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球磨机种类(百张老照片讲述“我的国,我的钢”)

Posted

篇首语:忘记你是个女孩,然后像爷们一样去奋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沈阳球磨机种类(百张老照片讲述“我的国,我的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沈阳球磨机种类(百张老照片讲述“我的国,我的钢”)

最后一炉钢水。

王忠鹤与老照片里的自己“重逢”。

精神饱满的女工。

工人们业余时间在打篮球。

人是铁饭是钢。

核心提示

4月23日,在铁西区奉天工场一间老厂房改造成的展厅里,百余张拍摄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黑白照片静立于砖墙上,记录着“中国重型机械工业摇篮”——沈阳重型机器厂的历史与辉煌,讲述着2万多名厂工在那火红年代的生产与生活。

搜集整理这些老照片的杨德文,就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也是在他参与策划下,才有了这次“熔铸工业记忆撩动城市脉搏暨难忘的记忆·我的老工厂”工业主题摄影展,本次展览将免费向市民开放至5月10日。

当年的老工友们闻讯纷纷赶来观看,在一张张老照片前驻足、流连。随着他们的回忆和讲述,我们走近了为中国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件件“大国重器”,也走近了在奔腾年代中燃烧青春的一个个平凡个体,就像电影里的“李焕英”“贾文田”“王光林”……

1无言立丰碑

党的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员代表,炼钢工人杨洪言;全国“刀具大王”金福长;全国劳动模范陈富文……在展厅入口处的照片墙上,罗列着曾赫赫有名的老沈重人。

“金福长旁边的这个人就是我,还像不像?”王忠鹤指着照片上那个年轻的小伙儿问记者,表情难掩激动。“那是1974年吧,我才22岁,是名钳工。旁边的杨鸣杰、高焕美、徐存富,是天车工、油工、车工。金福长在给我们这些年轻工人传授刀具知识。多硬的钢,用他手里拿的这个刀具都能给‘车’成丝!”

刚刚步入古稀之年的杨德文,是1968年知青,1971年入厂,直到退休,干过工人,也当过宣传员。伴着一张张照片,解读沈重的历史和人物,他如数家珍。

沈重是新中国第一个重型机械制造厂。在中国工业史上,贡献了第一炉钢、第一台5吨蒸汽锤、第一台2500吨锻造水压机、第一台矿用球磨机、第一台12500吨卧式挤压机等等上百个“第一”,87项自行设计、制造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劳模、大国工匠。

电影《你好,李焕英》热映后,有人疑问:里面的胜利化工厂,明明在湖北襄樊,为啥工人都讲东北话?这不是为了喜剧效果,而是真实的情景再现。从“一五”开始到“三线建设”,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国工业摇篮”,持续向全国各地援建输出。“李焕英”所在的胜利化工厂,就是辽宁庆阳化工有限公司包建的。可以说,东北话就是通用的“厂话”。

上世纪50年代,沈重先后援建“一重”“二重”。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沈重,国内先后建立7家重型机械企业,领导干部、技术骨干和工人技师的人员班底,清一色出自沈重,国家工业“黄埔军校”名副其实。而支撑人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力量,也源自同一个中国梦:让积贫积弱的中国工业强大起来。

2钢火炼精神

在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繁重的劳作不仅没有消颓人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无穷干劲,凝聚起集体的精神意志。

“1974年6月初,工厂提出了‘大干苦干铁干没完,坚决完成生产任务’的口号,职工们加班加点吃住在厂,机床24小时不停运转。”陈雷站在自己47年前拍摄的照片前陷入回忆,当时他作为沈重工会的一名专职摄影师,被这火热场面所感动,背起相机走进车间,拍下了工人们在双头车上精心加工破碎机滚筒的繁忙场面。

那时候的沈重,从炼钢、铸钢、锻压、热处理到机加工,一条龙生产。72岁的郑学清在一张炼钢车间劳动场景的老照片前回忆道:“我就是炼钢车间的,一干就是八年。一个炼钢车间1300多人,一个铸钢车间1600多人,在高温、噪音、粉尘中工作。1月份外面天寒地冻的时候,后背要打电扇,不然人受不了,但没人叫苦。”

而老职工蒋玉昆记忆最深刻的,则是一张大家在“捡破烂”的老照片。“最左边这位老师傅我十分熟悉,他是沈重厂人人都知晓的‘红管家’滕以考。他是一名天车工,也是共产党员。那时候生产物资匮乏,他带着老工人和青年突击队,每天利用工余和业余时间,推着大板车‘捡破烂’,回收废钢铁,修旧利废、变废为宝。爱厂如家,为国家为企业做贡献,就是时代精神!”蒋玉昆深情地说。为了给厂里节省开支,工人们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制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甚至吊件的钢丝绳都自己加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这么多生产场面宏大、人物济济的老照片中,杨德文偏爱一幅人物特写。那是一名普通的女电焊工,一手拿着面罩,一手握着焊钳,脸上笑容灿烂。“你看她身上的衣服补丁撂补丁,可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快乐,那是怎么摆拍都摆不出来、装不出来的。为啥不换身工作服?有,但舍不得穿,要上下班路上才穿。”在杨德文看来,物质丰富与精神满足并不一定挂钩。

3那些“李焕英”

黑白照片定格着一个瞬间,就仿佛是从电影《你好,李焕英》里走出来的画面:在工厂的排球场上,穿着白衬衫、工装背带裤的女工站成一排,年轻的脸庞上是饱满的精气神,头戴解放帽的工友们围作一圈,还有的从车间楼房的窗子里探出身来观看。

“这是厂里的宣传队在表演节目。”照片前,当时也是那么年轻的马淑云、张军和郭秀英,如今已经当上了奶奶。

她们仨都是1970年进厂,十七八岁的年纪。马淑云和张军是车工,还是同一个车床上工作的“一副架”,郭秀英是一名刨工,做的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

“那时候三班倒,半夜12点一个班,早上8点一个班,下午4点一个班。干起活来,根本不知道累。工厂一发号召,咱就往前冲、抢着干,一定要超额完成任务!”

