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桶车手动翻转(日军掷弹筒神奇在哪?八路军新四军能够仿制吗?——人民兵工系列(3))

Posted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油桶车手动翻转(日军掷弹筒神奇在哪?八路军新四军能够仿制吗?——人民兵工系列(3))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油桶车手动翻转(日军掷弹筒神奇在哪?八路军新四军能够仿制吗?——人民兵工系列(3))

  抗日战场上的轻武器,除了步枪、机枪、枪榴弹,还有一种类似迫击炮的小家伙——掷弹筒。日军用它用得很熟,给中国军队造成很大伤害。别看个头小,内部结构其实很精妙,对工业基础薄弱的八路军、新四军来说,仿制难度也不小,只能靠一些民间土办法来解决技术难题。

  当时我军武器装备与日军差距很大,因此很少与敌人正面猛烈对抗,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国民党当局就以此刁难我军。为打破这种谣言,我军曾主动发起几次大型进攻战役,比如百团大战等。总体来说,百团大战在战术上还是以破交、伏击为主,战果不错。但其中的一次战斗,1940年10月29日进行的关家垴战斗,打得不好:一万余人包围日军500多人,围攻一天一夜,结果还是让敌人跑了。
  我军包围敌人的地点,关家垴,是群岭环抱的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很适合排兵布阵。北面是断崖陡壁,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可作进攻路线。但南坡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柳树垴,冈崎大队也占领了柳树垴,连夜在两地构筑工事。这样一来,日军就在关家垴和柳树垴布成了一个严密的火力网。
  战斗第一天夜里,我军夜袭没有成功,只能第二天凌晨发动强攻。经过两小时激战,我军在天亮时抢占了柳树垴。但在关家垴,地形过于复杂险要,日军武器又精良,八路军每攻下一个阵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不小代价。
  特别是敌人的掷弹筒,虽然弹药不足,但是对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造成的伤亡非常严重。

  日军掷弹筒利用曲射弹道,在阵地前面形成了密集火力覆盖。而我军只能依靠步枪、机枪等直射火力,但正面地形又不开阔,无法形成火力优势、压制敌军。
  经过一天激战,我军虽占领部分阵地,歼灭不少日军,但剩下的日军仍占据着主要阵地。在外围,日军已经从武乡、辽县出动了2500多人增援部队,我军阻击也打得很激烈。10月31日,驰援日军逼近关家垴,我军不得不撤退。

  战后八路军指挥员们经过详细分析,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的办法,就是仿制出相同的装备。特别是在山地战中,轻便的曲射武器非常重要。于是一门缴获的日军掷弹筒被送到军工部。

  日军重视掷弹筒,也可以说始于攻坚战的惨重伤亡——日俄战争中进攻旅顺要塞时,俄军把47毫米海军炮改成一种原始的迫击炮,攻击近处战壕里的日军。战后,日军基层军官对这种新式火炮非常推崇,仿制了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并研制出大正十年式掷弹筒,1921年开始装备部队。它弥补了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二战结束。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只有2.6千克。但它最大射程只有175米,精度也不高,于是日本研制出它的改进型,八九式掷弹筒,这就是抗战中我军的主要“敌人”之一。口径还是50毫米,全炮重2.7千克;全炮长413毫米,其中炮筒身长260毫米,炮筒脚长170毫米;有效射程500米,最大射程700米。
  八九式掷弹筒一般使用两种弹药。

  上面这个是八九式掷弹筒弹,专用于掷弹筒的,像一颗无尾的小炮弹。

  还有九一式手榴弹,一般是投掷用的,但旋上一个发射药底管后,也能塞入掷弹筒发射。
  一个八九式掷弹筒配一个8发的弹药袋,总重不到7千克,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因此掷弹筒小组能直接伴随一线步兵作战,包括参加冲锋。
  二战中的日军大量装备这款武器,每个日军步兵小队(相当于中国的排,50~70人)都配备一个机枪小组(有2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小组(有2个掷弹筒)和两个步枪班。

