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丘处机简介

Posted 成吉思汗

篇首语: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丘处机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1生平2西行3评价4著作5传承6相关宫观7注释

生平

北京白云观藏〈丘真人本像〉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被全真道尊奉为「北七真」之一及龙门派开山祖师。根据元代全真道道士李道谦(1219年-1296年)编撰的《七真年谱》所载,丘处机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生于登州栖霞县(今山东省烟台栖霞市),[1]谢西蟾、刘志玄编撰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记载其出生年日为戊辰(1148年)正月十九日。[2]

丘处机年少时已经志慕玄风,在十八岁时(金大定六年,1166年)已于山东昆嵛山弃俗入道,翌年至宁海军[3](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全真庵跟随王重阳(1112年-1170年)学道成为座下弟子。他现今传世的名、字、号(即「处机」、「通密」、「长春子」)都是在此年投师时由王重阳所训定。[4]在入门时,王重阳曾赠诗予丘处机,寓意二人师徒之间的结缘:

细密金鳞戏碧流,能寻香饵会吞钩。 被予缓缓收纶线,拽入蓬莱永自由。 [5]

在往后的三年间,丘处机都伴随重阳四出传教。大定八年(1168年),他跟随王重阳与马钰(1123年-1183年)、谭处端(1123年-1185年)、王处一(1142年-1217年)入昆嵛山石门口开烟霞洞修练,同年随师迁居到文登县(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姜实庵立七宝会。[6]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又随师迁居至宁海军金莲堂,在八月立金莲会。同年九月,登州福山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的三光会及蓬莱(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的玉华会分别成立。十月,又于掖县(今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成立平等会。丘处机同月在王重阳的带领下,与马钰、谭处端、及在上一个月才刚刚投于王重阳门下的刘处玄(1147年-1203年)同游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7]

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阳羽化。他在仙去前对马、谭、丘三位弟子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处玄、长真当管领之。」[8]然而他对丘处机的未来亦予以肯定,谓「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大开教门者也」。[9]在重阳仙去后,丘处机亦跟随马、谭、刘三人修行。四人尽礼把王重阳遗脱暂时安葬于孟宗献花圃后,回到终南山与和德瑾、李灵阳及其他王重阳的好友弟子会面。次年,四人居于刘蒋庵(今陕西省户县重阳万寿宫)并修治葬所,并在大定十二年(1172年)回到汴梁,将王重阳的仙柩带回归葬于刘蒋庵。四人在翌年一直于当地为王重阳居丧守坟。[10]

大定十四年(1174年)八月的一个晚上,马、谭、刘、丘四人在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秦渡镇真武庙聚首,各自谈论日后修行的志向。[11]全真道士史志经(1202年-?年)在《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卷第一〈磻溪炼行〉条中引录孙周[12]所著的《长春真人传》,对此事有较详细的描述:

逮甲午岁秋,四师于秦渡镇真武庙中,月夜各言其志。马曰志贫,谭曰志是,刘曰志志,惟宗师志闲。志贫则外披缕褐,内怀珠玉;志是则委蛇游世,公正不邪;志闲则无为应缘,照而常寂;志志则守道不渝,应物全真。其志既异,居亦不同。丹阳处于环堵,长真乐于云水,长生隐于市廛,长春栖于巖谷。故知为道者,有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13]

这次夜话中,四人各看申述自己未来修练的路向。马钰希望以贫苦生活磨练心性,故居于环堵之内修行;谭处端则希望泯灭人我是非,逍遥于世间;刘处玄则希望坚定修行的心志,故游走于市井之间以克服种种诱惑;丘处机则希望培养清净之念,故处于清闲山水之间。四人各自表明意向后,亦在此分渡扬标。马钰继续留在刘蒋庵坐环,谭处端转居洛阳朝元宫,刘处玄则居于洛阳市土地庙,丘处机则西入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14]自此,丘处机亦展开其个人修行之旅。马钰后有〈四仙韵〉一诗总结四人各自的不同修行方向与目标:

丘仙通密,隐迹磻溪人不识。 通妙刘仙,永住终南屏万缘。 谭仙通正,志在清贫修大定。 三髻山侗,愿处环墙也放慵。 [15] 《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大德九年(1305年)重刊本)
〈磻溪炼行〉

丘处机来到磻溪后随即展开艰苦的修行。《金莲正宗记》载其「战睡魔,除杂念」。[16]他在〈万年春‧其四‧惊睡〉一诗中描写了自己战睡魔的情形,务求克服睡意带来的种种杂念:

