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劳停驿》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勇敢,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欧阳修《劳停驿》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欧阳修《劳停驿》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写景极富特色,前两联一句一景,富于变化,远、近、高、低,布置非常巧妙。
B.从时间节点来看,第一联为白昼,第二联为暮夜,表明小舟昼夜兼行,奔波劳顿。
.三、四联,“一刀田”即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鸟”道即小道,言山高而险。
D.全诗用字极为传神,如“荒”“瘦”二字极写数缕荒烟、瘦野薄田的荒凉贫瘠之态。
1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13.(3分)B(“昼夜兼行”错,从标题、“帆落”“明发”等可知,作者是夜宿驿站的)
14.(4分)一是旅途的忧虑和烦闷。作者被贬途中山高路险、孤静寂寥,既写出对行程的忧虑,也表达了被贬的苦闷。(两点各占1分)二是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使作者充满对百姓的同情和忧虑。(2分)
欧阳修《琅琊溪》阅读练习及答案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释: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
1.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
此诗写于作者任滁州(今安徽省境内)太守期间。欧阳修因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的新政,从而得罪了反对革新的实权派人物吕夷简、夏竦等,于宋仁宗庆历五年被贬滁州。
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写下著名的散文《醉翁亭记》,还有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春游琅琊山的所见所感,“游客”即是诗人自指。诗开头描绘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空”字写出山中寂寥,游人稀少。接着写诗人游览春光而渡溪过桥。结尾二句写桥上所见,只见山花随着溪水流下来,却不知溪流的源头在何处,也不知鲜花开在何方。诗就这样引诱我们把目光投向山林深处,激起我们探幽寻胜,探本索源的浓厚兴致。
欧阳修《边户》阅读练习及答案
边户
[宋]欧阳修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言边户家里世世代代都在边地居住,可见居住时间之长。
B.第五句中“朝夕”有早晚、时时之意,表明辽军攻扰之频繁。
.此诗与杜甫的“三别”一样,都采用了诗中人自叙的口吻,更具真实感。
D.整首诗讲述了残酷的斗争、惨重的伤亡,基调显得悲伤而沉痛。
(2)“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何深意?请简要说明。
答案:
(1)D
(2)①表明此处是常年有战事地方,人人尚武,刻画出边民的骁勇。②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③边民的骁勇与下文所写“庙堂”的妥协形成对比,押击了朝廷的无能和政策的失当,表达了作者对边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欧阳修《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感事
欧阳修
故园三径久成荒,贤路胡为此坐妨。
病骨瘦便花蕊①暖,烦心渴喜凤团②香。
号弓③但洒孤臣血,忧国空余两鬓霜。
何日君恩悯衰朽,许从初服④返耕桑。
[注]①花蕊:一种布,柔韧洁白如凝脂。②凤团:宋代贡茶名。③号弓:指帝王崩殂。④初服:未入仕时的服装,与“朝服”相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用“三径就荒”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志。
B.颔联表现了诗人病骨嶙峋却有花蕊布取暖、心情烦躁却有香茶可品的喜悦之情。
.尾联直抒胸臆,殷切期望皇恩垂怜,让自己结束宦海生涯,归隐田园从事耕桑。
D.诗人因事兴感,情感真挚自然,这与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相一致。
1.试分析颈联中“忧国空余两鬓霜”的“空”字和杜甫《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艺术效果有何异同。
答案:
14.B
1.同:都抒发了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人理解,不被赏识的忧愁和苦闷。
异:本诗直抒胸臆,“空”字直接道出为国事而忧,鬓生华发的感伤;而杜诗则借物抒情,借黄鹂的空有好音无人欣赏来抒发自己不被赏识与理解,空有报国之志的苦闷和惆怅。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