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

相关tags:

维特根斯坦名词解释:哲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生于维也纳,1908—1911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航空工程,1912年到剑桥大学在罗素指导下研究数学和逻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奥地利陆军。1926年回到维也纳,与石里克、魏斯曼等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发生接触。1929年回到剑桥大学再度研究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30—1935年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入英国籍。1939年接替摩尔的哲学教授职位。其思想发展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表征,提出语句是事态的逻辑图像(即语言图像论)观点,认为语言可被视作一种符号,如同图像一样来反映事态。试图构造一种语言与现实的对应关系。《逻辑哲学论》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划分可说的和不可说的界限,认为语言只能描述那些在实际上或逻辑上可能的事态。超出语言描述范围的东西是无法思考的。伦理学属于不可表述的、神秘的超验领域。伦理学的命题既不是经验命题,又不是科学命题,而是一些“伪命题”,没有真假,毫无意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书中否定了前期的语言图像论,从理想的人工语言观点转向摩尔的日常的自然语言观点。认为语句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语句的意义也不同。把语言视作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强调从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去研究语言。提出“语言游戏”概念,认为名词解释:“语言游戏”在这里主要强调“语言是一个活动或一个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使语言离开其形而上学用法而重新回到其日常用法。主张对善、美和艺术的实际用途作逻辑描述,否定善、美有统一的本质。要理解价值判断语句的意义,就要看这个语句在何种具体的环境、场合中被使用。这一思想后来成为语言分析伦理学的基础。主要著作还有《论数学基础》(1956)、《蓝皮书和棕皮书——〈哲学研究〉准备笔记》(1958)、《1914—1916年笔记》(1961)、《哲学评论》(196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