秋夜沉沉,漏长睡酷多思想。 须依仗,道情和畅,不纵魔军王。 打叠神情,物物离心上。 虚空帐,慧灯明放,坐待金鸡唱。 [17]

曾经师事丘处机的全真道士李志全(1189年-1261年)在为尹志平(1169年-1251年)弟子刘志渊(?年-1253年)撰写墓志铭时,亦提到丘处机自言在磻溪修行战睡魔时是「日中一食,歉而不饱,夜历五更,强而不眠。除涤昏梦,剪截邪想。常使一性珠明,七情冻释。」[18] 除了战睡魔外,丘处机在磻溪亦积极维持清苦的生活,衣着饮食都极为简朴。陈时可撰的〈长春真人本行碑〉就记载: 师(丘处机)乃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人谓之蓑衣先生,昼夜不寐者六年。[19] 丘处机自己亦有一首名为〈无俗念‧居磻溪〉的词,记载他在磻溪居于山水之间,并通过乞食来修行的心境与情况:

孤身蹭蹬泛秦川,西入磻溪乡域。 旷峪巖前幽涧畔,高凿云龛栖迹。 烟火俱无,箪瓢不置,日用何曾积? 饥餐渴饮,逐时村巷求觅。 选甚冷热残余,填肠塞肚,不假珍羞力。好弱将来糊口过,免得庖厨劳役。 壮贯皮囊,熏蒸关窍,图使添津液。色身轻健,法身容易将息。 [20]

丘处机在磻溪度过了六年的苦修,于大定二十年(1180年)迁居陇州龙门山(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境内)。[21]他在这里继续度过了七年的修行,苦行一如在磻溪之时。[22]丘处机寓居于龙门期间,渐渐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及诗词创作,开始受到时人的注意。赵道一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中形容为「养真所受之于师者,或时作歌诗以形容之,由是声名甚藉。」[23]丘处机就有〈山居〉一诗形容他在龙门的自然山水生活如何激发他的文学创作:

龙门峡水净滔滔,南激朱崖雪浪高。 万壑泉源争涌凑,千巖石壁竞呼号。 周流截断红尘境,宛转翻开白玉膏。 胜境无穷言不尽,临风时顾一挥毫。 [24]

由于丘处机声誉日隆,开始获得地方官员以至皇朝统治者的礼遇及咨询。在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他受到金朝陕西路统军使兼知京兆府事夹谷清臣(1133年-1202年)[25]的邀请回到终南山,并在此时修箿了祖庵。[26]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二月,丘处机以「道德升闻」[27]奉金世宗(1123年-1189年,1161年-1189在位)诏受邀到金朝中都(今北京西城至丰台一带),并在当地主持万春节醮。官方于四月勅建庵于万宁宫之西让丘处机居住,以便咨访。[28]同年五月初一日,[29]丘处机与金世宗于寿安宫长松岛会面,[30]金世宗向丘处机询问有关延生的道理,他回应道:

珍惜精而保全神,是修身的关键。恭己无为的态度,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富贵骄婬是人之常情,自己应当兢兢业业地加以提防。如果可以长久地持续实践,距离仙道就不远了。诞诡幻怪的事,我则从未听闻过。 [31]

综合而言,丘处机首陈延生保命之要,次论及持盈守成之难,金世宗对这些见解表示赞誉接纳。[32]同年七月十日,两人再次会面。丘处机为金世宗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宗旨,金世宗对此感到甚为称心满意。丘处机亦在是次会面制献一曲,名为〈瑶台第一层〉:

宝运龙飞,当四海群仙降迹时。万机多暇,三灵恊賛,不动枪旗。玉楼金殿广间,月台风榭临池。静无为,泛彩舟,鸣棹凉簟枰碁深。惟前王创业,太平难遇,道难期会。逢天祐,遐荒入贡,玄教开迷。坐朝垂听,暇伴赤松,谈论希夷。胜驱驰,向人间一度,天外空归。 [33]

金世宗阅览后大悦,二人谈到黄昏才离去。[34]八月时丘处机得旨归还终南山,上赐钱十万,但他上表辞之不受,回去后复居刘蒋庵。[35]

