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舟中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为你选取作文苏轼《舟中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苏轼《舟中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1)

2、《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阅读练习及答案(2)

3、《剡溪馆闻笛》《舟中月明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3)

4、苏轼《荆州十首》阅读练习及答案(4)

苏轼《舟中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舟中夜起(宋)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注],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注]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

13.下列作品与这首诗在体裁上归于同一类属的是()

A.李商隐《夜雨寄北》

B.左思《咏史》

.黄庭坚《登快阁》

D.杜甫《月夜》

14.与“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一句景物描写手法相同的诗句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分析画线部分的诗句在全诗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13.B14.

1.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诗人由一开始独自沉醉在平和静谧境界里的自得,到描写暗潮、落月所暗示的孤寂,情绪逐渐低落,至此直接抒发出对人生不如意的感慨和对良辰美景转瞬即逝的遗憾。这一句也为后一句情绪的变化蓄势。诗人最后写日出后万象萌动的景象,既流露了对夜色清境的留恋,也是心绪由感慨转为豁达的表现。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12分)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13.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4.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描写对象、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三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6分)

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2.(3分)B

13.(3分)D

14.(6分)参考答案:描写对象:都描写了动人的琵琶曲(音乐)。(1分)

表达技巧:都用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1分)运用空廓沉静的月夜环境氛围,烘托出音乐余

音绕梁的动人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2分)所寓情感:都弓了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的

默默无言,只有琵琶曲与大自然浑然独合,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的赞美之情。(2分)

《剡溪馆闻笛》《舟中月明夜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剡溪馆闻笛

丁仙芝①

夜久闻羌笛,寥寥虚客堂。

山空响不散,溪静曲宜长。

草木生边气,城池泛夕凉。

虚然异风出,仿佛宿平阳②。

舟中月明夜闻笛

于鹄

浦里移舟候信风,芦花漠漠夜江空。

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

注:①丁仙芝,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天宝三年,到浙东游玩,下榻在城边的刻赂馆。②平阳,现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经济发达。

13.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14、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笛”的不同作用。

答案:

13、相同点:漂泊天涯之苦。不同点:第一首侧重抒发笛声相伴玩赏美景的欣悦之情;第二首侧重抒发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愁。

14、第一首诗先写听到羌笛的声音,后写引发的人生感慨,是触景生情,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第二首诗先写舟中夜泊的情境,后写听到吹笛的声音,是以景结情让读者回味无穷。

苏轼《荆州十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题。

荆州十首

苏轼

其一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其二

南方旧战国,惨淡意犹存。

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

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

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

【注】这组诗写于苏轼第二次出三峡,因父亲受人推荐出山,父子三人遂一起进京。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开篇以平川与三峡的巨大反差,写出楚地一马平川的地形特点及诗人初到荆州豁然开朗的感觉。

B.“其一”颈联描写江水蔓延仿佛切断平野、风卷白沙仿佛集成沙旋的情形,“侵”字以静写动,使画面极富动感。

.“其二”首联承接“其一”尾联,指出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仍能看出当年艰难经营之旧迹。

D.“其二”以“废城”“古姓”照应“旧战国”,以“井”和“村”展示古城新貌,体现古今变化。

1. 同样写进入荆州后的见闻感受,两首诗在叙事重点和抒情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 (3分)B

1. (6分)叙事重点上:“其一”围绕荆州当今的壮阔风景和繁茂盛景展开,“其二”则重在怀古,追怀荆州大地上的古人古事。(2分)抒情方式上:“其一”重在借景抒情,通过对荆州自然及商贸之景的描绘,体现荆州作为交通要地自古到今的重要性及对当今盛世繁华富庶的感慨;(2分)“其二”重在用典(议论)抒情,通过对刘表、屈原的评议,表达对胸怀大志、忠诚献身的荆楚英魂的赞美,从中隐含一展抱负的心志。(2分)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