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原来这些日常用语都来自佛教,长知识!

Posted 用语

篇首语: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传统文化 原来这些日常用语都来自佛教,长知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也陆续被翻译成汉语,一些佛教语言也就成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些语言是出自佛教吧!

  刹那

  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牛鬼蛇神

  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现身说法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

  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

  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礙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大彻大悟

  彻底的觉悟,达到“不生不灭”的地步,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

  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作茧自缚

  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生老病死

  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愁眉苦脸

  “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烦恼

  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心猿意马

  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贼难防

  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伸手不见五指

  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盲人摸象

  为《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结论。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爱河

  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婆心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解脱

  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

  一尘不染

  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前因后果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现在指人不穿衣服。

  一刀两断

  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未称宗师。”意思是,(www.cha138.com)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现比喻干净利落。

  一厢情愿

  源自佛教《百喻经》。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爱上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现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一笔勾

  破除一切尘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大师)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笔勾”即“一笔勾销”。

  味同嚼蜡

  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语出《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割爱

  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自欺欺人

  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

  世界

  指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教《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家语中“世”即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所指的就是整个宏观宇宙。“世界”成为常用语后,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智慧

  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当下

  佛教用语,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

  晨钟暮鼓

  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中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用以悬挂钟鼓。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觉悟

  “觉”,梵语为bodhi,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佛家以开悟智慧会得真理为“觉悟”。现在指政治上的认识水平。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语本《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尘缘

  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醍醐灌顶

  “醍醐”是从牛乳中反覆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闍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当头棒喝

  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天花乱坠

  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天龙八部

  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一弹指

  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另外,“弹指”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古诗

世界上没有平白无故就存在的东西,成语也是。我们知道很多成语都来自历史典故、古代名人等,但有一些其实是来自我们常见的古诗,你知道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干行唐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

文史百科 哪句诗词又成了电视剧,原来当红影视剧来自这些诗词

近些年电视剧的名字越来越长,也越来越文艺,甚至光看名字大家都不知道这部电视剧到底在讲什么,而这些文艺的名字大多来源于诗词之中。很久以前我记得郑爽演过一部剧,讲述的是康熙、纳兰容若和一位女子的爱恨情仇。

传统文化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典故原来这么有趣,真是长知识了!

话说在蓬莱八仙里有个读书人叫吕洞宾,因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举,从此以后,他就再不读书,而依靠祖辈留下的家产,游山玩水访友,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据说,在吕洞宾在成仙之前,有个同

传统文化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典故原来这么有趣,真是长知识了!

话说在蓬莱八仙里有个读书人叫吕洞宾,因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举,从此以后,他就再不读书,而依靠祖辈留下的家产,游山玩水访友,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据说,在吕洞宾在成仙之前,有个同

长知识:寒假和孩子一起看的70个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知识,你知道多少?五行、八卦指什么?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唐宋八大家、竹林七贤都有谁?六根清净指的是哪六根?三山、五岳在哪?答不出的赶紧收藏补课!​【五行】木、

长知识:寒假和孩子一起看的70个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知识,你知道多少?五行、八卦指什么?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唐宋八大家、竹林七贤都有谁?六根清净指的是哪六根?三山、五岳在哪?答不出的赶紧收藏补课!​【五行】木、

长知识:寒假和孩子一起看的70个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知识,你知道多少?五行、八卦指什么?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唐宋八大家、竹林七贤都有谁?六根清净指的是哪六根?三山、五岳在哪?答不出的赶紧收藏补课!​【五行】木、

文史百科 原来历史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看完哭晕了

提示:点击上方"诗经情话"↑免费订阅本刊这些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以前都按前半句理解,太坑人!1父母在,不远游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释义:要是出

传统文化 原来好的鼻子长这样

鼻子面相总论,鼻子代表人的中年阶段,代表执著的程度,内心善良与否,自我的观念,理财的能力,疾病,从鼻子还可以看女人的婚姻,可见鼻相的好坏也会影响人的运程。那么,你知道好的鼻子长什么样吗?1、鼻的气色要

传统文化 原来好的鼻子长这样

鼻子面相总论,鼻子代表人的中年阶段,代表执著的程度,内心善良与否,自我的观念,理财的能力,疾病,从鼻子还可以看女人的婚姻,可见鼻相的好坏也会影响人的运程。那么,你知道好的鼻子长什么样吗?1、鼻的气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