明昌二年(1191年),丘处机东归回到家乡栖霞,以故居为观,并得到勅赐额曰「太虚」,[36]是为太虚观。陈时可形容该观「气象雄伟,为东方道林之冠。」[37]丘处机东还后,敬奉他的达官贵人日益增加,当时的地方官员如定海军节度使刘师鲁、武定军节度使兼奉圣州管内观察使移剌霖、[38]蓬莱州节度使邹应中都与丘处机有所往还。例如《磻溪集》中就收录了丘处机与刘师鲁、邹应中交往的诗:

〈定海军节度使致政刘师鲁挈其子见访于栖霞太虚观〉 数骑翩翩出郡城,西风摇荡菊花清。 吟诗马上无横槊,访道人间暂濯缨。 露下天高秋气爽,金声玉振晓霞明。 山堂尽日萧然坐,似觉浮生梦且轻。 [39] 〈送蓬莱州节度使邹应中移镇兖州〉 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夜功成赋式微。 便欲休官栽菊去,还令杖节与心违。 行藏未出阴阳数,夙夜难逃变化机。 异日挂冠须在早,莫教林下有人讥。 [40]

除了与官员多有交流外,丘处机在金朝后期亦有参与稳定地方社会的工作。贞祐二年(1214年)秋季,山东地区发生动乱,丘处机接受时任附马都尉仆散安贞的邀请,在登州及宁海州对乱民进行抚谕,[41]这显示他在山东地区名孚众望。

兴定三年(1219年)十二月,丘处机迎来了一生中弘道的高峰。蒙古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派遣使者刘仲禄来到莱州邀请丘处机与他相会,丘处机应允。他在翌年正月以七十三岁高龄率十八位弟子出发西行,于两年后的春天在经过铁门关后抵达八鲁湾(今阿富汗境内)行宫会见成吉思汗。丘处机以「节欲保躬,天道好生恶杀,治尚无为清静之理」劝告他,成吉思汗聆听丘处机意见,并命官方将二人会面内容编辑成《玄风庆会录》传世。此次西行会面,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十分礼重。丘处机获蒙古政府赐号「神仙」,[42]并掌管天下道门大小事务,且宫观差役尽行蠲免,[43]全真道得以教门大兴。

北京白云观丘处机遗蜕上之瘿钵

丘处机在癸未年(1223年)三月开始东还,在八月回到宣德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宣化县)。翌年,他得到燕京(今北京)官员金紫光禄大夫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石抺忽笃华[44]等官员的邀请前往太极宫(天长观),后主持该观事务,并在当地建立「平等」、「长春」、「灵宝」、「长生」、「明真」、「平安」、「消灾」、「万莲」八会。[45]在之后的两年(1225年-1226年),由于出现「荧惑犯尾」及燕京大旱的情况,丘处机先后两次在燕京作醮。丁亥年(1227年),朝廷敕改太极宫(天长观)为长春宫,同年丘处机羽化,葬于今北京白云观丘祖殿。[46]他在登真前留有一颂云:

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没水长闲。 微光见处跳乌兔,玄量开时纳海山。 挥斥八纮如咫尺,嘘万有似机关狂。 辞落笔成尘垢寄,在时人妄听间遂。 [47]

丘处机在在至元六年(1269年)被元世祖忽必烈敕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48]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朝廷再加封丘处机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49]以示尊崇。明初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编纂《元史》〈释老志〉时有为丘处机立传。[50]

西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太祖像

全真道在元朝初期的蓬勃发展,与丘处机晚年西行与成吉思汗会面,并得到蒙古政府的礼遇不无关系。然而,当时除了蒙古政府外,金朝及南宋亦曾有官员前往莱州邀请丘处机出访。例如在兴定三年(1219年)四月金朝河南提控边鄙使及同年八月统制山东一带的南宋军人李全(?年-1231年)、彭义斌(?年-1225年)都曾访丘处机,但他没有接受这些邀请。[51]在成吉思汗使者刘仲禄到达莱州时,由南宋派遣的使者亦在这一天来到莱州希望丘处机能够南下。当时人们都认为丘处机应当南行,因为南宋尊奉道教的意愿浓厚,而北方蒙古人则杀戮过多,而且彼此言语不通。[52]但丘处机最后仍然选择与弟子跟随刘仲禄出行。他在兴定四年(1220年)十二月在德兴府(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寓居于龙阳观时,以诗寄燕京诸友,道出了他选择西行的原因:

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索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53]

