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夜闻秋风感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为你选取作文陆游《夜闻秋风感怀》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陆游《夜闻秋风感怀》阅读练习及答案(1)

2、《剡溪馆闻笛》《舟中月明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2)

3、《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阅读练习及答案(3)

4、陆游《鹊桥仙》阅读练习及答案(4)

陆游《夜闻秋风感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闻秋风感怀①

陆游

西风一夜号庭树,起揽戎衣泪溅襟。

残角声催关月堕,断鸿影隔塞云深。

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

莫倚壮图思富贵,英豪何限②死山林。

[注]①本诗作干淳熙九年(112年),时作者岁,隐居故乡山阴。②何限:多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西风怒号,庭树有声,为下一句抒写悲痛之情营造了环境氛围。

B.第三句与李贺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一样,都以角声突出战斗的惨烈。

.第四句写孤雁失群,形单影只,诗人借物言情,表达夜闻秋风后的心境。

D.诗人曾从军征战,并赋诗表达一心报国的情怀,只可惜如今愿望成空。

16.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人生态度?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3分)B都以角声突出战斗的惨烈错误

16.(6分)

(第一问)人生应有爱国报国的崇高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能贪图富贵,更不能因一时不得志而失去英豪气概。

(第二问)以豪壮的自勉之语,扭转了前六句悲凉的情感倾向,使全诗体现出“悲中有壮”的积极格调。

答对一问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剡溪馆闻笛》《舟中月明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剡溪馆闻笛

丁仙芝①

夜久闻羌笛,寥寥虚客堂。

山空响不散,溪静曲宜长。

草木生边气,城池泛夕凉。

虚然异风出,仿佛宿平阳②。

舟中月明夜闻笛

于鹄

浦里移舟候信风,芦花漠漠夜江空。

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

注:①丁仙芝,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天宝三年,到浙东游玩,下榻在城边的刻赂馆。②平阳,现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经济发达。

13.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14、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笛”的不同作用。

答案:

13、相同点:漂泊天涯之苦。不同点:第一首侧重抒发笛声相伴玩赏美景的欣悦之情;第二首侧重抒发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愁。

14、第一首诗先写听到羌笛的声音,后写引发的人生感慨,是触景生情,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第二首诗先写舟中夜泊的情境,后写听到吹笛的声音,是以景结情让读者回味无穷。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描绘了一幅清澈澄明的“秋江月下泊舟图”,刻画了诗人的陶然心境,与下文“发调堪愁绝”的歌女形成反衬。

B.作者由“愁绝”的歌声写起,继而写到哭泣哽咽声,最后才“寻声见其人”,诗人对女子的怜爱之情从笔端汩汩流出。

.诗中写泪的两句极为精妙,上句“如真珠”写出了歌女泪珠晶莹欲滴状,下句“堕明月”则以夜明珠的滚落比喻歌女泪珠下滴之态。

D.本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寄寓了作者仕途潦倒、被贬蛮荒的失意与苦闷。

12.有评论者认为,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颇为相似,但较后者更为简练、含蓄。请分析这首诗的“简练、含蓄”之处。

答案:

11.A项,“开头两句,……刻画了诗人的陶然心境”说法错误。结合诗题及诗歌下文,可知诗人此时心境是凄凉哀伤的。

12.(1)本诗对歌者的歌声和哭泣之声的描写数笔,层次鲜明。(2)本诗写歌女“低头终不说”,对其身世遭遇只字不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3)诗人对自己的迁谪之情不着一字,但通过对歌女的描写含蓄传达了自伤沉沦的情感。

陆游《鹊桥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⒐上阕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⒑如何理解“镜湖”两句的含义?这两句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分)

答案:

⒐今昔对比,昔日雄姿英发,如今垂垂老矣(3分);酒徒与诗人对比,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仕途不顺的境遇(3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鉴赏评价D”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指导】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相对比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对比点,如纵向的今昔对比、横向的身份对比等。

作品的形象一般可以从身份、生存环境、经历、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价值、外在表现观等角度进行概括。

【试题详解】第一组对比,从外在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第二组对比从生存环境、经历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

⒑⑴①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1分)

②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分)

⑵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2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分析综合”中“辨析文句意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指导】

文句意义的辨析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情感的分析概括要立足文本,切忌生搬硬套。每一种情感都是在物、景、人、事的作用下产生的,情感分析离不开情感产生的原因。

【试题详解】

文句意义的辨析先分析句子的表面意思,再分析弦外之音。

情感分析要明确对象(君主),抓住反问语气,结合诗人(诗中人)处境进行分析出“不屑”“愤慨不平”。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