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灵璧历史

Posted 项羽

篇首语: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灵璧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县境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于江苏省铜山、睢宁两县接壤,南北长82千米,东西宽36千米,灵璧县地势低平,地形为北高南低,呈西北东南倾斜。

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

灵璧县辖13个镇、6个乡: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向阳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

灵璧石产地灵璧县,汉为 、夏丘等县地,属沛郡。

后汉属沛国、下邳国(今江苏徐州沛县、邳州市)。

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隋复名夏丘,司下邳郡。

唐省夏丘县入虹县,属宿州。

<宋史·地理志> :元右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壁镇置零壁县,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为灵璧。

元属归德府宿州。

明清属凤阳府宿州。

灵璧,除<明史>外,各史均作“灵璧”。

如<史记·项羽本记> :项羽大破汉军,“追击至灵璧东”。

《清史稿·地理志》:灵璧县“本虹县灵璧镇,宋始置县”。

乾隆《灵璧县志》:旧名“零壁”,因县产磬石而“神之”,改名为“灵璧”。

<名胜志>亦载,灵璧县产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灵璧建县,有所反复。

<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县,当年七月即废去。

元右七年(1092)再拟建县之际,苏轼曾持异议,事见《苏东坡集·奏议集》。

当时苏轼新任兵部尚书,建立新县属“兵部所管”。

苏轼视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镇为县”,乃是“本镇豪民靳琮等私自为计”,并以自筹置县费用,毋须拨支公款为由,取得朝廷批准。

但所谓“自备钱物”,其实是向百姓摊派,“深为不便”。

预计建县“用钱四千五十余贯”,只征收半数稍多,“其余未纳钱数”难以催纳。

“纵使尽行催纳”,也不够实际开支。

如今县署已兴工构筑,“恐维中辍”。

为此,苏轼建议:停建宿州外城,从一万贯建城经费中拨出款项,用于灵璧建县,不再向百姓征收钱物,“未纳到钱数”,均予“放免”。

由此可见,苏轼办事公正,颇能体恤民间疾苦。

灵璧县旧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筑土城。

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围六里许,开四门:东鹿鸣门;南对怀远荆山,名为望荆门;西有凤凰山,名为凤仪门,北向磬石山,名为来璧门。

县城北倚龙车山,山麓有浏清、坛西,白莲等湖。

龙车山东北三注山,有云洞、蜘蛛洞 。

凤凰山在城西北五里。

鹿鸣山今司泗县。

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

灵璧东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临潼郡故城而名。

潼郡是否即秦汉取虑县故城,前人有争议。

《方舆纪要》:“取虑城,(虹)县北百二十里,汉县,属沛郡”,“后魏(即北魏)亦日取虑县,置临潼郡。

”这是说,临潼郡治即取虑县城城。

乾隆《江南通志》以为非是,在《辨讹》中指出:“旧志谓取虑汉县,后魏置临潼郡,”“在虹县(今泗县)北一百二十里。

”“按:虹县北六十里睢宁县(今属江苏),取虑既在虹县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谓虹县地乎?”“又按:临潼故城在今灵璧县东北七十里。

金志元光初,议于灵璧县潼城镇设仓都监,是也。

而取虑又在临潼东北,属睢宁界。

”此说以为取虑县故城不在泗县,更不在灵璧。

唐人李贤等注《后传书》,也以为取虑故城在睢宁。

《后汉书·陶谦传》:曹操与陶谦作战,“过拔取虑”。

注:“取虑,音秋闾,属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西南。

”下邳县故城在今江苏邳县东,其西南即是睢宁县境。

旧时灵璧县境南北狭长,北界抵黄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滨,包括今固镇县地,与怀远县接壤。

城北六十里有睢水 东流,俗称小河,是项羽大败汉军处。

<水经·睢水注> :“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璧东,东南流。

项羽败汉王于灵璧东,即此处也。”

灵璧县

《通鉴纪事本未·高帝灭楚》 :汉高祖三年(前204),刘邦占领彭城,项羽率精兵三万来战,“大破汉军”,汉卒淹死于谷水、泗水者“十万余人”。

楚军“又迫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兵“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