  八九式掷弹筒的射击过程如下。

  掷弹筒弹,靠重力滑入炮膛,后端抵住击发装置。这个击发装置,就是外面有螺杆的杆状物。调节它的前后,掷弹筒弹到炮口的距离就不一样,而且调节精度颇高。

  向后扳动手柄,内部一对小齿轮旋转,挂住击针底座上的一个小金属块,从而拨动整个击针底座向后移动,压紧后面的击发弹簧。

  手柄转到一定位置,那对小齿轮就进入无齿位置,不再挂住击针底座的金属块。于是击针底座滑脱,在击发弹簧的压力下向上冲击,推动击针击发掷弹筒弹的底火。

  掷弹筒弹底部的发射药囊被点燃,产生的燃气从弹底喷孔喷出,就推动小榴弹飞出炮膛。

  在炮膛内前进时,掷弹筒弹的铜弹带卡入膛线,产生自旋,从而稳定地飞向目标。


  八九式掷弹筒在结构设计上,有个很巧妙的点。

  旋转这个钮,就能通过齿轮带动炮筒脚里的转动环,从而让螺杆上下移动,小榴弹距离炮口的距离就会改变。它被击发后,燃气从弹底喷孔喷出,推动它飞出炮膛,推行的距离就是从螺杆顶端到炮口。螺杆越靠后,燃气推动榴弹的距离越长,速度越高、射程越远。这也相当在调节“炮管长度”。
  这样调节射程,好处是精度高:射手只要保持姿态不变(即仰角不变),旋钮稍微转动一点,“炮管长度”就能变化一点,从而让射程微变。这要比改变炮管仰角,精准得多。当然,因为弹道很弯曲,这样的调节也需要射手具备很高的经验,能从弹着点偏差几米,快速准确地换算出自己需要旋转多少。
  掷弹筒虽然使用方便,但其瞄准、射击精度主要依仗射手的训练水平。第一发都只能是概略瞄准,然后根据偏差进行调整。射击后坐力难免会导致手的震动,影响弹道。抗战初期,日军士兵都是久经训练,因此掷弹筒打得很准。到二战后期,日军老兵大多已阵亡,新兵训练时间短,特别是对没有精确瞄具的掷弹筒,练得更少。因此当时就有日军高层建议取消掷弹筒。

  不只八路军看到了日军掷弹筒的作用。早在1934年,国民党政府就开始仿制日本的掷弹筒,但仿的是大正十年式,性能一般,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只是借此培养了一批相关的技术人员。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和淞沪会战中,流血地切身体会到日军掷弹筒的厉害。当时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和“鸡脖子”重机枪都很差,而中国军队的捷克ZB26轻机枪、仿马克沁重机枪,都是经典之作,因此日军的机枪火力完全被国民党军压制。但日军一遇到这情况,就搬出掷弹筒,迅速吊射,打掉这边的机枪。这下仗就很难打了。
  依靠仿制大正十年的技术底子和一整套设备,国民党政府很快在1938年仿制出一款掷弹筒,命名为
民国二十七年式

  但它还是在大正十年式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性能基本没变,最大射程只有250米,而且因为采用滑膛式,精度较差。不仿制性能更优秀的日本八九式,并不是国军不想,而是技术力量、抗战积极性不够。
  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兵工厂生产了4万多具掷弹筒,150万枚榴弹。虽然技术比较落后,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民党军队在火炮上的严重不足,深受基层士兵的喜爱。

  抗战后,国民党军还曾大量装备掷弹筒。比如从1946年7月到1948年7月的两年中,解放军总共缴获国民党军步枪90万余支,机枪6.4万余挺,迫击炮8000余门,步兵炮5000余门,而掷弹筒就有近2万支。
  解放后到1950年底,我军的掷弹筒也开始退出装备序列,因为迫击炮得到发展。到抗美援朝时,虽然入朝部队已撤销了掷弹筒班,但由于60迫击炮数量不足,仍有少量掷弹筒被基层干部以“战损”名义悄悄留了下来,一直用到第三次战役。

