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

相关tags:

巡洋舰
巡洋舰是一种火力强、用途多,主要在远洋活动的大型舰艇。它是伴随着战列舰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战列舰的消亡而衰退的一个古老舰种。巡洋舰装备有较强的攻防武器系统,具有较高的航速、较大的续航力和适航性,能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长时间进行远洋作战。其主要任务是:为航空母舰和战列舰护航,以巡洋舰为核心组成强大的海上编队,保卫海上交通线,攻击敌水面舰艇、潜艇和岸上目标,进行防空和反导作战,登陆作战时进行火力支援等。
巡洋舰是海军中较老的一个舰种,差不多与战列舰同时诞生和发展,并经历了与战列舰相同的兴衰阶段,所不同的是战列舰已被淘汰,而巡洋舰仍作为一个舰种存在,不过,正在被驱逐舰同化,大有被取而代之的趋势。
早在 17~18 世纪的帆船时代,巡洋舰是指那些装备火炮较少、口径较小、一般不直接参与战列线战斗,而主要执行巡逻及护航任务的快速炮船。 1861 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用 13 艘称为巡洋舰的武装船破坏北军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并袭击其商船队。当时最好的巡洋舰是英国造的“阿拉巴马”号,它是一艘多桅帆船,并装有蒸汽机,用螺旋桨进行辅助推进,排水量 1040 吨。
19 世纪末,随着战列舰的崛起,作为执行护卫任务的巡洋舰也得到了迅
速发展,成为各海军大国不可缺少的一大舰种。当时发展的巡洋舰主要是装甲巡洋舰和水平装甲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巡洋舰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有明显提高,出现了满载排水量 3000~4000 吨级的巡洋舰,动力装置以蒸汽轮机为主,以燃油代替燃煤,航速由 25 节增至 30 节,续航力增大,舰炮多为 127~152 毫米口径,个别达 190 毫米,已具备压制敌驱逐舰,引导和支援己方海上兵力进行作战的能力。此外,战争中还用快速商船改装了一批辅助巡洋舰,装备一定数量的舰炮、鱼雷和水雷等,以弥补巡洋舰数量的不足。甚至在战后一段时间内,各国建造的大型商船还预留炮座,以备紧急改装成巡洋舰。
1922 年,英、美、日、美、意五国签定的为期 10 年的华盛顿条约,对战列舰的威力、吨位和数量等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样一来,各海军大国很自然地就转到标准排水量 1 万吨以下、火炮口径 203 毫米以下的巡洋舰上来。于是,巡洋舰向重、轻两个方向迅速拓展。1930 年,上述五国又在伦敦签署了将华盛顿条约延期 5 年的新条约,并对巡洋舰的数量进行了限制。当时,重巡洋舰主炮口径 203 毫米以下,轻巡洋舰主炮口径 152 毫米以下,为了既不违反条约规定,又能迅速扩充实力,各签约国都搞了许多小动作。英国建造的所谓条约型巡洋舰安全按 190 毫米炮设计,均可先装 152 毫米炮以使之成为轻巡洋舰,以待条约失效后迅速改装大口径炮。日本建造的轻巡洋舰也是这样,虽按 5 座双联装 203 毫米炮设计,但装 5 座三联装 155 毫米主炮,以掩人耳目。结果,在二战前很快就换装了 203 毫米炮。当时的巡洋舰普遍装备水上飞机,一般每舰载 2 架左右,个别可载 4 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大舰巨炮制胜论的影响,巡洋舰继续向大吨位、大威力和高航速方向发展。美国建造的“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排水量 14000 吨,装有 3 座三联装 203 毫米主炮:“阿拉斯加”级重巡洋舰排水量则达 30000 吨,装有 3 座三联装 304 毫米大口径舰炮。