在丘处机出发西行时,正值蒙古南下进侵金朝,而金、宋二国正争夺山东之地。[54]因此「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正是形容当时兵凶战危的惨况。而他愿意不辞劳苦越过岭北西行,正是担忧山东百姓在将来三国战争中的安危。

丘处机在兴定四年(1220年)正月率十八位弟子自莱州出发。根据随丘处机西行的弟子李志常所撰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所载,此十八人为:赵道坚、宋道安、夏志诚、宋德方、孟志温、何志坚、潘德冲、尹志平、王志明、于志可、鞠志圆、杨志静、綦志清、张志素、孙志坚、郑志脩、张志远、李志常。[55]丘处机一行同年四月经过燕京,五月到达德兴府,期间在两地均有举行醮事。八月应宣德州长官耶律秃花的邀请到达宣德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宣化县),后又在十月十九日回到德兴府龙阳观过冬,并在翌年上元(正月十正日年)回到宣德州朝元观作醮。[56]丘处机等人在河北停留了一年,原因是考虑到成吉思汗西征渐远,而丘处机亦年时已高,倦冒风沙,希望在成吉思汗西征完结班师东还后再往朝谒。但成吉思汗敕诏回复,希望丘处机能够西行与他会面,丘处机遂于辛巳年(1221年)二月八日再度起行。[57]

在二月十日,他们一行人到达翠帡口(今河北省张家口西翠屏山山口),在翌日往北越过野狐岭。当时「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58]期后队伍北过抚州(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再往东北过盖里泊(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境内),当地全都是小山丘及盐卤之地。在出了昔日金朝边境明昌界后,以诗记录当时的荒漠风光:

坡陁折叠路弯环,到处盐场死水湾。 尽日不逢人过往,经年时有马回还。 地无木植唯荒草,天产丘陵没大山。 五谷不成资乳酪,皮裘毡帐亦开颜。 [59]

四月朔,他们到达位于现今呼伦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东侧的斡辰大王帐下,之后往西北方向行进在二十二日抵达陆局河(今克鲁伦河)。再经过三个月的西行后,他们在七月二十六日到达蒙古官员田镇海在阿不罕山以北的屯驻地(今蒙古国科布多城东南都尔格湖西南一带)。田镇海认为前路有高峻大山,且广泽沮陷,不适宜行车,建议应该减少车从,以轻骑进发。丘处机采纳他的建议,留宋道安等九位弟子在当地兴建道观,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包含圣堂、方丈、东厨、西庑、左右云房建筑的栖霞观。在八月初的一天,突见黄沙蔽天,不相物色。丘处机以诗自叹云:

丘也东西南北人,从来失道走风尘。 不堪白发垂垂老,又踏黄沙远远巡。 未死且令观世界,残生无分乐天真。 四山五岳都游徧,八表飞腾后入神。 [60]

此诗可见丘处机自知已达垂暮之年,但仍然想在余生尽力弘道的心境。

八月八日,丘处机与赵道坚(1163年-1221年)等门下弟子共十人分乘两车,加上蒙古驿骑二十余名、刘仲禄、田镇海等百骑再行进发。在八月二十七日抵达阴山(今天山山脉东段的博格达山),九月九日到达回纥昌八剌城(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境内),九月二十七日至阿里马城(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十月底来到塞蓝城(今乌兹别克南部境内)。十一月五日,赵道坚在塞蓝城羽化,葬于城东高地之上。十八日,丘处机一行到达邪米思干(今乌兹别克撤马尔罕)。由于已及深冬,故在当地避寒。壬午年(1222年)三月上旬,得成吉思汗旨欲会面,丘处机遂留尹志平(1169年-1251年)等三人于馆,带同另外数位弟子在三月十五日启行。沿途经过铁门关,在四月五日终于抵达成吉思汗的行宫。[61]

丘处机到达后随即与成吉思汗会面,成吉思汗首先关心的是长生的问题。 成吉思汗问:「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 丘处机回应道:「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 成吉思汗对其诚实表示赞誉。[62]有关二人的详细对话,《长春真人西游记》并没有具体记载。这可能是由于成吉思汗曾经说过与丘处机的论道内容「使勿泄于外」的原故。[63]但当时丘处机的进言被成吉思汗的近侍记录下来,后由移剌楚才(1190年-1244年)奉敕编纂刊行成《玄风庆会录》。根据《玄风庆会录》,丘处机主要向成吉思汗论及修身养命之方及治国保民之术。前者满足了成吉思汗对长生之道的追求,后者则是丘处机西行的主要目的,希望劝谏成吉思汗保护黎民以止干戈。在养生之道方面,丘处机多进以节欲清静之理。如言「去声色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64]又云:

