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
相关tags:
洋务派名词解释:清末统治阶级中标榜“自强求富”,从事洋务活动的封建官僚集团。主要代表有奕为首的满洲权贵势力集团,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系集团和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等。主张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兴办近代工业,以挽救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至90年代,开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派亦逐渐解体。
相关tags:
洋务派名词解释:清末统治阶级中标榜“自强求富”,从事洋务活动的封建官僚集团。主要代表有奕为首的满洲权贵势力集团,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系集团和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等。主张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兴办近代工业,以挽救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至90年代,开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派亦逐渐解体。
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由于财政紧张,原料、燃料供应困难,运输、电讯落后,军事工业发展遇到很大阻力。洋务派认识到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只有先发展民用工业,军事工业才有发展的基础。自70年代至90年代,
张之洞简介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
18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地主阶级兴起的“自强”,“求富”运动。分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两部分。以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告破产,表明只向西方学技术,而不从根本上改变制度的道路行不通。更多追问追答追答
洋务运动时期的工厂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不少成就。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廷内出现一批有志之士,为了解决内忧外患,他们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办新式学堂,编练新式海陆军,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军事工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损害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自己的特权利益,于是发动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
洋务运动(WesternizationMovement)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自强”、“求富”的目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洋务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4)作用:洋务派继承了“师夷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是围绕着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来开展的,整个运动由封建官僚所把持,所以洋务运动终究未
郭嵩焘郭嵩焘出生湖南湘阴,是清朝末年官员、将领、外交家,湘军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驻英公使、驻法使臣等职,是我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属于洋务派的一员,在看到西方与晚清截然不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