  1940年,八路军军工部接到任务后,开始针对自身条件展开设计。日军掷弹筒看似简单,内部结构其实精细,八路军的条件都没法和国民党政府比,因此不可能照搬。
  
第一个难题炮管。八路军可没有适合造炮的好钢,只能用破交战拆来的铁轨,把敌人的交通线变成我们的“钢铁厂”。
  拿到铁轨后,一种方法是:把道轨面截成1米长,加热后反复墩打,锻成400毫米长的圆柱体,然后在机床上加工成炮管。

  另一种方法是,把铁轨的底板劈成板条,然后也是加热烧红,锻打成螺旋式的圆管,再锻打成适合口径的无缝圆管,最后进行机加工。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各根据地都是结合自身条件来采用。但不管怎样,都是手工作坊式制造,产能不高,一个兵工厂每月也就是能造七八十根炮管。

  加工炮管里的膛线,对八路军来说就更难了。仅有的一点加工设备只能尽量留着去造火炮,因此设计人员把掷弹筒的炮管改成了滑膛式,同时增加长度,以尽量保证射击距离和精度。至于口径,还是50毫米,因为要能打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弹、手榴弹。我军把它叫做
“五〇小炮”

  调节射程,日本八九掷弹筒那样的复杂机构,咱们显然也造不了。但聪明的设计人员也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在炮管底部侧面开一个泄气孔;调节它的大小,就能改变炮管内的膛压,从而改变榴弹初速、射程。击发机构,八路军也用了一个更简单的方式,类似冲锋枪上的枪机挂机:用一个手柄把击针拉回,手柄旋转一定角度,卡在一个槽内;转回手柄、突然松手,击针就回弹击发。

  炮管、击发解决了,
第二个难题就是
  日军掷弹筒弹是靠旋转稳定,因此外形没必要流线形,圆柱体的九一式手榴弹都能用。八路军这个没膛线了,炮弹稳定就必须靠尾翼。而且咱们火药水平差,炮管密封不严,炮弹必须改成类似迫击炮炮弹那样的流线形,以尽量减小阻力。

  五〇小炮弹的尾翼,比迫击炮弹的还小,不过技术难度要求不算高。有的兵工厂就把油桶拿来,用它的铁皮剪出尾翼,然后固定到尾杆上。

  另外,新四军和八路军不同,铁轨来源不如北方;从大城市悄悄购买的无缝钢管也不算多,还尺寸不一,只能根据其口径制造迫击炮、平射炮。因此新四军以生产迫击炮、枪榴弹为主,整个抗战期间只生产了400个掷弹筒,2万发掷弹筒榴弹。

  1941年,晋绥军区修械厂也应部队指战员要求,开始打造五〇掷弹筒,当年生产了22门。1944年,温承鼎和吴奎龙结合根据地情况,对五〇掷弹筒大胆提出革新建议:改用按式发火机构,减少弹筒因击发而产生的摆动,提高了掷弹筒弹的命中率;炮管侧面增设一个简易的瞄准装置,以缩短瞄准时间。
  这种掷弹筒,有效射程350米,最大射程600米。修械厂根据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提出的“谁发明就用谁的名字命名”的建议,给这种掷弹筒取名
“鼎龙式”

  结构上的设计、变化,都是围绕击发机构展开的。毕竟那里的细小零件太多,对抗战时期的人民兵工来说有太多难题。比如最基本的一个零件,弹簧,各抗日根据地都很难弄到。用土办法造出的弹簧,簧力大小、长短尺寸都很难精确。

  造掷弹筒
最大的难题,是榴弹壳体。造迫击炮也有同样难题,归到一起是铸造和机加工方面的。
  造五〇榴弹和迫击炮弹,弹体上要经车床加工,车弹口、弹带和尾部,不仅要求车光和尺寸精准,弹口和尾部还要挑出丝扣,以便安引信和弹尾。

