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石像什么(这些地名都与土家“摆手舞”有关)

Posted

篇首语: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溪石像什么(这些地名都与土家“摆手舞”有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溪石像什么(这些地名都与土家“摆手舞”有关)

“八部大王”庙残碑。

老司城遗址前的灵溪河平静而美好,村里的孩童在小木船上嬉戏。组图/卢七星

大山深处的老司城遗址。

保靖县首八峒村八部大王庙遗址上奇特的石兽,当地人称之为“朝天吼”。

洗车河凉亭桥。

里耶土家民屋。

在G209公路上还能看到土家语地名“勺哈”,它的汉语意思为“三块平地”。

龙山县惹巴拉景区的“Y”形凉亭桥。

湘西的神秘,多来自少数民族的信仰。长期跟外界隔绝的少数民族应对世间万物的方式也几近原生态。他们仰视大自然的伟力,于是有了自然崇拜;他们崇尚部落文化,就有了英雄、祖先崇拜;他们将美好的信念寄托在动植物上,于是有了龙、虎等图腾崇拜。在特定的日子里,他们仍保持着最原始、最虔诚的祭祀方式。这些信仰和风俗也融进土家族地名,如做舍巴节的社巴坛,祭拜八部大王的首八峒,祭祀彭公爵主土司王的司城村……

沿着酉水流域,我们来到湘西,在地名里感受土家族的神秘信仰和古老文明。

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社巴坛]断龙山下最为原始的祖先崇拜

进入古丈县断龙山镇田家洞村的社巴坛,恍若隔世,在这里留存着土家族最神秘莫测的祖先崇拜。

“舍巴”是土家语中摆手的意思,“日”为动词,“舍巴日”即举行摆手活动。它是土家族最古老的祭祀仪式。田家洞村的社巴坛地名是汉字记音,它因“舍巴日”而得名,是一个名声在外的土家语地名,即“舍巴日”的场所。在土家族地区,舍巴活动在各地从内容到形式以及时间都不一样。永顺、保靖、龙山等尊八部大王为祖先神,古丈田家洞则尊舍巴为祖先神,前者多在正月举行祭祀活动,后者则固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各个地方举行活动的地点也有区别,田家洞有专门辟出来的社巴坛,而永顺、保靖、龙山则在摆手堂中进行祭祀。另外,在老司城,人们还祭祀彭公爵主。

为什么各地的祖先神不一样?“从舍巴到八部大王再到彭公爵主,这是湘西土家族祭祀祖先神变迁的基本逻辑。舍巴是土家族的祖先神,八部大王是早期土家族地区氏族部落里的首个部落首领,也是土家族的祖先神,二者的关系在土家族‘史诗’《摆手歌》有记载,即:八部兄弟也祭祀舍巴。由此看出舍巴是八部大王前的祖先神。而彭公爵主则是后来统治该区域800多年的土司王。”土家语地名专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彭司礼给出答案。他认为八部大王成为“舍巴日”祭祀对象,标志着土家先民从相对模糊的舍巴祭祀过渡到具体人物形象的八部大王祖先祭祀。

在“舍巴日”州级非遗传承人田志孝和村民们的引领下,我们来到断龙山下的社巴坛。已经过了“舍巴日”,通往社巴坛的小路上长满杂草,沿途的鞭炮纸还留着那天热闹的痕迹。社巴坛是一处状若锅底的圆形坪地,被两边苍翠的山林掩映,站在上面,有别有洞天之感。社巴坛的陈设简易,一座供奉当地神灵的小庙,旁边几个燃香烛的场所,“舍巴日”的祭祀就围绕着它们展开。

