里、顾尾头、后黄签、寨子、胡琴舍、店上,三区之斜坡、官桥、后合会,二区之石家庄共12行政村为四区。

1953年,划全县为5区、41乡。

1954年,撤二、四区,原辖乡改为直属乡。

1956年3月,撤区,划全县为东村镇和19个乡(普明、合会、上明、东土峪、岚城、梁衬会、上井、兰家舍、袁家村、王狮、敦厚、榆湾、河口、张家湾、赤湾子、大蛇头、界河口、毕家坡、梁家庄),共20个乡镇。

1958年9月,全县共15个乡镇。政社合一,全县划为6个人民公社:东方红公社、阳升公社、火箭公社、先锋公社、红旗公社、钢铁公社。

1958年10月,岚县除红旗公社划入兴县外,其余各公社并入静乐县。并县期间,东方红、太阳升、先锋公社辖区未变。火箭公社的榆湾、戎子一带划入道宏公社,其余改名岚城公社。红旗公社改名蔚汾公社,增辖恶虎滩公社所属各村。钢铁公社并入万宝全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岚县建制,岚县分为东村、普明、岚城、上明、界河口、大蛇头、张家湾、河口、榆湾、毕家坡、梁衬会、梁家庄、兰家舍、王狮、敦厚15个公社。

1962年3月,由东村公社分出古城公社。岚城公社分出东土峪公社,上明公社分出合会公社,兰家舍公社分出上井公社,普明公社分出祁家庄公社,全县共20个公社,辖274个大队。静乐县之步六舍公社1971年7月划入岚县,1972年12月又回归静乐。

1984年8月,改政社合一制为乡村制,东村、岚城、普明、界河口4公社改为镇,其余公社改为乡,分别是土峪乡、上明乡、王狮乡、梁家庄乡、顺会乡、社科乡、大蛇头乡。下辖32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

1986年,岚县分为4镇16乡329个村民委员会,347个自然村。

2001年,岚县由4镇16乡拆并为4镇8乡;2002年岚县村民委员会由329个拆并为167个。

2003年10月,属吕梁市。

相关参考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的历史沿革

兴县,建制沿革变迁频繁。据史料载,兴县战国属赵,秦属雁门郡。西汉为汾阳县(治今岚县古城村)地,属太原郡。东汉,汾阳县废,汉灵帝、献帝时,为匈奴所据。三国、西晋属羌胡。十六国时,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燕、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的历史沿革

兴县,建制沿革变迁频繁。据史料载,兴县战国属赵,秦属雁门郡。西汉为汾阳县(治今岚县古城村)地,属太原郡。东汉,汾阳县废,汉灵帝、献帝时,为匈奴所据。三国、西晋属羌胡。十六国时,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燕、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历史沿革

柳林县春秋时为晋国领地,战国归属赵国边邑离石。秦时属太原郡。汉时置西河郡。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柳林县分属离石、蔺、隰城等侯国。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属之。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废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历史沿革

柳林县春秋时为晋国领地,战国归属赵国边邑离石。秦时属太原郡。汉时置西河郡。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柳林县分属离石、蔺、隰城等侯国。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属之。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废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的历史沿革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文水之名由来,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的历史沿革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文水之名由来,

山西吕梁市交城县的历史沿革

交城县置县始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隋代县境北连娄烦郡,西北接离石郡,南邻西河郡,为太原郡西、西北、西南界地。唐天授年间,县境北邻太原府灵川县,南邻武兴县,东邻清源县,西南邻汾州隰城县,西邻石州离

山西吕梁市交城县的历史沿革

交城县置县始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隋代县境北连娄烦郡,西北接离石郡,南邻西河郡,为太原郡西、西北、西南界地。唐天授年间,县境北邻太原府灵川县,南邻武兴县,东邻清源县,西南邻汾州隰城县,西邻石州离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的历史沿革

殷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为冀州领域。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为蕃服燕京戎地。春秋时属晋。晋三分后,为林胡楼烦王所据。赵武灵王元年(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起兵逾黄花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的历史沿革

殷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为冀州领域。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为蕃服燕京戎地。春秋时属晋。晋三分后,为林胡楼烦王所据。赵武灵王元年(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起兵逾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