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tags:

禅名词解释:佛教用语。音译全称“禅那”。意译“静虑”、“思维修”、“思维修习”、“弃恶”、“功德丛林”等。佛教用语。意谓心住一境,正审思虑。《俱舍论》卷二十八谓名词解释:“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佛教认为禅有对治疑惑、生诸功德的效用,并谓“一切功德多依静虑”。佛教主张禅是色界的心才能具有的性质,它与欲界心的性质不相应,所以,只有舍弃了欲界的烦恼,才能获得。按修习功力之不同,禅又可分作四种境界,称“四禅”或“四静虑”。四禅从心理活动划分共有三类十八支,如图名词解释:
四禅十八支三类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初禅寻、伺喜、乐心-境性二禅内等性喜、乐心-境性三禅行舍、正念、正慧乐心-境性四禅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心-境性“对治支”指能对治(断除)及对治后所达到的一些心理活动或状态。“利益支”指进入相应境界之后的主观感受。“自性支”指这一切心理活动及主观感受都是在“心-境性”这种禅定状态中进行的。佛教又将这四禅与色界四禅天配置起来,认为修习四禅者,死后可投生于相应的四禅天中。禅有时与定联用,合称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