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蛋

Posted

篇首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本文为你选取作文画蛋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画蛋(1)

2、画蛋(2)

3、画蛋娃(3)

4、读《画蛋》有感(4)

画蛋

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天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育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

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画蛋

有一天,我来到大育教育学作文,快要下课了,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画蛋。

画蛋前需要先把蛋液取出来。取蛋液的时候,我拿来一把凿子,把凿子放在鸡蛋上,然后用力一凿,鸡蛋被凿碎了。我只好重新拿了一个鸡蛋。这次我找来一把捏子,轻轻地扎下去,鸡蛋终于被扎破了,而且蛋壳很完整。我又把小洞扎大了些,让蛋液流出来。

接下来就是画头像的工作了,画谁呢?就画妈妈吧。我把妈妈的眼睛画得大大的,眉毛长长的,鼻子圆圆的,嘴巴像月牙一样弯弯的,还画上了长长的圈发。

两天过去了,是回到大育展示作品的时候了。没想到,在路上,我听见“咔嚓”一声,打开书包一看,我的作品破碎了!当时,我大惊失色,心想,这可怎么办?没法交作业了。

到了大育,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而我呢,只有欣赏别人作品的份了。同学们的作品千奇百怪,非常有趣。有的同学用纸做了一个高高的帽子,很可爱;有的同学用丝线做了长长的头发,像瀑布一样,非常漂亮。

我很喜欢这样的作业。

画蛋娃

画蛋娃 在乡下的太奶奶给我四个鹅蛋。鹅蛋又大又香,所以,爸爸给我蒸鹅蛋糕。 一大早,只见爸爸用吸管吸什么,我穿好衣服,揉揉朦胧的眼睛,走入厨房,看见爸爸在吸蛋液。我问:“爸爸,你干什么呢?”爸爸说:“我在把蛋液吸出来,给你留下蛋壳画蛋娃呀!”我看见爸爸在蛋的底部凿了个小洞,上面插了根吸管。爸爸吸完了,把那一个完好无损的蛋壳仔细的洗干净,放在阳台上晒太阳。我吃完了鹅蛋糕,把洁白的蛋壳拿下来,准备画蛋娃了!我拿出二十四色的彩笔和一张白纸。我先开始设计。我咬着笔头,开始设计发型。嗯……长发飘飘不错,麻花辫很活泼,冲天炮很可爱,短发很利索……问题是到底选哪个呢?就选短发吧,很帅!我在白纸上画下了短发,为了装饰我画了一个黄色的头箍,上面还有一个蝴蝶结。现在,是眼睛。我画了一个可爱的笑笑眼,上面有几根眼睫毛。我在眼睛下画了一张小嘴巴。现在是服饰。我画了一件漂亮的棉袄,还围了一条围领。好啦!草稿完成了。我拿出铅笔,把图纸誊到蛋上。唉……在纸上容易蛋上难!我小心翼翼的捧着蛋,仔细地画了半个小时,终于画完了!我快速而仔细地涂上了颜色。为了保护她,我还为她刷上了一层指甲油。一个漂亮精美的蛋娃完成了!瞧!她多漂亮呀! 我望着精美的蛋娃,心想:这个蛋娃岂止包含着我的爱心,她还包含了无言的父爱呀!

读《画蛋》有感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的一例。

当达·芬奇投师于佛罗基奥时,佛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这是佛罗基奥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告诉他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日后得以功成。

我也曾有过一位“有方”的老师,不过她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只是一个大我几岁的女孩子。几年前,我请她教我拉小提琴,她先问我做事有无耐心,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自然是回答“有”。开始学习了。她先给我做了示范,看着她那娴熟的表演我真羡慕。可轮到我时,她却让我练习拉空弦。几天过去了,她给我的任务还是如此。她告诉我,拉空弦是基础,只有练到了运弓自如了,才可拉曲子。现在想想,她这话实在有理。是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却也是个会做老师的人。

然而,我并没有成功,又拉了几天空弦,我听到的总是那单调的“拉拉”的声音。哪有一点儿我为之陶醉的乐声呢?我一烦之下,一弓挑断了琴弦,发誓再不学了,于是我的提琴只好休息了。由此我想到,师固然要有方,更重要的是徒要不怠。芬奇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这里。他刻苦地练习,用心学习,正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而我的失败,恰恰也在这里。怕艰苦,在困难面前懈怠,终究要失败。

不仅学习艺术是这样,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学起,只有打好基础方可学出成绩。

我喜欢写作,真羡慕那些作家,而我的老师却要我天天记札记,把所见所闻的小事都记下来。当时我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只是坚持了。现在,当我一本本地翻看那一摞札记时,方悟出了老师的用意:她是让我练基础,积累材料,一点点地提高啊!所以,我在写作上的进步——虽然它微小——是老师教之有方的结果,同时也是自己没有懈怠的结果。

芬奇画蛋直至学画成功和我的失败与进步,都说明不仅教者要有方,学者更应不怠,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能有什么知识学不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