人行乎善,则返乎道。人间声色衣食,人见以为娱乐,此非真乐,本为苦耳。世人以妄为真,以苦为乐,不亦悲哉!殊不知上天至乐乃真乐耳。﹝……﹞但能积善行道,胡患不能为仙乎? [65]

随后又劝勉成吉思汗说:「陛下修行之法无他,当外修阴德,内固精神耳。恤民保众使天下怀安,则为外行;省欲保神,为乎内行。」借此点出自己建议的保民之策:

今已为民,有兵火相继,流散未集。宜差知彼中子细事务者,能干官规措勾当,与免三年税赋。使军国足丝帛之用,黔黎获苏息之安,一举而两得之,兹亦安民祈福之一端耳。 [66]

由壬午年四月五日至癸未年(1223年)三月十日东归近一年间,成吉思汗与丘处机多次会面。除了养生与保民,丘处机亦劝谏成吉思汗要注重推广孝道,并以天道好生之理劝其少出田猎。[67]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意见甚为尊重,《玄风庆会录》最后记录了成吉思汗的上谕:

谆谆道诲,敬闻命矣。斯皆难行之事,然则敢不遵依仙命勤而行之? [68]

在启程东归前,成吉思汗下令丘处机门下之人悉令蠲免,且赐圣旨文字一通,并盖上御宝。[69]《元史》〈释老志〉载:

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 [70]

可见丘处机藉著西行取得成吉思汗对全真道的免除赋役的礼待,并以此作为后来保护北方百姓免于战乱之苦的手段。丘处机在癸未年三月十日启程返国,同年八月十二日回到宣德州,回程历时五个月。[71]

评价

丘处机西行会见成吉思汗并劝谏他保护黎民的事迹,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秦志安在《金莲正宗记》中记载了自己游历河北时,时人对丘处机的评价:

仆尝游燕台,见三人相与论丘仙翁之功德,其一人曰:「我以为磻水溪边七年苦志,宝玄堂上数载流光,炼金丹太药之基,种火枣交梨之树,出神入梦,斡地回天,此功德之最大者也。」 其一人曰:「非也。我以为修宫立观,传教度人,开全真七朵之莲,种无影三花之树,受簪冠者半天下,谈道德者匝世间,无人不饮于重玄,有物尽霑于至化,此功德之最大者也。」 其一人曰:「乃二公之所说,见其小不见其大,得其麤不得其精,取太山之半拳,拾邓林之一叶也。我则以为当蒙古之锐兵南来也,饮马则黄河欲竭,鸣镝而华岳将崩,玉石俱焚,贤愚并戮,尸山积而依稀犯斗,血海涨而髣髴弥天,赫威若雷,无赦如虎。幸我长春丘仙翁应诏而起,一见而龙颜稍霁,再奏而天意渐回,诏顺命者不诛,许降城而免死,宥驱丁而得赎,放虏口以从良,四百州半获安生,数万里率皆受赐,所谓展臂拒摧峰之岳,横身遮溃岸之河,救生灵于鼎镬之中,夺性命于刀锯之下,不啻乎百千万亿,将逾于秭穰京垓。如此阴功,上通天意,固可以碧霄徃返,白日飞升,又何用于九转丹砂、七还玉液者也。」 [72]

现存放于北京白云观东陈列室有清代乾隆帝(1711年-1799年)咏赞丘处机的御笔对联: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著作

今传为丘处机的主要著作包括诗词集《磻溪集》、《呜道集》、内丹著作《大丹直指》及养生书籍《摄生消息论》,反映丘处机在文学、修练、养生均有立说。

《磻溪集》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首次出版,收录了丘处机在磻溪及龙门修行时所作的诗词。当中主题包括对山水自然的描写、修行的境况及与时人的交往。《呜道集》在丘处机在世时已经刊行,但现今已经失佚。[73]

《大丹直指》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主要言及内丹理论及多种行功方法。题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处机述」,[74]故应为门人集其述说编刊而成。

《摄生消息论》不见录于《正统道藏》,但收录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道家类,题「元邱处机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摄生消息论》是否为丘处机的著作表示审慎,云:「此书皆言四时调摄之法,其真出处机与否无可証验。考处机答元太祖之问,亦止以节欲保躬,无为清净为要,与此书颇相发明,或有所受之,亦未可知。」[75]

