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Posted 画家

篇首语: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历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什么是文人画

[ 来源:当代中国书画家网 | 时间:2008-3-17 ]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 “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 。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 。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 “ 雅 ” 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 “ 不学为人,自娱而已 ” 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 “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 。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邓春的 “ 画者,文之极也 ” 等理论已将 “ 文 ” 与 “ 画 ” 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低车奈娜嘶砺郏晕娜嘶谝院蟮姆⒄股掀舻搅松钤兜挠跋臁4耸保臻岢龅?“ 士人画 ” 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

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

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即后世所说的 “ 元四家 ” 。

他们的画多表现 “ 隐居 ”“ 高隐 ”“ 小隐 ”“ 渔隐 ” ,以 “ 出世成仙 ” 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

艺术上提倡 “ 高雅 ” 、 “ 平淡天真 ” 、 “ 天真幽淡 ” ,理论上主张 “ 逸笔草草 ” 、 “ 不求形似 ” 、 “ 聊写胸中逸气 ” 等。

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

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

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

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 ,出现了 “ 吴门画派 ” 和 “ 浙派 ” ,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 “ 士人画 ” 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 “ 四僧 ” , “ 四僧 ” 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

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 “ 笔墨当随时代 ” , “ 法自我立 ” ,面向生活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 “ 扬州画派 ” 、 “ 扬州八怪 ” 、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如当代文人画家张师曾的雨竹作诗曰:西风飒飒响翠涛,雨竹摇曳在弄潮.根近清流此君德,虚心抱节自清高.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

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

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有陶潜的 “ 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 ” ;有苏轼作直竹曰 “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 ;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 …… 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

杜甫讲 “ 意匠惨淡经营中 ” 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

倪赞道 “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 。

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 零 ” , “ 零 ” 既是白既是空。

“ 计白当黑 ” ,空、白是为了 “ 多 ” ,为了 “ 够 ” ,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 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 。

赵孟頫诗云 “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 。

柯九思论画竹 “ 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 。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什么是文人画[来源:当代中国书画家网|时间:2008-3-17]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

文史百科 文人画的历史发展

文人画的历史发展及代表人物: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张僧繇隋唐五代:吴道子、阎立本、王维、李思训、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张萱、周昉、黄荃、徐熙、韩干、薛稷北宋:苏轼、李成、范宽、李公麟、米芾、郭熙、赵佶

文史百科 文人画的历史发展

文人画的历史发展及代表人物: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张僧繇隋唐五代:吴道子、阎立本、王维、李思训、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张萱、周昉、黄荃、徐熙、韩干、薛稷北宋:苏轼、李成、范宽、李公麟、米芾、郭熙、赵佶

文史百科 笔的发展历程

笔的发展历程:笔的祖先应当是被中国文人誉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数千年来,毛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矫若游龙、飘若惊鸿”的书法珍品。也许是由於欧洲文字的曲线较多,不大适合用柔软的中国毛笔书写,因此,

传统文化 逸格与文人画的演进

逸格与文人画的演进  在讨论逸格与文人画的关系之前,有必要追踪一下逸格词意的来源。逸的本义为逃失、逃跑。《国语·晋语五》曰“马逸不能止。”引申义为散失,如柳宗元《武功县丞厅壁记》:“壁坏文逸”;再引申

传统文化 逸格与文人画的演进

逸格与文人画的演进  在讨论逸格与文人画的关系之前,有必要追踪一下逸格词意的来源。逸的本义为逃失、逃跑。《国语·晋语五》曰“马逸不能止。”引申义为散失,如柳宗元《武功县丞厅壁记》:“壁坏文逸”;再引申

传统文化 论“米点山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

论“米点山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  米芾(1051-1107)北宋,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元祐六年(1091)起改名芾。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南襄樊),人称“米襄

传统文化 论“米点山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

论“米点山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  米芾(1051-1107)北宋,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元祐六年(1091)起改名芾。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南襄樊),人称“米襄

文史百科 论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与美术史意义

11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士的诗文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王诜、米芾等人。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

文史百科 论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与美术史意义

11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士的诗文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王诜、米芾等人。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