田家洞的“舍巴日”曾中断数十年,直到1990年才恢复。当地老人李云福说,在明清时期,田家洞的“舍巴日”只有田姓可参加,近些年,这样的规定取消。每逢“舍巴日”,由周边田姓最多的田家洞、洗其哈、报吾列、大龙热、溪龙车5个村子轮流操办,其他姓氏也可参与。“舍巴日”除了最原始的祭祀,还增加了田家洞特色。“我们这里除祭祀祖先神舍巴,还祭祀七大将军、田旺胜等。”李云福说七大将军是唐朝末年,在民族存亡之际,断龙山区有7个以田、向、彭三大姓为首的英雄好汉,率众奔赴前线奋勇杀敌。他们觉得这是土家族人的精神。此外,他们祭祀的田旺胜是土司时期溪州宣慰司下属机构田家洞长官司的土司,曾在溪州宣慰使司彭翼南率领下赴江浙抗倭,斩倭2000余,受皇帝东南战功第一嘉奖。吉首大学教授陆群分析该问题时指出:田家洞人选择田旺胜这个官职显然比溪州土司“彭公爵主”要小得多的土司祭祀,因为田旺胜领兵抗倭,是田姓家族的骄傲,这维系着族群自尊。

“舍巴日”要在社巴坛历时三天三夜,基本仪式为请神、祈福、娱神、送神。看似简单的环节,实则繁复。娱神环节最有看头,土家族特色的梯玛舞、扫把舞、茅古斯和舍巴舞轮番上演。祭祀队伍在寨主和梯玛的带领下来到社巴坛,在锣鼓、牛角号、鞭炮声中开始祭祀仪式。为了让外人知晓其中的舞蹈形式,田志孝表演了以“扫地”为象征的扫把舞,他们边扫边呼喊:“杠则、杠则、沃尾,邪神野鬼扫出去,平安健康扫进来……”这些情绪高亢的呐喊,是为了吓跑邪祟、灾祸。

送神环节也值得期待。这是土家族灯的集会,龙灯、狮子灯、蚌壳灯、彩龙船、鲤鱼灯、虾公灯、猴灯等都会出现,还有打贡鸡、打盘鸡、唱山歌、唱情歌、打三棒鼓等民间风俗活动。到了夜晚,竹子火把、草龙等涌进社巴坛,让人眼花缭乱。

在社巴坛附近,还有一些跟“舍巴日”有关的地名,“红石林镇的马达坪,离这里十多里,它是‘舍巴日’停马停车的地方。”土家语地名专家向汉光介绍。

社巴坛挨着红石林镇,若是有幸参加一次“舍巴日”,还可以去感受红石林的地质奇观。

[首八峒]临水而生的村寨,有八部大王庙遗址

正值中午,阳光洒落在保靖县首八峒村的酉水河面上。临水而生的沙湾村和首八峒村隔河对望,神秘的八部大王庙遗址就在两村之间的酉水岸边。这里留存着原始部落信仰和祖先崇拜。

首八峒地名因“八部大王”而得名。“峒”即当时湘西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区域建制名称,一峒一个行政区域或一个部族。在旧时土家族地区共有八个行政区域,即“八峒”。八部大王就是管理八个部落的首领。在首八峒《八部大王庙碑》碑文残迹中曾记载: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讳八部者,盖以咸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这种遥远的部落文明在土家族人心中生了根。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我们,土家族祖先八个儿子,各为一峒首领,首八峒是其中第一峒,是八部大王魁首涅壳赖的故乡。在土家族先民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八部首领曾带领土著先民捍卫八蛮峒口——土家族的发源地,引领他们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进入定居的农耕文明,这对土家族人来说,其贡献不亚于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的传说里,涅壳赖是个能钻山入海、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神,他带领部族战胜河妖,守卫山寨,与王朝对抗,是土家人代代相传的首领。涅壳赖死后,被首八峒人葬在沙湾庙包之上,并建神庙,将其泥塑全身供奉庙中,成为代代土家人祭祀膜拜的半人半神的偶像。之后,其他的部族也纷纷效仿,在酉水流域,人们建起了无数庙宇供奉八部大王。

