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高中议论文
Posted
篇首语: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高中议论文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高中议论文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我们一直都在说“要敬畏法律”,“年轻人有些事情做不得”。法律,一张无形的天网,笼罩在头顶上空,维持着社会治安和稳定。只有对法律、对触碰道德底线有所畏惧,才能活成一个有良知的公民。
试想一下,如果所有法律中的量刑全部取消,那么会如何?法律会变成一纸空文,顶多是一份倡议书。可见,是那些量刑、惩戒,也就是令人生畏的部分,给予了法律真正的力量,能够压住人心中的恶,让人有邪念时敲响警钟。可见,只有对规则、准绳有所畏惧,才能正常生活,维持社会稳定。
相反的,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不把法律放在眼中的人,一定会受到最严厉的制裁。几年前“个人诚信档案”还未兴起时,各种老赖都自由自在,因为没有可以制约他们的手段。近两年来,“限制高消费”中包括的乘坐高铁、住星级宾馆等方案的法律落地后,这种欠钱不还的现象立刻减少了许多。有所畏惧,让正义与公平有机会入场,而无所畏惧滋生的是大胆、没有良知与不公。
但我认为最可怕的从来不是无所畏惧,人人都对法律有了解,触碰的人古今中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真正可怕的是畏惧过度。
畏惧过度,不单纯由法律的不完善所致,与舆论、社会风气等密切相关。例如,见义勇为在我国一直有争议,扶不扶老人等一时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之前因为见义勇为等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有关部门想施行“见义勇为者无需承担责任”的法律,但立即也引起了反对的声音:如果见义勇为者在途中起了邪念,那么他完全可以“合法”杀人……事实上我们需要给予法律时间、试错的机会,来调和这善恶间的矛盾,力图达到平衡。在面对道德底线的抉择时,我们可以选择无所畏惧,追逐内心认可的真善美,不要被过度畏惧桎梏了手脚。
改革开放的一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所有创新、改革,开始都是违法的”。确实,没有小岗村那份生死状,“多劳多得”不知何时才能诞生。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法律也在成长,绝大多数时刻需要“有所畏惧”,但在与道德冲突时,也应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无所畏惧”。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