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朱熹能言善辩的故事

Posted 朱熹

篇首语: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朱熹能言善辩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孩提问天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

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

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2、连环巧问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

”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3、鹅湖论学

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小于朱熹9岁。

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

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

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

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

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他的题目是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印象。

这件事说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4、朱张会讲

张栻,字敬夫,师从胡宏,学有专长,自成一派,号称湖湘学派,朱熹对他早有敬仰之心。

朱熹和张栻进行了一次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最著名的会讲——朱张会讲,开创了会讲之先河。

两人的讨论从太极之理上展开并最终趋于一致。

朱、张会讲于岳麓书院,从各地赶来听者达数千人。

在岳麓书院讲堂,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后被书院奉为校训。

在经过两个月的岳麓讲学后,朱熹在张栻的陪同下游南岳衡山。

在一路的游览中,眼前的无边风景,不时牵动他们的诗兴,他们一边游览一边唱酬。

几天里,他们共得诗一百四十九篇,合编为《南岳唱酬集》。

下了衡山,从岳宫到槠州一百八十里,朱熹和张栻就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临别前的讨论。

两人朝夕在船中,讨论《中庸》之义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朱熹与张栻分手后,携弟子范念德、林择之东归,一路轮流更换唱和。

5、朱熹和郑樵

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

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

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

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好的手稿拿出来,递给郑樵,并请求郑樵给予指正。

郑樵恭敬的接过手稿,将其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

香烟袅袅,屋内顿时一阵芬芳。

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

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

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

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

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

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 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

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也不能只拿一碟姜和一碟盐对付呀!”

朱熹笑着说:“盐从海来,姜长于山中,有山有海,是尽了大礼了!”

书童又接着说:“可是相公这么郑重的请求他,他却连手稿都不看一下。”

朱熹解释道:“风吹动手稿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看了,并且看完了。

再说他特意点燃香,已经是对我的大尊重了!并且之后他给我提了不少的好意见,让我收获良多。”

书童仍然有些不满,说:“可是您大老远来看他,客人出门他却不来送一送。”

朱熹笑着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正说着,草丛里飞出了一只五彩雄鸡,主仆两人不禁转头看去。

正看见郑樵还站在门前,手里还拿着一本书。

朱熹转头对书童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扩展资料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取进士,此后担任过一些地方官,但是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儒学。

他向程颢的再传弟子李侗学习程学,形成了与汉唐经学不同的儒学体系,后人称为理学、道学或新儒学,完成了儒学的复兴。

他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培养学生,普及儒学。

他的道德学问受到人们敬仰,流传、渗透于社会每一个角落。

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关于“理”与“气”的深奥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

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编著《四书集注》,重新诠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得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为此,他特别致力于编写童蒙读本,例如《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日常言行、生活习惯,提出道德规范。

这些规矩在今天的“新新人类”看来,似乎过于迂腐、苛刻,其实不然。

如果连日常生活细节的良好习惯都难以养成,那还谈什么“修身齐家”,更遑论“治国平天下”了。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师,朝廷出于政治考虑,对他进行严厉的打压、禁锢,成为南宋文化思想界引人注目的咄咄怪事。

在中国历史上,用行政命令手段禁锢一个学派、一种学说,屡见不鲜,它并非学术之争,而是排斥异己的政治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熹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朱熹的故事

1、朱熹和郑樵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

文史百科 朱熹的故事

1、朱熹和郑樵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

文史百科 朱熹的故事

1、朱熹和郑樵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

文史百科 朱熹的故事

1、朱熹和郑樵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

益智故事 杨家儿智驳名士

  在南朝的梁国,有个姓杨的孩子,只有9岁,已是能言善辩。孩子的父亲杨某是国内知名的文人学者。  一天,一位名叫孔坦的社会名流,慕名前来拜访杨某,准备与他研究学问,交流写文章的心得。很不巧,那天杨某因

文史百科 “一鸣惊人”是历史故事吗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身高仅四尺多,个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辩,幽默诙谐,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其他诸侯国。齐威王

传统文化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春日》正是出于朱熹之手。这首诗也集中体现了朱熹的哲学思想,不光如此,还体现出朱熹过人的文采,由此可见,朱熹还是个

传统文化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春日》正是出于朱熹之手。这首诗也集中体现了朱熹的哲学思想,不光如此,还体现出朱熹过人的文采,由此可见,朱熹还是个

文史百科 朱熹的简单介绍20字

简单介绍: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及自然科学都有一定的贡献。朱熹文学著作: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