  这样的弹壳按常规,要用灰生铁铸造,但敌后根据地的条件还无法生产灰生铁,只能铸造出白口铁。它硬度高,脆。这在造手榴弹时没多大问题,造炮弹就不行了。用轨道钢造炮弹,也显然不够用。

  当时为了造迫击炮弹,有的根据地设法和敌占区的小铁厂联系上,获得灰生铁。但随着敌人扫荡、封锁加剧,这个来源断了,迫击炮弹停产了一年半。
  这时老工匠、技师贡献出一个土办法:民间
传统焖火。兵工厂留过洋的技术员也介绍了国外的生铁韧化处理方法。它们一般是将白口铁铸件装在加热炉内,徐徐加热到950~1000℃左右,然后长时间保温,促使其中的碳化铁分解,提高韧性。

  于是兵工厂修了火焰反射加热炉,把炮弹壳装在反射炉炉床,用砂土覆盖,经三四天加热,温度逐步提高到1 000℃左右后,将炉子严密封闭,再经三四天冷却,取出炮弹壳铸件。
  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焖火方法相结合,白口铁炮弹壳变软可以切削加工了。1941年,这种焖火技术开始广泛采用,我军又可以生产各种炮弹弹壳了。
  但这只是第一阶段,解决了有无问题。因为这时焖火技术处理的炮弹壳,
成品率只有30%左右。铸造的炮弹壳有的壁厚不均,形状不规则,焖火后仍太硬,难加工;有的焖火过度,甚至发酥。而且由于软硬不均,影响了机加工精度。还有的经焖火后体积膨胀、尺寸不准;弹壳表面氧化脱皮,等等。


  虽然成品率不高,但从1941年5月起,我军自己的掷弹筒、炮弹,被源源不断送到前线。这使我军有了能基本与日寇抗衡的火力,经常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敌人很震惊,以为八路军在太行山建了现代兵工厂,有了先进设备和外国专家,因而千方百计地搜索兵工厂,妄图加以摧毁。1941年11月,日军就集中了约5 000兵力,奔袭山西的水窑1所兵工厂,即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总部警卫团与敌人展开了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歼敌千余,保障了工厂安全转移。

  太行山根据地从1941年4月开始批量生产五〇炮弹,在1941年生产了4万枚;1943年6月到9月共生产21 199枚;1943年生产了48 883枚。
  1944年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兵工3厂还在研究提高五〇小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六〇小炮,有力增强了八路军对日反攻的火力。

  到了1944年7月,军工部再次改进了焖火技术。此前用的处理工艺,接近国外的白心韧化处理方式,是让火焰的氧气不断渗入弹体。虽然达到了部分韧化效果,但害处是弹壳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层层的氧化铁皮,而且弹皮同砂土中的氧化硅熔结为坚硬附着物。国外正规的白心韧化处理,是将铸件埋放在经过处理的铁矿石中,要求氧化性不能太强。这点咱们根据地达不到。于是大家决定采用
黑心韧化处理方案。
  这回把弹壳排列在了铸铁箱中,底部和每层间填充耐火砖碎粒,弹壳内也充填耐火砖碎粒,以防弹壳在高温下变形,并避免形成黏结物。装箱完毕后,铁箱上盖生铁板,接口处用黏土密封,箱下还铺放一层废弹壳碎片。这些措施吸收了多余的氧,防止了脱皮现象,处理后的弹壳具有银灰色光泽。
  处理温度要准确控制在950℃左右,可根据地又缺乏测量仪器。于是设计人员把熔点960℃的银元切成小块,放在炉窑不同部位,在银元开始熔化时观测火焰亮度。经过这样的训练,工人掌握了看火焰颜色判断炉温的技术。

