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为你选取作文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1)

2、吴融《重阳日荆州作》阅读练习及答案(2)

3、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练习及答案(3)

4、陈藻《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4)

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①

陈人杰(南宋)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③,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注】①丁酉岁,即公元1237年,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开始对南宋的大规模入侵。②青毡,指中原故土。③麒麟阁,汉宣帝为颂扬霍光等有功之臣,作其画像于麒麟阁之上。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扣题,“陆沉”与“青毡未还”扣住标题中的“事”,“谁使”扣住标题中的“感”,交待作者感怀之由。

B.“晨星残月,北州豪杰”写有志之士己寥若晨星、宛如残月;“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写统治者悠闲度日,不思进取。

.“更剔残灯抽剑看”刻画了一位深夜难寐、灯下看剑的爱国志士形象,与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词沉痛激越,用典丰富,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以问起句,又以问作结,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本词极具艺术感染力。

1.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评》中评价陈人杰的词“悲而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在本词中的体现。

答案:

14.BB项,“……写统治者悠闲度日,不思进取”错,“西风斜日,东帝江山”东帝,在楚地,《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这里指南宋王朝。在这里,是感叹中原豪杰寥若晨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并非写统治者悠闲度日,不思进取。

故选B。

1.悲:①因故土沦陷、山河破碎而悲;②因当局者空谈、冒进而错失收复之机而悲;③因国家年年遭受侵扰、形势岌岌可危而悲;④因统治者偏安江南、贪图享乐而悲;⑤因奸臣当道、无处施展抱负而悲。

壮:⑥虽国势衰落且报国无门,但仍不失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之壮志。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爱国情怀的爱国词章。1234年,蒙古与宋联合灭金。金亡后,蒙古却趁宋收复西京洛阳时,进行袭击,宋军败还,自此揭开了蒙古军侵宋的战幕。两淮、荆襄一带,经常受到蒙古军的侵袭。1237年(南宋理宗嘉熙元年),蒙古兵自光州、信阳进至合肥。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朝廷惊惶失措。面对这一危急形势,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激奋人心的词篇。词上片,写局势的危急。细细读起,“悲”从中来;起首三句,说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中原故土始终没有收复。这是一“悲”;词中“百年陆沉”,借用西晋王衍等人,清谈误国,使中原沦亡的事。青毡未还,典出《晋书·王献之传》,这里用以比喻中原故土。接着,发出了感叹:“怅星辰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东帝,在楚地,这里指南宋王朝。在这里,感叹中原豪杰寥若晨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这是二“悲”;然后“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是说空谈坐观时变或轻易出师北伐,都会使中原恢复的机会,失之于弹指之间。这是三“悲”;然后“年年冰合,在在风寒。”借用辛弃疾《贺新郎》“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句,以气候的寒冷,比喻局势的艰危!这是四“悲”。下片,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立志报国的豪情。“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是说“和”“战”都不可轻易处之,置身江南未必能长久地宴安游乐。至于自己,“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如大鱼(鳣鲸)失水,空有立功封侯的决心;奸佞(“虎豹”)当道,即使有“平戎”之策,有恢复中原故土之大计,也无法上达皇帝知道。这是五“悲”,但是尽管如此,并未完全失望,他提出:“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麒麟阁,为汉初萧何所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见《三辅黄图》)汉宣帝为中兴之主,图功臣霍光、张安世等十一人于阁上。这里,表示,自己虽说是个文人,但亦有提剑杀敌,建功立业,做一名留名麒麟阁上的中兴人物的抱负。这是一“壮”;他以麒麟阁中的功臣自期,这是他爱国热情的表露,是值得充分予以肯定的。解答时,具体结合这六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作者其它练习:

吴融《重阳日荆州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重阳日荆州作[注]

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注]吴融,晚唐诗人。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万里投荒”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

B.第二句“徘徊”为动作描写,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更”与首句的“已”呼应,将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浓重。

.颈联妙用意象,“戎马”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息的时局,“塞鸿”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D.尾句中的“下楚台”,与杜甫《登高》中的“独登台”,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1.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14. (3分)D(“下楚台”蕴含着诗人落寞失意的情感,“独登台”蕴含的情感除了落寞失意,还有老弱多病的愁苦、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 (6 分)①诗歌颌联写诗人欲饮酒以自宽,但冷酒入愁肠难辞一醉;想佳节登高赏菊,但天气温暖菊花未开不得观赏。(3分, 答出一句意思给1分,答出两句意思给3分,意思对即可)②表现诗人遭逢人生失意,漂泊异乡,遇佳节难以接遣的凄凉悲哀之情。(3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七日观潮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参考答案

1.以“白虹”这一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涌而来的壮阔景象。

2.以“晴天”、“晚日”来陪衬江潮,突出潮水雄阔浩淼的景象和极其盛大的气势。

注释

陈师道(10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⑴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⑵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⑶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⑷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⑸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⑺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参考译文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赏析

《十七日观潮》是北宋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第一句写的是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第二句写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让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倾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三、四两句是写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中的天地日月。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浙江钱塘江潮水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奇观,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涨时,势如奔马,铺天盖地,观潮的人挤满海塘。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描写江潮的诗文,陈师道也作了近十首观潮诗,这首是其中的一首。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陈藻《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陈 藻

年登犹藉米船通,去岁那堪一大凶。人死多因饥后疫,秧焦争值北来风。

晴空又似骄阳起,罄室谁支此患重。甘雨连望虽未洽①,莳②田渐喜泽边农。

【注】①洽:遍。②莳:种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所写“年登”并不是真正的谷物丰收,只不过是救灾所需粮食运送及时形成的假象。

B. 瘟疫使许多人死亡,旱灾让秧苗枯焦,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诗人不平静的心情。

.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骄阳似火,以夸张的手法来写“罄室”,凸显了灾情之重、影响之大。

D. 尾联在描写对象和抒发感情方面均发生逆转,紧紧扣住题目,表现雨泽农田的景象。

16. 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项,“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骄阳似火”错误,“晴空又似骄阳起”的意思是“晴空中又像要出骄阳”,并不是比喻。

16.①对大灾之下百姓的同情。作者描述了在饥疫和旱灾之下,严重的灾情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②对突降甘霖的喜悦。农民久旱逢雨,喜不自胜,作者也甚觉欣慰。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人死多因饥后疫,秧焦争值北来风”,描写旱灾后百姓因饥饿而死,并且引发了疫病,大地上的植物被太阳烤焦,诗人的的内心无比焦急,骄阳似火,谁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呢?诗人内心充满了担忧之情。“甘雨连望虽未洽,莳田渐喜泽边农”,大雨虽未下遍大地,但是也给百姓带来了希望,大雨润泽了农作物,百姓丰收有望,此时诗人的内心也感到宽慰。

作者其它练习: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