刘邦陷入重围,幸而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才“与数十骑遁去”。

县志记载传说:刘邦见楚军追来,藏匿于枯井,坐骑隐入于山洞。

追兵过后,坐骑将缰绳垂入枯井,救出刘邦。

后人称此井为“垂缰井”,在灵璧城北七十里。

五河县也有类似传说。

楚汉战场“灵璧”,不是今灵璧县城,而是另一地名。

《元和郡县志》在宿州苻离县下注:“灵璧故城,在(苻离)县东北九十里。

”苻离县故城在今宿城北苻离集。

今灵璧县城在苻离集东偏南,而不在东北。

光绪<宿州志> :“宋元右时复置于宿州之东者,乃今之灵璧县,非古地灵璧也”。

灵璧县城近汴水,古灵璧则近睢水。

<灵璧县志> :城西北七十里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项羽军垒,附近有“吹箫台”,又名“散楚台”。

汉高祖五年(前202),距项羽大破汉军、刘邦落荒逃遁仅两年,形势急转直下,霸王被围于垓下,闻“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尽得楚地,大势已去,悲歌泣下,突围逃奔,全军覆没。

但垓下决战,主战场不在灵璧县城西北七十里,而在灵璧县东南地区。

垓下聚在汉 县,古 水(今沱河)之滨,即今固镇县濠城集。

县志所记“散楚台”,属于传说;若有所依据,只能是外围战场。

灵城城东十五里,与泗县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额刻“巾帼千秋”四字。

旧有联语:“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此墓出自“霸王别姬”故事。

项羽军壁垓下,陷入重围,“兵少粮尽”,忧心忡忡,夜饭帐中,面对美人虞姬、骏马乌雅,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歌罢而泣,虞姬歌而和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正记>引<楚汉春秋>所载虞姬歌词:

汉兵已略地,田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灵璧县

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突围,仓惶南走。

成语“拔山盖世”、“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来。

虞姬墓不止一处。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 :“虞姬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

”定远虞姬墓,又称嗟虞墩。

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绝》,其一为《虞姬墓》:

帐下佳人拭泗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苏轼之诗作于濠州定远。

郑君,指项羽忠臣郑荣,被汉军俘获而坚贞不屈。

刘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恋旧主,均令改名为“籍”(项羽又名项籍),唯独郑荣拒绝,因此被逐。

苏轼之北苏辙,亦有《虞姬墓》诗,记咏黥布叛楚投汉,范增受项羽疑忌而离去,霸王成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与之共患难:

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今穷。

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灵璧虞姬墓,有南宋诗人范成大题咏,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泗州、宿州,有诗多首,其一为《虞姬墓》,诗人自 注:墓“在虹县(今泗县)下马铺北三十七里”,即今灵璧虞姬墓。

诗云: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垓下遗址到底在什么地方

垓下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另说固镇濠城镇),是汉刘邦围困项羽的地方,项羽在这里被围失败。垓下古战场俗称霸王遗址,现在叫霸王城,当年的垓下古战场就位于今天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城东南沱河北岸的韦集镇

中国名人 “超级吃货”陈晓卿:让世界见识《舌尖上的中国》

央视纪录片“名导”  陈晓卿1965年出生于安徽灵璧,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  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

文史百科 高考历史答题如何结合历史观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对象存在某些不符,因此

文史百科 高考历史答题如何结合历史观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对象存在某些不符,因此

文史百科 高考历史答题如何结合历史观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对象存在某些不符,因此

文史百科 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意义历史的悲剧

一谈到历史,似乎中国天然就是一个历史大国。因为中国的历史最连续(变化最小),从不曾中断,因此文献也极多,其字数之多,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中国不仅有官方堂堂正正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

文史百科 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意义历史的悲剧

一谈到历史,似乎中国天然就是一个历史大国。因为中国的历史最连续(变化最小),从不曾中断,因此文献也极多,其字数之多,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中国不仅有官方堂堂正正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

文史百科 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意义历史的悲剧

一谈到历史,似乎中国天然就是一个历史大国。因为中国的历史最连续(变化最小),从不曾中断,因此文献也极多,其字数之多,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中国不仅有官方堂堂正正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

文史百科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区别

区别:历史学一个是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历史教育是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型学问,而历史教育是针对性的教导,历史学比历史教育研究更深。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