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好事近》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善与恶皆为上帝的成见。”蛇如是说。本文为你选取作文胡铨《好事近》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胡铨《好事近》阅读练习及答案(1)

2、《小松》《菊》阅读练习及答案(2)

3、辛笛《风景》阅读练习及答案(3)

4、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4)

胡铨《好事近》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好事近

胡铨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注)①这是南宋高宗绍兴1年(114)胡铨贬居广东新州时写的一首词,秦桧见了此词后,又贬胡铨于海南岛。②薜(bì)萝:薜荔和女萝,代指隐者所居之地。③囊锥:即囊锥露颖,比喻显露才华。④巾车:有帷幕的车子。晋·陶潜《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事故乡轻别?”表达对离开家乡走上仕途的反思,“轻”字传达内心的懊悔之意。

B.“空使猿惊鹤怨”,采用拟人手法,实写贬居处的所见所闻,营造寂静而凄凉的意境。

.“误薜萝风月”,与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均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与不满。

D.词人感情丰富炽热,有对故乡的愁思,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更有对当权派的不满。

16.本词下片是如何表现词人对当权派的不满情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项,“‘空使猿惊鹤怨’,采用拟人手法,实写贬居处的所见所闻,营造寂静而凄凉的意境”错误,“猿惊鹤怨”并非实写,且没有营造意境,特别是寂静的意境。“猿惊鹤怨”借用了《北山移文》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气节。

16.①以嘲讽语气表达不满。“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词人以囊锥自喻,既自嘲看不清时势,在这种世道下居然硬要出头,也嘲讽奸臣当道。②借用典故来表达不满。“欲驾巾车归去”为用典,作者想学习陶渊明,归隐田园。③用比喻的来表达不满。“有豺狼当辙”是说想归隐田间,然而发现路上有豺狼当道。把位高权重的当权者比作豺狼。

作者其它练习:

《小松》《菊》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

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头”既写小松的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菊的清高孤傲。

B.“蓬蒿”是一种杂草。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于鬓上。

D.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志的意思。

1.两首诗歌在赞颂“小松”与“菊”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人”与“瓦松”的否定。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6分)

答案:

14、A“平顺”有误,应为表现了小松的顽强不屈。“清高孤傲”有误,应是突出菊不求高位的高尚气节

1、时人不能识别小松是凌云之木,只能等到业已凌云才能发现认可。批评了时人不识人才,眼光短浅;瓦松虽高,但只是寄生在高大的建筑物之上。批评了攀附高位、依附权势的人。

辛笛《风景》阅读练习及答案

风景

辛笛(注)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上)

(注)辛笛(1912-2004),现代诗人,江苏淮安人。诗人年轻时去英国留学,写这首诗时刚从海外归来。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铁轨喻“中国的肋骨”,以列车喻“社会问题”,比喻新奇生动,含义深刻,揭示了旧中国贫穷、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重的基调。

B.第三四句是对车外景象的想象和议论,诗人取茅屋和坟入诗,既勾画出农村的萧索,又由生死距离之短写出农民一生的可悲可叹。

.第五六句以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第六句中“新”与“旧”形成鲜明反差。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被抓的壮丁悲惨境况的深切同情。

D.整篇诗歌中没有出现一个“我”字,却塑造了一个情感饱满的自我形象,诗人是一个怀有深沉忧患和愤激心情的思考者。

1.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分析说明。

答案:

14.B

1.以“风景”为题,使诗歌题目与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具有讽刺意味;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更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不是“想象”,是现实。故选B。

【1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诗歌标题的含义的作用,答题时可以参照散文标题的作用回答,注意从内容、手法,结构等角度作答,此题以“风景”为题,从内容和情感角度看,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更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从手法的角度看,题目与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具有讽刺意味。

作者其它练习: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6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③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④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斗柄:指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形似杓柄。④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形象地写出酒化客泪及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16.方回在诗集《瀛奎律髓》中将本诗编入了“忠愤”类。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缘由。(6分)

答案:

1.(.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16.①忠:诗人为逃避战乱而“野泊”,只身乱离,却还“欲问行朝近消息”,心系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

②愤:愤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使自己被迫成为“逋逃病客”,欲归而不得。愤“群盗尚纵横”,内有贼臣当道,外有金兵人侵,导致政权不稳、国家不安,虽欲问消息而无由。(每点3分,大致意思符合即可)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