在土家族人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中,祭祀八部大王最为隆重。每逢旧历六月六,土家的小年,附近几十寨乃至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土家族人前来敬山烧香。人们背着特制的糍粑、团馓、腊肉、香烛等祭品,祈求风调雨顺。这种祭祀还保留着最为原始的风俗,磕头烧香,杀牛、猪、羊血祭,跳摆手舞、“茅古斯”等。摆手舞又名调年舞,节奏鲜明,刚劲有力,具有原始质朴的美感。每当祭祀的钟鼓声响起,男女老少便齐跳摆手舞,共度调年大节,场面热闹非凡。在祭祀“八部大王”时,土家族的“梯玛”唱着“梯玛神歌”,进行“上刀梯”“踩铧口”“摸油锅”等傩巫绝技表演。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才能看到牛角吹响,土家族的各种特色乐器齐奏,若是运气够好,还能听到土家族的“打溜子”和“咚咚喹”。但在首八峒和沙湾村,村民们的祭祀并不止农历六月六,他们每逢旧历新年,也保留着祭祀八部大王的习俗。

我们由保靖碗米坡逆酉水而上,从迁清公路换渡船进入首八峒。这是一处未曾开发的秘境,两岸高山耸立,酉水从悬崖绝壁下缓缓流过,船入其中,就像置入一幅山水画卷。临水而生的沙湾村紧挨着八部大王庙遗址,它位于黔山脚下,处在酉水的“人”字形河湾里。平静的河湾被零星的房舍点缀,再跟周边的田土和果林融为一体,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上岸后,登上一条崎岖狭长的小路,带着响铃的牛羊带路,我们找到了八部大王庙遗址。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庙宇,如今只剩下极为简陋的遗址,甚至有点蛮荒。它是土家八部大王庙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具体年代不可考。八部大王庙遗址保存较好,六方形的庙基清晰可见。庙前那对造型奇特的古朴石像仍在原地,它扁平头,大鼻子大眼睛朝天,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动物,当地人称为“朝天吼”。庙址上人们又重新树立了一尊八部大王石像,他拿着原始的工具遥望着酉水。当地村民介绍,被毁前的神庙分为三进。第一进是摆手堂,是祭祀时跳摆手舞的地方,大门两旁各有一只朝天吼;紧连着的是一处两层高的戏台,祭祀时在此唱傩愿戏还愿,戏台两侧各有白马雕像一座,戏台北向是第二进的戏场,人们可在此观戏,东西两侧厢房供妇女小孩休息;最后一进是八部大王神殿,正中供奉涅壳赖神位,人们在此焚香祈愿,两侧还有祭祀用的钟、鼓。

站在八部大王庙遗址上,酉水如黛,因为酉水的阻隔使得这里还保留着纯正的土家之风。土家族人信奉八部大王,因而在首八峒周边还散落着许多跟它有关的小地名。如“马丘”,它是八部大王的马嬉戏的地方;“石马寨”,是那匹马卧在那里休息的地方;“杉木溪”,那匹马喝水的地方。甚至再往山上的“补助村”,也有了灵性,它是土家语地名中出龙的地方。

真幸运,在如此浮躁的年代,还有这样一处神秘之地存放信仰。那天,我在绿色的黔山脚下认真凝视着这大自然天真的“壁画”。

[司城村]八百多年土司王朝的旧梦

大山深处的司城村,是人们俗称的老司城,埋藏着土司王朝的旧梦。

司城村,是永顺彭氏土司政权统治古溪州地区的治所,因彭氏第十一世首领彭福石宠所建,又称福石城。溪州刺史彭福石宠于南宋1135年世袭职位后,常感到州治受辰州约束,不利于统治,于是将治所迁到灵溪河畔的福石城。直至1724年,第34世首领彭肇槐迁司治于颗砂,使用589年的福石城才成为老司城。1728年,永顺土司彭肇槐自动献土,带着子孙离开湘西,回江西祖籍立户,延续了818年的永顺土司政权宣告结束。

