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
相关tags:
仁政名词解释:战国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曾提倡礼治和德政,认为名词解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要统治者对人民以道德感化为主,并适当改善其物质生活,以便得民心,“王天下”。认为王者行政即“施仁”的过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仁政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强调以仁义道德原则作为施政的根据。仁政的具体内容有名词解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实行井田制;“制民之恒产”,给农民以固定的土地,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同上)。认为名词解释:“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通过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这一主张当时未被统治者采纳,但两汉以后却受到重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