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

相关tags:

未来主义名词解释:
“未来主义”(Futurism)是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并迅速传播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文艺派别和艺术运动。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FilippoTommasoMarinetti,1876—1944)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诗作和宣言》,宣告了未来主义的诞生。接着其影响迅速扩大到俄国、法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未来主义”始于文学,随之席卷了绘画、音乐、戏剧、雕塑、建筑、舞蹈、电影、摄影等许多艺术领域。
未来主义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艺术运动,它企图在艺术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革命。1910年5月18日,画家波丘尼(UmbertoBoccioni,1882—1926)、卡拉(CarloCarrà,1881—1966)、巴拉(GiacomoBalla,1871—1958)、鲁索洛(LuigiRussolo,1885—1947)和塞伏里尼(GinoSeverini,1883—1966)在米兰发布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初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1912年11月,波丘尼发表《未来主义雕塑宣言》,宣布“绝对而彻底地抛弃外轮廓线和封闭式的雕塑,让我们扯开人体并且把它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到这里来”;1914年7月11日由圣特利亚(AntonioSant\'elia,1888—1916)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的结构与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料,而城市的规划则以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一种包括地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计划,并用钢铁、玻璃和塑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此外还有《未来主义服饰宣言》,它号召人们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式服饰。
这些“宣言”都集中赞美了运动和速度,并把这看成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我们宣称,世界被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所丰富。一辆疾驰的汽车比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更美。”未来主义者认为,科学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不只是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势必导致人们精神生活的彻底改观。他们颂扬机械文明,崇拜有生气的科学时代,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处于运动之中。因此,艺术必须顺应飞速运动着的、日新月异的现实,表现万物的运动和速度是艺术家的职责。由此他们断言传统的囿于描绘外在现实的艺术已经僵化,惟有未来主义才富有生命力。为此,他们主张艺术要倾全力反映新时代的特征——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以展现现代生活的本质。
未来主义艺术家声称自己是面向未来的,属于未来的“未来派”,因此,其极端者甚至认为一切新的都是好的,而一切旧的都是腐朽的。他们扬言要“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彻底扫除在他们之前的一切人类文化遗产。这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并没有为人们所接受,但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新的未来的渴望。这使他们的革命思想以及以立体主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赞美机器、赞美激情、表现流动空间的未来主义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