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 中国象棋的象棋历史

Posted 象棋

篇首语:所谓得体,就是有些话不必说尽,有些事不必做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史百科 中国象棋的象棋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象棋起源于中国 。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

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

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

(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

(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

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汉刘向《说苑·善说》亦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

”意即劝孟,不妨也像“燕”国一样,斗象棋观歌舞,逍遥一二。

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

因此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

关于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

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

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

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三、起源于舜的时期。

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

现代学者常任侠《中印艺术因缘》一书中说:“象因桀骜不驯,舜把他禁居起来,又恐他寂寞,所以为他制作棋局,使他有所娱乐。

因其名象,故称象棋。

四、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

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五、起源于春秋时期。

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

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产生的。

象棋各子的名称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

不过,象棋也可能是因为棋子是由象牙制成而得名。

六、起源于战国之时。

《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

’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七、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

象棋的棋盘的中间写着“楚河汉界”,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信。

也有人认为是韩信发明的。

清梁同书《渊深海阔象棋谱序》:“又闻象棋始于韩信,朱子云博局红也。

”现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韩信伐赵时,作象棋和叶子戏以如士卒,因年终士卒思乡,一得博具,则相聚共戏,钱财输尽,乐而忘归。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

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

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

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

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

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

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

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

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中国,国家战乱纷扬,烽火狼烟四起,象棋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军事战争与体育竞赛相比较,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

例如,都是以获得胜利为最终目的,对抗过程都是通过技战术进行表现。

既有谋略主旨,又有战术手段。

象棋作为模拟古代战争的智力游戏,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盘上演绎着金戈铁马、兵戎相见。

棋盘上的车、马、炮、兵就是古代的战车、战马、火炮(或者投石车)和士兵的象征。

相比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象棋与古代军事有着最为直接的内在联系,其战略思想和战术特征受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

随着时代变迁,象棋日趋完善的同时,也不离军事战争和兵法的宗旨,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战术构思及战术组合都谙合兵法之道。

在排局古谱中,如《渊深海阔》、《梅花谱》、《橘中秘》、《适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绎典故和战争名称等命名的,它们不仅构思精巧,与所命名的历史典故名称也十分契合。

一、六博——象棋的萌芽时期

迄今所知,我国最古老的棋戏是六博和围棋,并称博弈。

春秋以前的围棋活动已无从查证,据可靠的记载,迟至春秋时期才有人以弈喻事。

六博的出现比围棋略早,《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跟进公下了三天六博棋角胜负,至春秋时代博弈已并行于世。

《论语·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认为空闲时行六博下围棋是有益有娱乐活动,比无所事事要好。

可见孔子时代,博弈已成为日常游戏的一部分。

六博亦作六簿。

《楚辞·招魂》说:“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可知六博亦即簿,蓖蔽象棋,这是我国象棋一名的最早出典。

自先秦至唐,各种博戏多有涌现,盛行于世,可以找到若干中国象棋萌芽的诸因子,因此,可将这一时期称之为象棋史上的萌芽时期。

文献所记载最早的六博是两位君主,商代的帝武乙和穆王满。

《史记·殷本纪》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

与之博,令人为行。

天神不胜,乃谬辱之”;《穆大子传》载:“(穆王)北入邮,与井公博。

三日而决”,上述记载虽然并不一定可靠,但这样的传说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西汉或战国时的人都认为六博的产生早于春秋时代,是十分久远的事。

而据研究表明,秦代六博棋是象棋的鼻祖。

《庄子·骈拇篇》有“博塞以游”之语,对此成玄英疏云:“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

可见塞戏是由六博发展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掷骰行棋。

从西汉墓中出土的塞戏棋具看,棋盘的形制与六博大致相同。

塞戏在春秋战国时已十分流行。

而到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

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

二、象戏——象棋的雏形时期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象戏的首次记载出现在二十四史。