彭氏土司政权在古溪州统治的818年,其治所从古丈县的会溪坪到永顺的龙潭、司城村再到颗砂,这些治所中,只有老司城使用年代最久。如今,其他治所的遗存痕迹较少,只有老司城遗址,25平方公里的地表上矗立着体积庞大的城墙和建筑废墟。

从搏射坪的老司城博物馆到司城村老司城遗址,一路上山谷幽深。来到司城村时,在老司城遗址对岸的山上眺望,一片绿茵覆盖的老司城遗址无声立在那里。它被连绵的山峰包围,城前拐了大弯的灵溪河将其环住,再一路向东流向酉水。城池巧妙地利用陡峭的山体和水流,建成了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若站在老司城遗址上眺望,它被玉女峰、太平山、纱帽山等团团包围,在风水师眼里,有万马归朝之势,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过灵溪河,经简易的木桥抵达西门进入老司城。从古到今,这都是外人进入城内的通道。灵溪河水流在西门转向东流,城内也依水就势,向东延展出居民区、作坊区、紫金山王陵区、教育教化区、雅草坪贵族墓区。卸下“护城河”重任的灵溪河如今变得柔和起来,河水清澈见底,滩涂宽阔,古木参天的渡船码头边,一排排小木船在岸边搁浅。这时,孩子们从船上跳进水中,搬开石头抓起一只只小蟹。

进入老司城遗址,每一条肉眼可见的道路都铺满大小鹅卵石,一些裸露的地面上,甚至还能看到鹅卵石组成的土家织锦样式。而遗址上最让人震撼的是保存完好的下水道系统,它们依山就势,依城池布局,每条下水道都是卵石和石块铺就,可两人并排行走。老司城遗址上,土司治所的功能分区也依稀可见。“土司时期,司城村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口稠密,街市繁华。”湖南武陵山土司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奋飞介绍,中心城址上的宫殿区、衙署区组成的区域被称为内罗城,是历代土司和文武大臣办公、生活的地方。它们依山而建,共有五层,分立在向上延伸的红色石板路两侧。土司王处理政务的金銮殿、太极宫,休息的寝宫,卸任的土司王和王朝长辈居住的寿宫,王朝内部庆贺和招待贵客吃住的娱乐宫分布在三层之后。第五层最高处是彭氏宗祠,在松柏掩映之下幽深莫测。

我们到达时,这里大门紧闭,透过门缝隙,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据说这是记载当时五十八旗、三百八十峒军民扶老携幼、聚集老司城盛况的德政碑。沿着长长的卵石路出东门,是现在的居民生活区,沿途种满桃树,桃花已过季,这里又开始冷清。北面就是紫金山,历代土司在这里长眠。紫金山对着的是若云书院,这种安排不知道是刻意还是偶然。再继续往前就到了周家湾,这里新修了宽敞的摆手堂,每年土家族祭祀活动就在这里进行。关于老司城的祭祀,清贡生彭施铎曾作《竹枝词》赞叹道:“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当地人回忆,老司城中的祭祀建筑还有祖师殿、世宗堂、摆手堂、八部庙、吴着祠等。这些建筑,都是砖木结构,保持着明代建筑风格和土家族转角楼的传统技艺。老司城居民的祭祀活动不仅要祭八部大王,还有彭公爵主,甚至还有人偷偷祭祀土著吴着,他们的仪式内容相对多起来。如今祖师殿、摆手堂还在,吴着祠还有墙体遗存。来老司城参观的游人都会去这几个地方看看。而司城村内,鱼肚街(即喻家堡)、正街、左街、周家湾、瓦厂等旧时道路也都在沿用。