由元朝全真道士陆道和编集的《全真清规》收录了丘处机所订定的〈长春真人规榜〉,当中提及修行者应遵守的行事规范:

夫住庵者,清虚冷澹,潇洒寂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柔弱为常,谦和为德,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在众者常存低下,处静者勿起尘情。 所有尘劳,量力运用,不可过度。每一衣一食,不过而用之。每计庵粮,不可积剩。治身衣物,不可贪求。或常住之物有余者,济赡往来经过贫难之士,或于他处行缘,或以备斋设会。十二时中不著于假,常要明真。扫除尘垢,刷釜汲水,担薪炊膳。除己私意,勿起嗔心。各处一室,澄心辨道。各分局次,当占一科。或以互换,调炼真性。不得执著为用,亦不得递相是非。 谨要降心,削除人我,泯于声色,离形去智,湛然无欲。见三教门人,须当平待,不得怠慢心。 无事不得出庵舍。晚夕早扃其户,寅旦晚启其门。 有送供者,平常接待。无施利者,勿生二心。 凡有游历之士,旦过三日。是高明者,举进住坐。无志气者,他处游行。 次验脚色,公据详察。缘由若不分明,其间恐有隐匿诈伪之人。不稳便,更防一等道人愚徒之辈,奸诈之人,一言相惑,点污徒众, 破除庵舍,常谈诽谤,便合遣出。若有投庵出家者,不得擅便引进。先观道气,次看悟道。或祖上家风善恶,及自己德行浅深。高明者携之,愚蠢者抑之。或于庵中干办等事,先问庵主,次与合堂道众评论。出家无问早晚,不择老幼。但泄理明心者,堪为上人也。凡有化道不得,诈托师家名目,亦不得。私心指托庵舍,取要檀越特物自己用度,便是私瞒。常住上天鉴察,必无轻谴。故兹榜示,各宜知悉。 今月 日示。 [76]

传承

《金盖心灯》
〈道谱源流图〉
收入《藏外道书》第31册

丘处机在羽化前留有遗言,令宋道安掌管教门事,尹志平副之,张志松又其次。王志明依旧办理,宋德方、李志常等人则一同商议教门事。后宋道安向尹志平提及自己已经年老,不能维持掌理教门,希望尹志平能够取而代之,尹氏遂为首领。[77]元代以降,丘处机一系的弟子逐渐形成以丘处机为祖师的龙门派,并在派系传承上以赵道坚为第一代律师。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金盖山全真道士闵一得(1758年-1836年)所撰的《金盖心灯》,及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广东罗浮山酥醪观主陈教友(1824年-1881年)所著的《长春道教源流》均有述说龙门派之源流。