《北史》卷十,天和四年有“五月己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周书》卷五所记相同。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唐代中期,象戏进一步向现制象棋靠拢。

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

据《梁公九谏》记载,武则天竟做了一个与天神大罗天女下象棋的梦,还被天女战败,此梦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梦下棋,必与她平日嬉戏象棋入迷有关; 汝南人岑顺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梦见金象国与天那国两军交战,请岑顺观战。

金象国的军师向其国王汇报作战计划:“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

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

岑顺梦醒后,其家人在屋内发掘出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秤,皆以金铜成形”,这才知道梦中那位军师所言,“乃象戏行马之势也”。

从这则故事可以知道,宝应年间的象戏已有将、车、马、卒等兵种,而且车、马、卒的步法与现在已没什么两样,而将可以满盘行走又类似今天国际象棋中的王。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

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

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

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

这种象戏被称为“宝应象棋”,至今日本还将它作为象棋的代称。

三、宋代象棋——象棋的发展和定型时期

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

即在使用带有九宫的棋盘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棋类的棋子种类并将其中三个兵升级成一个士及两个炮,以符合当时人的趣味。

另外宋晁无咎的“广象棋”有棋子32个,与现代象棋棋子总数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盘上有没有河界。

宋、元期间的《事林广记》刊载了两局象棋的全盘着法。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

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明代,可能为了下棋和记忆的方便,才将一方面的“将”改为“帅”。

明清时期,象棋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论述象棋的专著。

明代象棋专著有《金鹏十八变》、《梦入神机》、《橘中秘》等,而由徐芝精选的《适情雅趣》是象棋古谱中最系统、完整、实用的一种。

《橘中秘》谱多为和棋,个别排局已经涉及古代象棋规则问题,利用规则当中的“将”、“杀”等战术手段而达到和棋的目的。

不难看出,在明代,象棋技术水平和技术理论的发展己经开始趋向精细化,棋手和爱好者对象棋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在排局构思巧妙和杀法精彩的层面。

象棋的理论发展与技战术融合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清代是中国象棋发展的全盛时期,名家辈出,名谱众多。

有关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韬元机略》、《心武残篇》、《竹香斋象戏谱》、《百变象棋谱》等。

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谱》是中国象棋史上一部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棋谱,它因战例丰富、变化精微而著称, 开创了迄今三百余年“马炮争雄”的历史篇章。

不仅如此,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会、野马操田、千里独行和蚯蚓降龙”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

这四个排局各具特色,但都是围绕车、马、炮、兵相互配合而展开,这些排局迄今为止仍然是公认的难度最高,最为复杂的。

可以说清代是古代象棋发展理论和技术战术水平达到巅峰的历史阶段。

经过封建社会的洗礼,象棋作为“艺”的一种,形成了特有的行业“江湖”。

特别是进入民国时期,很多象棋高手在酒肆茶楼靠下“彩棋”为生。

这种“彩棋”就是通过下棋赢得一些“彩金”的博彩,来糊口谋生。

这些彩棋名目繁多,有让先,让子,甚至于让双马、让士象等等。

在下棋的过程中也暗藏玄机,有的人其中这种文化现象的溯源,可以从古代的巫、医、百戏算起,行当也涉及“五花八门”。

象棋江湖比较其他的江湖门派来说,同样具有流动性和欺骗性。

所谓流动性,可以解释为当年的象棋棋手通常通过寻访名师、名士,高手过招而成名,以地域为界,划分门派。

而欺骗性,一方面是下棋的棋手故意隐藏自己的水平,俗称“钓鱼”,待彩金达到满意的程度再一举得之。

另外还有合作配合的,我们至今仍然偶尔能看到的街头摆“江湖残局”的人,用大家看似简单但实际复杂的棋局来诱使爱好者下注骗钱。

这些手段总归是不够光明正大,难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朗朗乾坤,早已放不下一张棋桌,为了谋生,象棋棋手“沦落江湖”也是难免的。