老司城的热闹最终在缓缓的灵溪河边沉寂,司城村又回归到原来封闭的小山村。离开老司城遗址,在渡口边,卖鸭蛋的叫卖声打破了这里的平静。繁华会落幕,而生活不会。

龙山里耶:“开疆拓土”之地

走进龙山里耶,落日余晖淡淡地透过薄云,穿过古镇的挑水屋檐,轻柔地打在层层叠叠的马头墙上,漏下的斑驳光影又投射到小巷的青石板上。在这里,光线随光阴流动。

里耶是龙山县最南的镇子,这个躺在酉水臂弯里的边陲重镇,跟芙蓉镇、茶峒、浦市并称为湘西四大古镇。由于它处在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处,历史上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南的重要通道,有楚蜀通津之称。里耶为土家语地名,意为开拓土地,地名非常直白地将其和盘托出。

里耶古镇邻江而建,水运为主的年代,这里一直繁华不衰,至光绪年间,商铺林立,成为繁华大市。如今的里耶古镇,基本保持原有格局。近些年,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又加之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古镇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朴之风。

蹚着旧时光漫步里耶老街,这里的七街六巷五行纵横交错,家家户户的挑水屋檐、弧形望板错落有致,若是碰上下雨天,更是别有韵味的风景。里耶古街核心区街巷总长3500多米,现存较好的民居有910多栋。它以前繁盛时,街区内榨油坊、染坊、印钞坊、银匠铺、酒坊等作坊林立。因为是水运码头,这里还设有商会、船工会、汉剧社、炳文书院、进德女子学校等。

里耶古街虽处在大山之中,却很开放,这里的建筑保留了土家族建筑的特色,又融合了江西、安徽、江浙之地的建筑风格,甚至还略带西洋风格。建筑的多元化,让这个古镇更有看头。古街保留着前店后厂的格局,一栋栋窨子屋,一个个石库门,一扇扇木窗棱上,雕刻着精美的蝙蝠和其他纹饰。建筑这样看下去会让人疲倦,偏偏这时突然从老房子的墙缝里,有青翠的蕨叶探出头来,又让人精神一振。

古街呈八卦状布局,其中以中孚街的S形走向为主要架构,分别有稻香街、辟疆街、万寿街、四川街、德邮巷等,稍不留意就会迷路。街巷名和里耶“开疆拓土”的本意契合,从字面上就能推测其原来的功能。万寿街是江西商帮的聚居贸易场所,稻香街为粮油南货,河街与码头相连,是昔日船帮水手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如今,翻新后的街巷干净光鲜,两边排满木制房屋,不少土家风情的转角楼仍住着当地居民,那些镶边包角的老商号梓木黑漆匾额、楠木条屏,依然相当考究。甚至有些老建筑墙上还留存着以前的商号名字。在里耶,真正保留古镇原貌的是北街,电视剧《血色湘西》曾在这条街上取景。

沿着幽长的街巷走到头,就是酉水。湮没的秦时城池就在酉水河边,战国时秦楚争雄,里耶是“洞庭郡迁陵县”的县址,见证了秦楚的朝朝暮暮。1985年,里耶镇发掘了一批古陶器、兵器等战国文物,从出土的建筑材料、陶片、青铜兵器以及生活堆积物来看,此城应是战国时期楚国修筑的军事城堡,用来抵御秦国的进攻。2002年,在这个城池的一号古井中发现3万多枚秦代简牍,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有通邮、军备、算术、记事、行政设置、职官、民族等,一时轰动内外。如今,里耶古镇旁又多了一个古朴恢弘的秦简博物馆,它头顶的光环也随着考古发掘不断叠加。尽管许多古镇早已跟随商业化大潮多了几分喧嚣嘈杂,但在里耶,依然留存着惬意的慢时光。

傍晚时分,我们爬上酉水大堤,游人寥寥,岸边只有零星几个古镇居民在提水,我们相视一笑,各自散去。但那晚酉水吹来的凉风,让人沉醉。

惹巴拉:“美丽的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

去惹巴拉是先闻其名再见其形的,它的名字太诱人。地如其名,这里是“中国土家第一寨”,它是武陵山区原生态土家文化保存最完善的地域,在这里不仅能见到土家族的原始转角楼,还能见到最具土家特色的织锦。