二次大战以前,巡洋舰和战列舰一样,也曾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作战兵器的一种大型水面舰艇,当时,曾与战列舰一起成为海上堡垒,称雄于世。根据舰炮的数量和口径,曾把巡洋舰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重巡洋舰,它装有 8~9 门主炮,口径在 203 毫米以上,分装在 3~4 座炮塔中,射程 20 海里左右,主要用以消灭敌巡洋舰和攻击岸上目标。此外,还装有 10~16 门副炮,口径在 130 毫米以下,多为高平两用,同时,还有数十门自动炮,用于抗击小型舰艇和飞机的来袭。有的还装有 3~4 架水上飞机,用以校正舰炮射击和进行侦察。重巡洋舰设有装甲,垂直装甲厚约 76~203 毫米,水平装甲厚约51~127 毫米。这种巡洋舰排水量 2~4 万吨,航速 32~34 节,续航力 1 万海里以上,能与战列舰、航空母舰在远洋协同作战。
轻巡洋舰排水量 1 万吨左右,航速 35 节,续航力 1 万海里,具有与大型舰艇在远洋协同作战的能力。轻巡洋舰主炮口径在 152 毫米以下,装有 6~ 12 门主炮,其作用是攻击轻型舰艇和陆上目标。有的装 127~133 毫米舰炮,用于对空防御和攻击小艇。副炮一般有 8~12 门,口径 88~127 毫米,另配有几十门小口径炮。此外,还配有鱼、水雷和深水炸弹等,一般装 2 座三至五联装鱼雷发射管,携水雷量多达 80~100 枚,还可携 2~4 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轻巡洋舰的装甲厚约 51~127 毫米。
辅助巡洋舰是战争期间由快速商船和辅助舰船改装而成的,排水量几千至上万吨,航速 20 节左右。舰上主要武器是舰炮,口径在 152 毫米以下,还
有一定数量的自动炮。
战后以来建造的巡洋舰可分为重、轻型或大、中型两类,所谓重型巡洋舰,其排水量为 1~3 万吨,多为核动力推进,主要武器是巡航导弹、区域防空导弹、反潜导弹、反潜鱼雷和直升机等。这类巡洋舰主要用于为航母护航或自行编成,进行远洋作战。轻型巡洋舰排水量在 1 万吨以下,武器和重型巡洋舰差不多,主要区别是采用常规动力推进,舰型及总布置接近于驱逐舰。其主要使命也是护航,有时也作为编队指挥舰进行编成。
随着核动力、导弹武器和电子装备的大量装舰使用,使传统的巡洋舰概念产生了根本的变化,那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的高速战舰已很少存在,人们不再追求过高的航速,而是在武器和电子装备上进行努力。于是,这个时期巡洋舰的发展出现了三大流派:一是美国派,它仍然坚持巡洋舰以护卫、巡逻、警戒为主的原则,重点发展为航母护航的防空型巡洋舰。为了增大续航力,在战后建造的 8 级巡洋舰中,有 5 级采用了核动力;为了提高编队的区域防空能力,还专门发展了一型非常著名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为了加强舰队的对地和对海攻击能力,还在巡洋舰上普遍装备了“战斧”巡航导弹,在海湾战争中,一艘巡洋舰就携载了 100 多枚;为了反潜作战,巡洋舰还普遍装备了反潜直升机、鱼雷和反潜导弹。
二是前苏联派,这发展巡洋舰的目的不是为大舰护航,主要是以其形成海上编队,进行攻防作战。前苏联建造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舰,排水量达 28000 吨;它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舰艇。该舰装有 250 多枚防空、反舰和反潜导弹,还可携 2 架直升机,因而成为世界上火力最猛的一型巡洋舰。
三是以其他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为主的流派,它们认为既然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装备的武器相同,采用的动力相仿,电子装备和舰体结构也十分雷同,又有什么必要专门发展一型巡洋舰呢?所以,这些国家不再发展巡洋舰,而主要发展驱、护舰艇。

日本ATAGO总(历史名舰(2)高雄级重巡洋舰)

...,但用兵思路与设计风格却发生重大变化。在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改造为高速战列舰后,4艘新型重巡将接替其担当夜战部队旗舰之职,故需要额外安排空间以容纳旗舰设施;加之平贺让结束妙高的设计后出访英国,高雄级的设计...

中途岛海战的意义

...飞机,阵亡307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2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日本海军从此走向了失败。为了掩饰自己的惨败,避免挫伤部队的士气,6月10日日本电台播放了响亮的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