当时象棋水平最高,棋风盛的地方是华北、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而北京、上海和广州就分别成为了活跃地区当中的核心,其中香港的象棋高手也常聚集在广州,棋手对弈的场所也多在茶楼进行。

民国时期,北京出了著名棋手张德魁、那健庭等,上海以谢侠逊最有影响力,而广东则以黄松轩、钟珍和曾展鸿“粤东三凤”为代表。

当时棋手多有绰号,例如:“扬州三杰”、“棋坛赵子龙”、“二十八宿”、“无敌中炮”等等,既有以地域门派为标签,也有以棋艺风格来取名的,象棋高手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相对既流动又固定的小环境,象棋江湖名不虚传,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虽然棋手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认可,但是象棋行业的生命力在困顿的条件下也显示出了特有的张力。

在这个阶段,象棋的赛事活动多以擂台赛和循环赛的形式进行,为建国以后的象棋竞赛形式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把“提倡国民体育”写入了全国政协的纲领中。

此后“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也被写入了宪法。

建国后,象棋在现代体育项目当中一直具有其特殊的社会属性,也在不同阶段发挥出了象棋运动特有的作用。

例如,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象棋棋手们积极组织活动,表达爱国之情,在北京就举办了“四名手义赛”(侯玉山、谢小然、窦国柱和张德魁)。

1956年,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将象棋列入第一批体育项目之中,当年北京就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象棋比赛一一全国象棋锦标赛。

有30人代表不同省份参赛,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这次赛事的举办,也标志着象棋从传统文化中的“艺”向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正式转折。

象棋是这次比赛当中棋类项目唯一的正式比赛项目,录取前6名,而围棋和国际象棋都作为了表演项目不计算名次。

同年,象棋第一本期刊类杂志《象棋》出版发行。

1956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时刻,也是标志着象棋从“江湖”到“庙堂”的重要转折点。

散落于民间难登大雅的文化瑰宝,从此有了正式的归属。

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行业体协的专业队相继组成,在最多的时候有20多支,参赛队伍最多时达到30支左右。

1966年开始,象棋比赛于当年4月举行。

此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象棋比赛从1967年开始停办,直到1974年7月才在成都正式恢复了比赛,前后一共7年停赛。

尽管文革期间正式的全国比赛不能再举办下去,但是在民间这项运动并没有被禁止。

因为文革期间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单调,象棋反而因为价格便宜,场地便捷,在当时成为了最普及的一项活动。

空闲的时候,在街头巷尾摆上几局,围观者众众,反倒成就了象棋在这个阶段群众当中极大程度的传播。

进入八十年代,象棋运动开始尝试由各地举办不同规模和形式的赛事活动,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内容的需求程度的不断提高,娱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成就了诸如胡荣华、柳大华、李来群、吕钦、赵国荣等一大批优秀的象棋棋手,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在全国所有的体育项目当中,是较早地开始组织、举办独立邀请赛和杯赛的项目,并开始尝试对优胜名次给予奖励或奖金。

比如最早在1981年由霍英东先生赞助创办的第1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按规定冠军奖金不能超过50元人民币,这和今天动辄几万到几十万的奖金实在无法比拟。

此后连续举办了二十七届,五羊杯不仅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最有影响力的比赛,也是迄今为止办赛持续时间最长的商业比赛。

如今,中国象棋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象棋已有亚洲和世界组织,在日本、菲律宾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单年世界象棋联合会举办个人赛,逢双年亚洲象棋联合会举办团体赛。

古老的东方游戏走向世界。

象棋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侨胞和外籍华人中也广泛流传。

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把象棋看作是侨胞与祖国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把开展象棋活动看作是炎黄后裔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近几十年来,随着贸易和文化交往的不断发展,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也发展了不少的爱好者。

象棋正从它的发源地,经过亚洲,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从亚洲来看,不仅港澳等地棋风很盛,而且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国的华侨和外籍华人中,象棋也很普遍。