一进寨子,就被“Y”字形的土家凉亭桥吸引,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的凉亭桥,很巧妙地跨过洗车河与靛房河的交汇处——捞车河上,并将沿江三岸的惹巴拉、捞车、梁家寨三个自然村落连在一起。凉亭桥高五层,为石木结构,运用土家族转角楼的建筑风格,全长288.8米,不管从近处还是远处看,它都很有气势。凉亭桥旁古木参天,搭配着桥的飞檐翘角,浓郁的中国风扑面而来。这里也是夏日避暑胜地,一到夏日,凉亭桥上坐满背着背篓的村民,桥下也是大人小孩的嬉戏声,好不热闹。

我们在春夏之交前去,这里刚下过雨,异常安静,云雾从凉亭边升腾,笼罩着它连起来的三个村落。这一片都称之为惹巴拉风景区。惹巴拉是土家语地名,人们普遍认为它指代“美丽的地方”,但在当地,除了这个解释,人们往往会告知,它还有另外两层意思。其一,“惹”是孙子,“巴”土家语是看的意思,“拉”即路,合译为“看孙子的路”;其二,“我们这里的惹巴拉是以首领的名字得名的。”村中70多岁的周婆婆说道。“惹巴”是土家语“惹巴冲”的简写,“拉”即路,“惹巴拉”即为土家地方首领惹巴冲走的路。

惹巴拉旅游景区距龙山县城75公里,由捞车河村的彭家寨、惹巴拉和梁家村的梁家寨三个土家族村寨构成。景区主要景观集中在捞车河村,这里土家族人占到95%,留存着原汁原味的土家族文化。进入寨子,这里有着完整的生活体系,碾房、油房、织锦房,都是土家族人生活日常。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依山傍水,院落里晾晒着渔网,老人们搬着竹椅聊天,脚边是成群的小鹅,一派和谐的农家风光。

捞车河与穿过幽壑的靛房河在这里交汇,冲积成平川大坝。两河三岸将平坝一分为三,形成彭家寨、惹巴拉,梁家寨三个自然村落。这里北靠比寨山、南倚笔架山、东邻董补山,三河绕三寨,三山套三河,形若八卦,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这里留存的建筑大多都是年代久远的木质转角楼、四合水屋。寨子里保留着一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土家冲天楼,它的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被称之为土家建筑的范本和“活化石”。

在捞车河村,还有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其中有5栋明代建筑,58栋清代建筑,34栋民国时期建筑,以及287栋具有特色的窨子屋、四合水屋、转角楼。这些古老的建筑,散落在山野之中,有种遗世独立之感。若要仔细看,需要待上一阵子才行。

最让人过目不忘的要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这里曾经出现“家家机杼声”的繁荣景象。“村里有五六百人会织锦,还有织机四百多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说。她家开设了民宿客栈,在堂屋里,时常能见到她戴着老花镜做土家织锦。这是一门土家族世代相传的手艺,她们不需要用图纸打底,全凭心中有数。在她家墙上,挂了不少织锦式样,大多以花鸟虫鱼为纹饰,有福禄寿喜等字样,但工艺繁复。那天,她正在做织锦,三四种颜色的丝线架在织机上,梭子在丝线中飞快穿梭,即便这样,她说一幅一米长半米宽的织锦,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

那天有幸碰到当地人做豆腐,全程都是老工艺,石磨磨豆子底下用大木桶装着,大柴锅烧开水,再用豆腐架子架上木桶,用滤布过滤。那碗豆浆豆香浓郁,再撒点白糖,是久违的味道。豆浆一部分做豆腐,一部分用来待客,剩下的豆腐渣也不浪费,用竹制小簸箕盛着,铺上稻草做成霉豆渣。“过几天就好了,霉豆渣到了夏天可是好东西,没胃口的时候拿出来开胃。”张婆婆介绍道。

