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五种义什么意思

Posted 功德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五种义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种义

显扬五卷三页云:五种义者:一、所遍知事。二、所遍知义。三、应遍知。四、得遍知果。五、受用遍知果。所遍知事者:谓一切所知事;若诸蕴事,若内处事,若外处事;如是等。所遍知义者:谓尽一切种如所应知,若世俗谛,若胜义谛,若功德,若过失,若诸缘,若三世,若起住坏相,若如病等,若苦集,若真如实际法性,若广,若略,若一向记,若分别记,若反问记,若置记,若隐,若显,如是等所遍知义,应知。遍知者:谓能取前二境菩提分法。得遍知果者:谓永灭贪欲瞋恚愚痴,及无遗余贪瞋痴断四沙门果,及诸声闻独觉如来共不共世出世功德,具足作证。受用遍知果者:谓即于所证法中,解脱智,及广为他开示演说分别。此五种义,亦摄一切义,应知。

相关参考

佛教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什么意思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摄论三卷十页云: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世亲释九卷二页云:此后得智,五种差别。一、通达思择,二、随念思择,三、安立思择,四、和合思择,五、如意

佛教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什么意思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摄论三卷十页云: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世亲释九卷二页云:此后得智,五种差别。一、通达思择,二、随念思择,三、安立思择,四、和合思择,五、如意

佛教 阿罗汉苾刍不能习近五种处所什么意思

阿罗汉苾刍不能习近五种处所瑜伽三十四卷二十六页云: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不能习近五种处所。一者、不能故思杀害诸众生命。二者、不能不与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习婬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语。五者、不能贮

佛教 佛教词语遍行什么意思

意思为: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间,遍与八识心王相应,因为遍于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种,即作意、触、受、想、思,此五种皆与五识心王,初念

佛教 智慧能得清净什么意思

智慧能得清净瑜伽十八卷六页云:云何智慧能得清净?谓彼除灭能染污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种盖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灭道诸无漏智,于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于道,思惟真道;便得无余三界离欲,诸漏

佛教 智慧能得清净什么意思

智慧能得清净瑜伽十八卷六页云:云何智慧能得清净?谓彼除灭能染污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种盖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灭道诸无漏智,于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于道,思惟真道;便得无余三界离欲,诸漏

佛教 位差别什么意思

位差别瑜伽八十一卷十四页云:位差别者:当知有二十五种分位差别。谓下、中、上、三位差别故,苦、乐、不苦不乐、三位差别故,善、不善、无记、三位差别故,闻、思、修、三位差别故,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位差

佛教 位差别什么意思

位差别瑜伽八十一卷十四页云:位差别者:当知有二十五种分位差别。谓下、中、上、三位差别故,苦、乐、不苦不乐、三位差别故,善、不善、无记、三位差别故,闻、思、修、三位差别故,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位差

佛教 称念什么意思

口中称诵佛之名号,心中亦同时念佛,即称名念佛之意。若仅于内心观想佛理及佛之相好,则称为观念。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四(大一二‧一二中):「旋遶世尊,志心称念:『南无成义意如来应正等觉所说妙法,及苾刍众,

佛教 称念什么意思

口中称诵佛之名号,心中亦同时念佛,即称名念佛之意。若仅于内心观想佛理及佛之相好,则称为观念。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四(大一二‧一二中):「旋遶世尊,志心称念:『南无成义意如来应正等觉所说妙法,及苾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