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
相关tags:
业名词解释:音译“羯磨”。印度哲学和宗教用语。原意为“造作”,泛指人的行为、语言、思想等一切活动。后解释为人在活动后遗留的一种神秘的存在,可以引起相应的果报。印度各宗教哲学派别对业的叙述不尽相同。(1)在胜论和正理论哲学中,业是六种(或七种、十种)范畴之一,即运动范畴,它依附于实体,呈五种形式名词解释:取(上升)、舍(下降)、屈(远近点相合)、伸(远近点相离)、行(平行或总和运动)。(2)在耆那教哲学中,业是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共分八种名词解释:智业(遮盖智慧)、见业(遮盖正见)、受业(生苦乐)、痴业(遮盖正信)、寿业(定生命长短)、名业(定性质)、种业(定种姓、国籍)、遮业(定命之性力),它们渗入人的灵魂,随之轮转,名为“漏入”,只有通过苦行不断清除旧业,不再作新业,才能获得解脱。(3)在佛教哲学中,业泛指一切身心活动,分类很多,一般分为三业名词解释:身业(活动)、语业(言语)、意业(思想活动),据《俱舍论》卷十三,小乘有部又把意业称为“思业”,把身语二业合称为“思己业”;认为意业的体性是思,身、语二业的体性是色法。大乘法相宗更重视行为的动机,认为三业的体性皆为“思”。并认为作业不同所得报应也不同。《成实论》卷七名词解释:“业报三种,善、不善、无记;从善、不善生报,无记不生。”“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无报。”此外业还分表业、无表业、引业、满业等。(4)在印度教中,业指瑜伽修炼的方法,其修炼对象是灵魂或自我,通过修炼摆脱肉体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