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灯蔬菜灯(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买菜买肉别被“生鲜灯”误导)

Posted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猪肉灯蔬菜灯(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买菜买肉别被“生鲜灯”误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猪肉灯蔬菜灯(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买菜买肉别被“生鲜灯”误导)

LED灯是超市和农贸市场里常见的照明光源,但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有些超市和市场使用的LED灯似乎成了果蔬和肉类等生鲜食材的“美颜神器”,在灯光下看着光鲜的肉食、水灵的蔬菜,买回家后往往却看着不那么新鲜“养眼”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晓蒙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提醒消费者,购买果蔬肉类等食材时,最好到自然光源或日光灯下辨别新鲜程度,不要被有“美颜”作用的“生鲜灯”晃了眼。

消费者吐槽:食材“美颜”全靠打灯

记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廊坊市等地部分超市走访发现,超市里的采光光源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荧光灯,主要用在商品陈列区之间的通行区域,而在商品陈列区,则普遍使用了一种圆柱状黑色灯罩的LED灯。

8月2日,记者在石家庄市育才街一家超市看到,生肉类商品货柜附近的LED灯排列紧密,约5米长的货柜上方至少布置了12盏灯。强烈的灯光照射下,玻璃货柜中的生肉显得十分红润。

记者留心观察LED灯,发现围绕中间的发光管,黑色灯罩内布满了白色的小灯珠。尽管光线看起来都是耀眼的白色,但在不同商品区域营造的视觉效果却不同。在水果和糕点区域,灯光照射的区域呈暖黄色,在生肉和肉制品区域呈艳红色,而在水产品区域光线明显偏冷偏蓝。

在位于廊坊市广阳区爱民东道附近的李桑园农贸市场内,记者注意到不少生肉摊上都悬挂着一种圆形灯罩LED灯,小灯珠更密集,灯光照射下肉质显得很新鲜。

采访中,正在石家庄东风路一家超市购物的消费者李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很早就留意到这个问题,“有些看起来很新鲜的肉,拿回家就变了个颜色,虽然不是肉坏了,但看起来就是没有买的时候那么好看。”他说。

“简直就是‘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廊坊消费者沈女士吐槽说,不仅是肉类,一些价格较高的有机蔬菜、刚上市的水果,在灯光下看着也都十分诱人,但拿回家后就仿佛“卸了妆”。

“灯照耀下很难分辨菜和肉是不是新鲜,这是不是也是在欺骗消费者?”采访中,不少消费者都提出了类似的疑问。

记者调查:“生鲜灯”使用有待规范

记者登录多家电商平台,发现这种专用于超市照明的LED灯,有的叫作工程灯,有的叫超市轨道灯,但更多的则标称为超市“生鲜灯”,其功能主要是采光照明和“美化”商品。

这些“生鲜灯”的价格大多在百元以内,有些售灯商家不仅宣称“好卖相,才会有好生意”,还提供了产品使用前后鲜明的效果对比图以及具体的用灯指导。如淡红光源用于鲜肉类,暖黄光源用于熟食、糕点和水果,绿光源用于蔬菜,蓝光源用于海鲜,这些颜色的光主要用于“提色”,而“白光”等中性光源则多用于干货区,主要用于“提亮”。

记者注意到,对“生鲜灯”给出好评的也大都是菜市场生鲜摊位的摊主。买家“嘚嘚了哥德哥”评价说:“这种灯的确能‘遮丑’,用和不用效果确实不一样。”

“生鲜灯”成本低、使用方便,某种程度上又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因此很受经营生鲜食材的商家欢迎。

廊坊市李桑园菜市场肉类产品摊主付女士说:“现在大家都喜欢买好看的东西,大家都用的话,如果我不用就可能没人气、很吃亏。毕竟我卖的肉也都是经过检验检疫的,不存在变质之类的问题。”

而石家庄某大型超市一位不愿具名的门店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综合考虑经营成本等问题,很多超市的选址都是地下或半地下,照明采光十分重要,而光照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用电量相对较低、照明热量相对较少的LED灯自然成了首选。

记者从河北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了解到,目前行业内对“生鲜灯”缺乏对应的标准和设计规范,不同厂家在照度、亮度、色温、显色指数等指标上没有统一规范。但从技术层面来说,经过选用合格材料,调整不同光色灯珠的配比,是可以得到相对自然真实的光照效果的。

消费提醒:避免光源误导

使用“生鲜灯”可能误导消费者,是否会带来食品安全风险呢?

