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岳《道中连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方岳《道中连雨》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方岳《道中连雨》阅读练习及答案(1)

2、王安石《秣陵道中口占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2)

3、王守仁《萍乡道中谒濂溪祠》阅读练习及答案(3)

4、陆游《马上》阅读练习及答案(4)

方岳《道中连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道中连雨

宋·方岳

尘蚀貂裘敝,吾生奈尔何。

雷声春蛰怒,山意暮寒多。

穷不弹长铗,归应负短蓑。

自知机事浅,或可共鸥波。

注:①长铗是一种宝剑,语出《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奈尔何”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四处奔波、一路风尘却落魄潦倒的遭遇的无奈。

B.颔联着一“怒”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而产生强烈的愤怒。

.颈联中“负短蓑”与“弹长铗”相对,表现作者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

D.全诗记叙、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疏朗淡远,令人回味。四联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1.尾联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D项,“记叙”是错误的。本诗中并没有使用记叙这种表达方式。

1.(1)作者因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而产生的愤怒之情。“机事”的意思是国家枢机大事,“自知机事浅”的意思是自己离国家枢机大事很远,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愤怒之情。(2)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情怀。“鸥波”指的是鸥鸟和水波,是田园特有的景色,“共鸥波”指自己和鸥鸟和水波共同生活,表达了自己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情怀。

王安石《秣陵道中口占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其一)

王安石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欲迷。

殷勤将白发,下马照青溪。

【注】王安石罢相,归隐南京钟山时所作。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前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10.分析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分)

答案:

9.表达不能施展经纶以济世的悲愤;表达对归隐田园的彷徨之情。(每点3分)

10.运用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以“殷勤”两字写出频频以手掠发的神态和下马照白发的典型动作,流露出诗人年老却被罢相,恐难东山再起的失落与伤感。(表现手法分析3分,表达效果2分。)

王守仁《萍乡道中谒濂溪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萍乡道中谒濂溪①祠

[明]王守仁

木偶形骸恐未真,清辉亦自凛衣巾。

薄书曾屑乘田吏②,俎豆犹存畏垒③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解传神。

千年私淑④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

[注]①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以濂溪为号,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曾贬谪至萍乡任税监。

②乘田吏:史载孔子曾任乘田、委吏小官。③畏垒:乡野。④私淑: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传承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濂溪祠里的先生塑像未必与真人一般模样,但让拜谒者有敬畏感;首联交代了对先生的仰慕之情。

B.领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但萍乡百姓依然景仰、祭祀濂溪先生。

.诗歌用“过化传神”肯定濂溪先生的功绩与影响,赞扬濂溪先生留在萍乡的教化之功、高风亮节。

D.诗歌直抒胸臆,表达对先贤的深切悼念,以及传承其学术思想的志向,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慨。

16.“下拜春祠荐渚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项,“领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理解有误。“屑”在诗中是“认为值得做”的意思,颔联从史书、百姓两个角度来肯定濂溪先生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没有运用正反对比手法。

16.①“下拜”“荐”,照应诗题中的“谒”。与首联“凛衣巾”呼应;②运用动作描写,再次表明对濂溪先生的景仰之情,巧妙收束全文;③与前一句相映衬,表明“拜”“荐”出乎真情,强化情感。

陆游《马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分)

马上

(宋)陆游

残年流转似萍根,马上伤春易断魂。烘暖花无经日蕊,涨深水过去年痕。

迷行每问樵夫路,投宿时敲竹寺门。不信太平元有象,牛羊点点散烟村。

注:此诗乾道八年春(1172年)作于梁山至邻山(今四川渠县)道中。象,标志。

19.颔联写景,选取“花”“水”意象,抒发了诗人 之情。(2分)

20.尾联化用苏轼《山村五绝》(其一)的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请结合诗句,

从手法运用、思想内容角度分析两诗的异同点。(6分)

答案:

19.时光流逝,年岁渐老,颠簸流离的愁苦。(2分)

【评分标准】写出“时光流逝,年岁渐老”意思给1分,写出“颠簸游离”意思给1分。

20.(6 分)相同点:(1)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手法,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2)直抒胸臆,议论中抒情,“不信太平元有象”“无象太平还有象”表达了对社会太平的标志的看法。(3)都认为国家太平标志是百姓安居乐业。

【评分标准】(1)(2)涉及手法,答出任意一点给 2 分,第(3)点给 2 分不同点:陆诗否定了“太平有固定标志”的说法,意含讽刺之意,讽刺统治者用各种方法粉饰太平的做法;苏诗则用肯定句式,直接告诉人们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太平的标志。

【评分标准】2 分,两小点,每小点 1 分。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