相关宫观

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1b。本条目引用《道藏》原文采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三十六册影印本。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长春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6b。《七真年谱》原文为「宁海州」。但「宁海军」是在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才由「宁海军」升格为「宁海州」。由于《七真年谱》编写时已是元代,故当时以「宁海州」为记。为配合丘处机当时的历史处境,故以「宁海军」为记。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2a-b。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四,〈长春丘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59a。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2c。同上注,页382c。同上注,页382c-383a。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卷一,〈王嚞〉,收入《道藏》,第5册,页417b-c。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3a。同上注,页383b。此人应是在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在丘处机羽化后,为丘处机献祭的南京儒学官孙周。吴章:〈祭文〉,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册,页736b。史志经:《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卷第一,〈磻溪炼行〉,收入赵卫东:《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页497。《七真年谱》记四人分别为「闘贫」、「闘是」、「闘志」、「闘闲」,参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3b。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3b。马钰:〈四仙韵(又)〉,载《渐悟集》,卷下,收入《道藏》,第25册,页477c。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四,〈长春丘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59a。丘处机:〈万年春‧其四‧惊睡〉,载《磻溪集》,卷六,收入《道藏》,第25册,页839b。李志全:〈清虚子刘尊师墓志铭〉,收入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88),页730。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册,页734b。丘处机:〈无俗念‧居磻溪〉,载《磻溪集》,卷五,收入《道藏》,第25册,页832b。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3c。陈时可在〈长春真人本行碑〉载:「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其志道如此。」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册,页734c。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卷二,〈丘处机〉,收入《道藏》,第5册,页425b。丘处机:〈山居‧其一〉,载《磻溪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812c。〈长春真人本行碑〉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均载「京兆统军夹谷公」,《金史》载夹谷清臣「(大定)十二年,授右副都点检,迁左副都点检,出为陕西路统军使,兼知京兆府事。﹝……﹞二十六年,改西京留守。」「京兆统军」应该是对「陕西路统军使兼知京兆府事」的简称,而他礼请丘处机应该是他改任西京留守前的事。参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册,页734c;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卷二,〈丘处机〉,收入《道藏》,第5册,页425b;脱脱等:《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九十四,〈夹谷清臣传〉,页2083-2084。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册,页734c。《尚书‧舜典》中有「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的记载。汉代孔安国传、唐代孔颖达疏的《尚书正义》卷三〈舜典第二〉中解释为「舜有深智文明温恭之德,信允塞上下。玄谓幽潜,潜行道德,升闻天朝,遂见征用。」故「道德升闻」是对丘处机道德名声远播的赞誉。参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卷三,〈舜典第二〉,页51。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册,页734c;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4b。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四,〈长春丘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59b。金源璹:〈终南山神仙重阳眞人全眞教祖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5b。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长春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6b-c。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卷二,〈丘处机〉,收入《道藏》,第5册,页425b。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四,〈长春丘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59b。同上注,页359b。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册,页734c。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长春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6c。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册,页734c。移剌霖曾经在泰和六年(1206)为丘处机《磻溪集》题序,当时署其职函为「昭义大将军武定军节度使兼奉圣州管内观察使提举常平仓护军漆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宝封一百户」。《金史‧地理志》载「辽奉圣州武定军节度,国初因之。大安元年(1209)升为府,名德兴。」故奉圣州武定军为金代一州。《磻溪集》中有题为〈次韵答奉圣州节度使移刺仲泽佳什〉诗一首,移剌霖与移刺仲泽佳什应为同一人。移剌霖:〈序〉,载《磻溪集》,序,收入《道藏》,第25册,页809b-c;丘处机:〈次韵答奉圣州节度使移刺仲泽佳什〉,载《磻溪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815c;脱脱等:《金史》,卷二十四,〈地理上〉,页567。丘处机:〈定海军节度使致政刘师鲁挈其子见访于栖霞太虚观〉,载《磻溪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815b-c。丘处机:〈送蓬莱州节度使邹应中移镇兖州〉,载《磻溪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815c。陈时可:〈长春真人本行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二,收入《道藏》,第19册,页734c。有关仆散安贞在山东一带平乱的经过,可参脱脱等:《金史》,卷一百二,〈仆散安贞传〉,页2243-2246。有关丘处机「神仙」称号的由来,《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了成吉思汗与官员田镇海(1169-1251)的讨论:「(成吉思汗)问镇海曰:『真人当何号?』镇海奏曰:『有人尊之曰父师者、真人者,曰神仙者。』上曰:『从今已往,可呼神仙。』」《长春真人西游记》附录的蒙古官员发予丘处机的文书亦有以「神仙」、「丘神仙」称之。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册,页490b、500b-c、501b。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6a-b。《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为「燕京行省金紫石抺公」,此人应是石抺咸得不。《元史》〈石抺明安传〉载「子二人:长咸得不,袭职为燕京行省。」参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册,页495c;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卷一百五十,〈石抺明安传〉,页3557。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6b;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册,页496b。李道谦:《七真年谱》,收入《道藏》,第3册,页386b-c;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册,页498b、499c。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册,页498c、499a。〈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词〉,载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收入《道藏》,第3册,页366b-c。〈至大诏书碑〉,收入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页538。宋濂等:《元史》,卷二百零二,〈释老〉,页4524-4525。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收入《道藏》,第34册,页481a。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四,〈长春丘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59c。顾宝田、何静文注译:《新译长春真人西游记》(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页36。有关当时山东的争战,可参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四百七十六,〈李全上〉,页13817-13819。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册,页493c、494c。顾宝田、何静文注译:《新译长春真人西游记》,页15-35。同上注,页14、34-35、42。同上注,页42。同上注,页42-43。同上注,页43-64。同上注,页69-113。同上注,页113。同上注,页131。移剌楚才:《玄风庆会录》,收入《道藏》,第3册,页388a。同上注,页388c-389a。同上注,页389b、390b。顾宝田、何静文注译:《新译长春真人西游记》,页133、136。移剌楚才:《玄风庆会录》,收入《道藏》,第3册,页389b、390c。顾宝田、何静文注译:《新译长春真人西游记》页137。宋濂等:《元史》,卷二百零二,〈释老〉,页4525。顾宝田、何静文注译:《新译长春真人西游记》,页156。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四,〈长春丘真人〉,收入《道藏》,第3册,页361a-b。有关《呜道集》的考略,可参陈敬阳:〈丘处机佚著《呜道集》考略〉,《中国道教》,〈史料与知识〉,〈chinataoism/showtopic.php?id=9536〉,浏览日期:2015年4月20日。丘处机:《大丹直指》,卷上,收入《道藏》,第4册,页391c。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8册,〈子部‧道家类存目〉,收入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第一集一千种,页85-86。丘处机:〈长春真人规榜〉,载陆道和:《全真清规》,收入《道藏》,第32册,页160a-c。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册,页499a。