村寨不远处,还有一座全国唯一的土家族影视城——惹巴拉影视基地,大型古装电视剧《血盟千年》就在这里取景。我们那次前去,景区游人不多。

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相关参考

恩施风淋室(光阴的故事——朋友一生一起走)

...一晃5年时间就过去了。一炷峰来到恩施,怎能不去看看土家女儿城?世间男子不二心,天下女儿第一城!这是一个人造古镇,到处可见土家吊脚楼,和上次一样的是,土家风情没有时间体会:摔碗酒没喝,摆手舞没看,哭嫁歌...

张家界黄龙洞怎么形成的(张家界黄龙洞景区:让古老“非遗”在少儿心中生根萌芽)

...们动手制作自己的“拓染”工艺品同学们跟研学导师学跳土家族摆手舞同学们跟着导游姐姐学唱当地山歌红网时刻张家界6月22日讯(通讯员李远明)传承非遗浸润童心。6月21日,武陵源索溪中心学校四年级的200余名师生来到张家...

清茶是什么茶(土家族的饮茶传说与习俗)

...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土家人饮茶历史从神话传说到文献记录.再到民间生活习俗的传承,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原始社会早期鄂西这片土地上就有“吃茶生子”的传说广为流传。对土家族...

清茶是什么茶(土家族的饮茶传说与习俗)

...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土家人饮茶历史从神话传说到文献记录.再到民间生活习俗的传承,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原始社会早期鄂西这片土地上就有“吃茶生子”的传说广为流传。对土家族...

斜纹蓝麻(土地与神祇|土家跳丧:娱人、娱神与自娱,豁达的生死观)

【编者按】无论是按照现在的认识将其视为中华先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还是视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神祇在中华的土地上都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又无微不至。从依然保存至今的一部分民间信俗当中,也许能窥见有关中国人精神世...

描写兔子的耳朵像什么(表现兔子很开心、怎么样地回到了森林)

兔子表现得很开心,蹦蹦跳跳地回到了森林。兔子是陆栖的,大多生活在森林、树林或干草原等地。兔子是很有灵性的,高兴时会乱蹦乱跳。兔子非常开心时,还会出现跳兔子舞、叠着脚躺着等行为。兔子开心的表现兔子一般乖...

年中舞蹈地胶活动(门头沟新开一家舞蹈培训免费听课+1元换购儿童成品舞寒假班课程)

最近刷抖音的闺蜜总在朋友圈发表感慨要是自己也能像人家抖音里一样会跳一支中国风的汉服舞蹈哪怕就只会一支舞蹈也行以后出门也能有个拿得出手的才艺无奈自己资质平平又没有舞蹈基础只能怨天怨地怨自己啦~不过小编可...

新娘出嫁为什么要背出家门(土家族女子出嫁,还要背一本哭嫁的书,头脑不好的连嫁也出不了?)

...很多的不舍。这无论是在汉族或者其他民族都有,但是像土家族这么专业还有一本,哭嫁的书真是没有见过。一土家族女子远嫁2000里以外,婚前哭嫁数天厚厚的衣落,哭嫁词惊人!女子还真聪明,把她的哭嫁的书拍了一个视频...

排风机消音器(广场舞噪声、排风机噪声……松江这些部门管了)

城市噪声污染问题一直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之一。近期,松江区九里亭街道多方携手、齐抓共管,妥善解决多起噪声扰民问题。小小“神器”有效果一到夜间,九城湖滨小区的居民就会听到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广场舞噪声,严重...

清晰明快的意思是什么(难受杭州84岁奶奶不停“跳舞”,一查跟这些习惯有关……)

律动的音乐,欢快的舞步听起来是如此和谐美妙然而一位老人只想大喊:我要控制我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84岁奶奶不自主地“跳舞”动作幅度越来越大......家住余杭的郑奶奶(化名)今年84岁,两天前左手突然不自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