吴晓蒙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说,在食品陈列柜中使用LED灯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目前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已较为普遍。特别是肉类、水果、蔬菜等生鲜产品,本身具有保质期短、易腐烂等特点,如短时间内卖不出去,质量与“品相”就会打折扣,而这类光源可以使生鲜产品呈现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生鲜灯”本身是一种冷光源照明灯具,散发热量较小,对于食物腐败速率的影响也比较小。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生鲜灯”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现行法律法规也没有相关规定禁止使用这类光源对生鲜食品进行照明。不过仍有些不法商家利用“生鲜灯”营造“虚假”的美观,让消费者对已经不新鲜的商品产生“新鲜”的错觉。

如何避开“生鲜灯”对不新鲜食品的“美颜”误导,吴晓蒙提醒消费者,应将商品拿到自然光源或日光灯下辨别,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生鲜肉类产品在“生鲜灯”照射下,会增亮增红。新鲜的肉类拿到自然光或日光灯下查看时,猪肉的肌肉应呈红色或淡红色并有较鲜艳的光泽,脂肪洁白;牛羊肉肌肉呈鲜红色,脂肪为淡黄色。如果肌肉颜色变深、无光泽,或是变成灰色或灰绿色,甚至出现白色或黑色斑点时,说明新鲜度较差。

在确保触摸前后手部都有办法清洁的前提下,可以用手指轻轻触摸肉质,如果表面粘手甚至拉丝,手指压后的凹陷恢复慢或不能完全恢复、弹性差,就说明不新鲜。同时,肉类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后会产生氨类物质,如果闻到有氨味等腐臭异味时,无论灯光下颜色有多鲜亮,都不要购买。

二是果蔬类产品,同样也需要从“生鲜灯”下拿到其他光源下查看。如果发现叶菜颜色发黄打蔫儿、果菜干瘪无光泽,就说明不够新鲜。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相关参考

柜台灯具(猪肉也打光?生鲜打灯套路多,柜台能不能“素颜”?钦州网友看看)

...无论在菜场还是超市都相当普遍。经过红灯的“美颜”,猪肉往往显得格外红润鲜嫩。此外,蔬菜、熟食和水果等生鲜柜台也都有各自的专属灯光,令消费者很难看出真面目。离开肉摊不久排骨立即“褪色”在西城区月坛至

猪肉灯具(“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难道不应该监管吗?)

这两天在人民日报上学到一个名为“生鲜灯”的“新鲜”东西,这东西应该早就普遍在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使用了,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途。电商平台截图按照报道的说法,这种“生鲜灯”只是一种通过调整...

猪肉灯具(“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难道不应该监管吗?)

这两天在人民日报上学到一个名为“生鲜灯”的“新鲜”东西,这东西应该早就普遍在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使用了,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途。电商平台截图按照报道的说法,这种“生鲜灯”只是一种通过调整...

猪肉灯具(“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难道不应该监管吗?)

这两天在人民日报上学到一个名为“生鲜灯”的“新鲜”东西,这东西应该早就普遍在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使用了,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途。电商平台截图按照报道的说法,这种“生鲜灯”只是一种通过调整...

暖白色灯珠(“生鲜灯”为生肉、水果“美颜”?记者超市走访有发现)

...的“美颜神器”那使用“生鲜灯”是否会误导消费者带来食品安全风险呢?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调查消费者吐槽食材“美颜”靠打灯记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廊坊市等地部分超市走访发现,超市里的采光光...

武汉保鲜袋(用超市一次性保鲜袋装肉菜带回家储存?别扯了)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曹磊视频剪辑曹磊经常在超市里买菜买肉的市民会注意到,生鲜区一般都会提供可撕扯的免费塑料保鲜袋。而且,不少人会在回家以后,将装着肉和菜的塑料袋直接塞进冰箱储存。这样看上去好用又免费的塑料...

澄海哪里有卖睡袍(网购:直播带货火热)

来源:经济日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往线上“搬家”的速度更快了——今年1月至11月,商品零售31.68万亿元,同比下降3.0%,但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却超过10.53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1月至10月又提高0.6个百分点。...

澄海哪里有卖睡袍(网购:直播带货火热)

来源:经济日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往线上“搬家”的速度更快了——今年1月至11月,商品零售31.68万亿元,同比下降3.0%,但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却超过10.53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1月至10月又提高0.6个百分点。...

猪肉一旦降价冷冻猪肉还能买吗(猪肉降价了吗?什么时候能降到合理价位?战备肉还在投放吗?)

...,当然营业员都是国企职工了。买菜买肉只能去菜市场,猪肉都是冷库里出来的冰冻肉。长大后在昆明工作安家,那时候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好久远的感觉啊)。惊讶发现这里的猪肉是肉贩在菜市场出售,都是鲜宰的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