全真道 祖师 北五祖 东华帝君王玄甫 | 正阳帝君钟离权 | 纯阳帝君吕喦 | 海蟾帝君刘操 | 重阳帝君王嚞 北七真 遇仙派 丹阳真君马钰 | 南无派 长真真君谭处端 | 随山派 长生真君刘处玄 | 龙门派 长春真君丘处机

崳山派 玉阳真君王处一 | 华山派 太古真君郝大通 | 清净派 清静真君孙不二

南五祖 紫阳真人张伯端 | 翠玄真人石泰 | 紫贤真人薜式 | 翠虚真人陈楠 | 紫清真人白玉蟾 经典 重阳立教十五论 三大祖庭 山西芮城永乐宫 | 陕西户县重阳万寿宫 | 北京白云观

相关参考

道教 丘处机大传的页面简介

连结至此的页面页面: 命名空间: 全部(主要)讨论使用者使用者讨论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中心资料库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中心资料库讨论档案档案讨论MediaWikiMediaWiki讨论模板模

道教 何志清简介

何志清,金朝人。师事丘处机,曾跟随丘处机北上西域。返回燕京后,居大都天长观。丘处机死后,云游不知所终。元武宗时(1308年-1311年)追封为「虚明渊静守一真人」。

道教 鞠志圆简介

鞠志圆,金朝人。丘处机入室弟子。跟随丘处机西游,返回燕京后,居长春宫。丘处机病逝,尹清和建议为师构堂于白云观,志圆董理其工程,三年后告成,道门咸尊重之。事迹详载于《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春道教源流考》

道教 长春子磻溪集简介

《长春子磻溪集》简称《磻溪集》,六卷,元代丘处机撰,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为研究丘处机生平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丘处机号长春子,居磻溪学道,故以此名书。书前有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胡光谦序

道教 李志常简介

李志常(1193年-1356年)字浩然,号真常子。金元时开州观城(今属山东)人。于莱州师事丘处机。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同丘处机北上西游,历数年返燕京。二十二年(1227年)诏受都道录,兼领长春宫

道教 龙门派简介

丘祖创龙门派龙门派创于宋元间太祖师王重阳弟子丘处机祖师,故为重阳派的支派一种,主张继承重阳师训。惩忿窒欲──心神不摇,不管肉体久暂,只求精神永留融汇儒佛──重阳祖师建议门徒读《心经》、《孝经》、《老子

道教 全真七子简介

全真七子简介  「全真七子」,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公元1113年-公元1170年)门下弟子知名者七人,包括:丘处机(公元1148年-公元1227年)、谭处端(公元1123年-公元1185年)、马钰(公

道教 天水玉泉观简介

玉泉观座落在甘肃省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林木葱茏,殿阁巍峨,数百年来一直为道教圣地。因山间泉水清澄甘冽,且能治愈疾病,故称「玉泉」。观以泉名,遂名「玉泉观」。据载,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秋,丘处机徒

道教 乔志高简介

乔志高(1188年—1261年)金元时山东即墨人。《大元中岳崇福官宗主栖云虚静真人寿宫记》载,志高年未及冠,师事丘处机修习全真跏趺无寐法近五十余年,随缘度门徒近千人。与李真常一起设普天大醮,道行上闻,

道教 金莲堂简介

金莲堂,早期全真道的活动场所。据《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等记载,王重阳在山东携马钰、谭处端、丘处机、郝大通四弟子传教时,曾于大定九年(1169年)春得牟平人周伯通邀请至所构庵中居住,「榜曰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