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tags:

玺名词解释:又作、,即印章。战国时期不论官印、私印都不叫印,而称为“玺”或写作“鉩”、“鈢”、“鉩”字,就是现在的玺字。清代程瑶田作《看篆楼印谱》序时,才把这个字考释出来。汉蔡邕《独断》云名词解释:“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称“玺”。秦以后只有皇帝的印方可称“玺”。沿袭有秦制并略有放宽,如汉代皇帝有六玺①皇帝行玺,②皇帝之玺,③皇帝信玺,④天子行玺,⑤天子之玺,⑥天子信玺。诸侯王、皇后之印也可以称玺,如淮阳王玺等。隋、唐时皇帝印章亦称“玺”。武后(武则天)因她厌恶玺字(玺与息灭的“息”字音通)将玺字改为“宝”字。清代时皇帝的印章称宝也称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