那些地区和国家每年都举行象棋比赛,而且都已分别成立了象棋总会或象棋协会。

交流

1978年11月间,在东南亚一些地区和国家的侨胞名流和棋界人士的发起和合作下,亚洲象棋联合会应运而生。

如今,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中国、文莱、马来西亚和香港、澳门地区都是“亚象联”成员。

香港名流霍英东先生出任本届会长。

自从“亚象联”成立以后,亚洲地区的象棋活动更加活跃,亚洲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象棋交往和比赛活动逐年增多,棋手水平普遍提高,涌现出不少有前途的青年棋手。

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等还专门培养了一些女棋手,女子下象棋的也逐渐增多起来。

体现亚洲棋手友谊和水平的“亚洲杯象棋锦标赛”现已举办五届。

亚洲城市名手邀请赛从1981年创办,现已举办三届。

第4届亚洲城市名手赛据悉将在澳门举行。

“亚象联”还多次举办各会员国和地区之间的友谊赛和互访。

发展

近些年,象棋在欧美人中间有了可喜的发展。

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纷纷成立象棋协会或象棋社。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的国际象棋大师也下起中国象棋来了,像我国一些中国象棋手一样,成了两项象棋都擅长的“双枪将”。

为了进一步促进象棋的国际化,吸引更多的欧美人下象棋,使东方的棋道推向全球,以便全世界人民都能分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中取得无穷的乐趣,“亚象联”委托中国象棋协会举办“七星杯”国际邀请赛,每两年一次,现已举办两届。

第2届“七星杯”国际邀请赛有菲律宾、泰国、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西柏林、法国、中国、香港、澳门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名棋手参加比赛。

据悉,参加“七星杯”赛的各国和地区象棋组织将通过今后几届比赛酝酿筹组象棋国际联合会,以进一步促进象棋的国际化。

为了鼓励和吸引非华人血统的外国人积极参加象棋活动,提高象棋技艺,香港霍英东先生悬赏5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准备奖给在有“十连冠”胡荣华参加的国际性中国象棋比赛中荣获冠军的非华人血统的外国人。

另外,“亚象联”已筹集了三百万港市的推广象棋基金,准备以每年的利息翻译棋书,举办教练员和裁判员训练班,以利在纯粹的外国人中发展象棋爱好者,把象棋推向世界。

1978年,成立了亚洲象棋联合会。

象棋在欧美人中间也有了可喜的发展。

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纷纷成立了象棋协会或象棋社。

一些国际象棋大师也下起了中国象棋。

1988年,为了推动象棋的国际化,在此基础上,“中国中国象棋联合会筹委会”于在北京成立。

1990年,第1届世界杯象棋锦标赛在新加坡举行。

相关参考

文史百科 中国象棋的象棋历史

象棋起源于中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

文史百科 象棋的历史

象棋的历史: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

文史百科 象棋的历史

象棋的历史: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

文史百科 象棋的历史

象棋的历史: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

文史百科 中国象棋的历史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人们往往通过对弈来参透一些人生的一些哲理,来提高自己的觉悟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乐趣。中国象棋的起源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产生的年代不详。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史百科 中国象棋的历史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人们往往通过对弈来参透一些人生的一些哲理,来提高自己的觉悟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乐趣。中国象棋的起源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产生的年代不详。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史百科 中国象棋的历史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人们往往通过对弈来参透一些人生的一些哲理,来提高自己的觉悟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乐趣。中国象棋的起源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产生的年代不详。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史百科 中国象棋历史问题

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象棋融汇了古代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意识,象棋除具有雅俗共赏的娱乐性外,还兼有体育竞技,艺术欣赏等功能于一身,可以说象棋是高度浓缩

文史百科 中国象棋历史问题

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象棋融汇了古代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意识,象棋除具有雅俗共赏的娱乐性外,还兼有体育竞技,艺术欣赏等功能于一身,可以说象棋是高度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