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
相关tags:
地壳名词解释:地球外壳的简称。一般指地球表面至地下莫霍面的部分(参考【莫霍面】)。地壳的特点是名词解释:在全球各地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之下,地壳平均厚度约35km,在造山带和中国青藏高原下面厚度可达50~70km,平原地区约20km。海洋下面地壳厚度仅5~8km。地壳体积占整个地球总体积的1%,质量为地球总质量的0.4%。过去许多学者用双层地壳来解释这部分的地震资料,即用康纳德面把地壳分为一个“花岗岩质”层和一个“玄武岩质”层。但20世纪70年代后,这一模式逐渐被多数科学家所摈弃,普遍赞成那些在地质学上更现实、更复杂的模式。地壳岩石具弹性和塑性,越到深处塑性越大。地壳既是丰富的能源和矿藏的储藏地,又是绝大部分地震震源的所在地,因此一直成为地学界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地壳”与“岩石圈”在空间基本是一致的,但岩石圈与下部软流圈是渐变的,而地壳则有明确的下界。在莫霍面上下地震波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压缩波(P波)速度有从6.0~8.0km/s的突然增加。近年地震工作者发现,板内地震多发生在中上地壳中,属脆性变形;中下地壳属塑性变形,是软弱层,几乎没有地震。但中国青藏高原中下地壳间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和高导层,也是一个多地震层(郑剑东,1992)。据探测证明,大陆地壳构造较大洋地壳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