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相关tags:
超现实主义名词解释:
1924年,诗人和理论家布列东(AndreBreton,1896—1966)在巴黎出版了《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并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同时还创办了超现实主义研究所,正式打起了“超现实主义”的大旗。许多艺术家,包括以前的达达主义者,都相继归于旗下,从而组成浩浩荡荡的超现实主义大军。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于欧洲的文学艺术流派,最初受达达派的深刻影响,主要视为一场文学运动,只是偶尔涉及到美术,但随后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文学,不仅发展成全面而深刻的美术革命,而且影响到几乎艺术的各个领域。
布列东曾给超现实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意在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百科全书,哲学。超现实主义,建筑在对于一向被忽略的某种联想形式的超现实的信仰上,建筑在对于梦的无限力量的信仰上,及对于为思想而思想的作用的信仰上。它肯定要摧毁所有其他的精神机械主义,同时代替机械主义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超现实主义的目的是要探索和统一人类的心理,包括一直被人们忽视的生活领域,如梦和潜意识。特别是梦和潜意识具有特殊的价值,因为意识的世界已变得虚伪和不真实,真实的世界恰恰存在于梦和潜意识之中。因此,对梦和潜意识的挖掘正是达到真实存在的“超现实”的惟一途径。用布列东自己的话来说,超现实主义就是要“化解向来存在于梦境与现实间的冲突,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一种超越的真实。”
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依据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说、梦的解释以及自由联想法最受超现实主义者的青睐。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领域,认为人的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往往被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及风俗习惯所制约,受到压抑和排挤,但它们并不会消失,而是暂时在被压抑的情况下进入下意识甚至潜意识,它总是企图伺机侵入人的意识领域。在理智和清醒的情况下,下意识,尤其是潜意识的冲动和欲望只好潜伏下来,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只有在夜晚或下意识状态下,以各种形式闯入意识领域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形成了梦,对梦的解释和分析可以洞察潜意识,从而达到真实。因此,超现实主义者抛开理性和逻辑的制约,以对幻想与想象的表达去展示这一新的心理现实。
在视觉艺术领域中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最为深远。从创作方法上看,它有两大体系,即“偏执狂批判”和“心理自动主义”。所谓“偏执狂批判”是指挖掘潜意识境界的一种执拗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艺术家常常是在一种明确的意识下把那些毫不相干的事物硬凑在一起,从而产生某种奇异的联想效果。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马松(AndreMason,1896—?)、恩斯特(MaxErnst,1891—1976)、唐吉(YvesTanguy,1900—1955)、马格利特(ReneMagritte,1898—1967)、米罗(JoanMirò,1893—1983)、奥本海姆(Oppenheim,1913—?)、契里柯(GiorgiodeChirico,1888—1978)、阿尔普(JeanArp,1887—1966)等,毕加索、杜尚等人也一度沉浸于超现实主义之中。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突破了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了以逻辑和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从而试图证明,展现出人的心理真实和本来面目的是现实之外绝对而超然的彼岸世界,即超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人的深层心理或梦境。在这一点上,超现实主义与以后的抽象表现主义建立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