  一系列改进下来,铸件毛坯的合格率30%左右提高到95%以上!此后炮弹产量成倍增长。

  钢铁是发展工业的基础。从民间收集废铜烂铁,扒敌人铁轨,毕竟是很有限的。要发展边区的军事工业,必须自己炼铁,而且得是灰口铁。
  1943年5月,八路军军工局在帮助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后勤部创办铁厂的同时,也在大砭沟筹建
军工局炼铁部,建成一座以木炭为燃料的小高炉。这座小高炉经过反复试炼,于1944年夏正式投产,每天能出产1吨灰口铁。这一下改善了边区兵工生产的原料情况。

  据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仅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用铸造白口铁、焖火工艺,就生产了20多万发五〇小炮弹及其它炮弹。解放战争中,在太行山上建立起来的这批兵工厂,又为华北、华东战场的决战提供了425万多发炮弹,大大增强了我军的攻击火力,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多次战役胜利做出了贡献。

  日军的掷弹筒设计巧妙,但我人民兵工厂在极端简陋、困难的条件下,土办法上马、洋理论提高,照样设计、制造出性能不输于对手的五〇小炮,在战斗中发挥出奇效。

投稿邮箱:bqzs@cos.org.cn

相关参考

平面有脚钮扣(原来是这样细看八路军、新四军军服)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为纪念八路军、新四军成立80周年,中国军网微信特推出专家系列稿件,从不同视角介绍历史上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红军改编八路...

徽章扣子种类(八路军和新四军帽子上的两粒扣子,到底有什么具体用途?)

经典抗战剧《亮剑》里,李幼斌饰演的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穿着一身灰秃秃的军装。不过,有不少同学注意到,《亮剑》前半部分的剧情里,李云龙以及独立团的士兵佩戴的军帽上都有两颗纽扣。那么,真实历史中的八路军...

永福塑料广告杯(永福园“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陈列馆”开馆,第九届“永福杯”重阳·老兵·书画展评选揭晓)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陈列馆”开馆仪式,在园内的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举行。馆内展出面积近1200平方米,收集展出珍贵抗战文物超过60件,以及300多件抗战...

正时皮带和发电机皮带的区别(陈光代理师长,陈毅代理军长,陈光将军为何未转正?)

作者:相忘于江湖抗日战争时期,陈光、陈毅曾分任八路军115师代师长、新四军代军长。但是,同样是代任军职,陈光115师代师长的“代”字长达5年,直到从山东根据地返回延安都没有转正。而陈毅新四军代军长的“代”字则...

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家生死存亡关头

...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

王二小简介20字(当年和王二小放牛的还有一人,目睹王二小壮烈牺牲,自愿守墓58年)

...王二小》,文章讲述了日本侵略者在王二小的带领下步入八路军伏击圈的故事。当时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发现日军时便向八路军传信儿,让大家做好伏击的准备,自己以身诱敌,将日军全部带到八路军埋伏好的地方。虽然八路...

王二小简介20字(当年和王二小放牛的还有一人,目睹王二小壮烈牺牲,自愿守墓58年)

...王二小》,文章讲述了日本侵略者在王二小的带领下步入八路军伏击圈的故事。当时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发现日军时便向八路军传信儿,让大家做好伏击的准备,自己以身诱敌,将日军全部带到八路军埋伏好的地方。虽然八路...

王二小简介20字(当年和王二小放牛的还有一人,目睹王二小壮烈牺牲,自愿守墓58年)

...王二小》,文章讲述了日本侵略者在王二小的带领下步入八路军伏击圈的故事。当时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发现日军时便向八路军传信儿,让大家做好伏击的准备,自己以身诱敌,将日军全部带到八路军埋伏好的地方。虽然八路...

平型关大捷歼敌人数

...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

照明工具(日军夜间扫荡工具--手摇发电照明设备“回光通信器”与“怀中灯”)

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的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回光通信器”河北省宁晋县保存的日军“回光通信器”在许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日军的炮楼上都会备有严密且森严的探照灯,经常会把整个军营照得如白昼一般,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