“厂里有句话,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也能干!工作不分男女,干一样的活,任务量也一样。碗口粗、一米多长的铁棍子,几十斤重,自己往车床上抱,加工完了再往下抱,抱不动就硬扛,一晚上加工十多根。不仅跟男工一样,还要比男工干得更快更好!”

“不管怎么辛苦,大家都争先恐后,没有双休,就一个礼拜天,都主动来加班。年轻人你追我赶,别人早上5点来,那我就4点半来!就是要强,就是有这个干劲和精神!”

“我们入厂时工资一个月17块9,三年后转正变成32块6。没有钱,大家过得都不宽裕,但精神上特别容易满足。”

……

三位“李焕英”表情轻松地回忆着过去,却让听者肃然起敬。

一张女工在工人宿舍里抱着孩子生炉子的照片,勾起了她们关于家庭的集体回忆。“现在有保姆、有月嫂,那时候啥都没有,家家孩子都自己带。冬天抱着孩子打煤坯、烧煤球,时常发生小孩没抱住掉下来被烫到的糗事儿。”马淑云感慨道。

坚强乐观、勤劳朴实、独立自强,这些宝贵的品质,使得外表柔弱的她们在什么年代都闪闪发光。就如同照片上她们穿的工装背带裤,时下又成了最流行的款式。

“那时都得把衣服掖进去,因为万一衣角搅进机器里,连人就带进去了!还有大辫子,也得严严实实地掖进帽子,有一绺不小心卷进机器,半边头皮都能扯掉。所以,厂里天天都在宣传安全生产……”只要起个头,谈起从前,她们就有说不完的话。

4一个“小社会”

摄影展有个照片区,专门展示着当年的厂区生活。沈重最多时有职工2.5万余人,自成一个小社会。厂里有自己的托儿所、子弟小学、中学,有自己的医院和住院部,一般的手术都能做。数不清多少人在这里出生、长大,夫妻档、几代人都在厂里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很普遍,有的一家八口都是沈重人。

工厂大院里,也走出了工作在各行各业的人才,高级技术人才自不必说,还有小有名气的画家、摄影师、记者、诗人、作家,也有深谙工业、对工人群体抱有深厚情感的省市各级领导干部。

正值周六,在老照片中徜徉的,有不少年轻的面孔。两个“00后”大学生结伴观展,跟老照片合影留念。攀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们在辽宁大学读建筑专业,对老工厂、老建筑很感兴趣,所以专门来看展。

老厂早已搬迁、改制,而遗留下来的东西还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正如杨德文在摄影展后记中所写:

工厂没有了,但是与工厂有关的记忆没有消失,工人们对工厂怀有的特殊情感没有消失。透过每幅照片,经历过的人能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能感受到父辈们辛勤劳动的氛围,那么的朴实,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令人感动。

5最后一炉钢

在展区最小一处隔间里悬挂的十余张照片,是摄影展唯一彩色的部分。记录的画面是,51岁的老电炉在履行最后使命,炼就此生最后一炉钢水——时间定格在2009年5月18日。这一天,是世界博物馆日,也是沈重搬迁的日子。央视选中这里进行了直播,蕴含深意。

上午10时,5吨电弧炉开始炼制最后一炉钢水。

12时43分,天车吊着钢水包移至电炉,工人们准确地将钢水倒入钢水包中,钢花四溅……化验工抽取了最后一次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最后一件作品依然品质优良,钢水成色合格。

12时48分,天车缓缓移动,钢水包与浇铸管道对接,浇铸正式开始。1700摄氏度的钢水汩汩流入钢模具中,浇铸出最后一件作品——“铁西NHI北方重工”9个大字。围观的人们仿佛被耀目的火焰刺痛,背过身去擦拭双眼。

12时50分,18响礼炮响起,沈重开始正式搬迁。

如今,工厂原址已改造成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沈重也早已并入了北方重工集团。而在沈阳人心中,“沈重”仍重,烈焰不灭。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叶青文并摄(或翻拍)

(责任编辑:陈晓岚)

来源: 沈阳网

相关参考

沈阳哪个工厂比较好的(老照片带你回忆沈阳150座老工厂(民用产品))

...消失了,数十年后消失的工厂还会有人记得吗?谨以这些老照片向为之奋斗一生的老工人---我的父母辈、兄弟姐妹致敬!!!122、沈阳玻璃厂123、沈阳灯泡厂124、沈阳高级家具厂125、沈阳衡器厂126、沈阳市铝制品厂127、沈阳市皮...

我的世界铁轨怎么变轨(厉害了我的国,三十倍音速的JF-22有什么用?)

据8月22日央视报导,中国的JF-22超高速风洞项目在2018年3月启动,已经进入现场安装阶段,预计2022年建成和投入使用,可用于30倍音速的高超音速研究。航空航天世界正在进入高超音速竞赛,第一枪是中国打响的,那就是2017年3月...

杨凌铁筐(我的国与你的家)

来源:中青在线2015年6月28日,张引乾给黄清海夹菜。胡宝林/摄2018年6月29日清晨,一场简朴而隆重的葬礼在一个关中小山村举行。97岁的抗日战争老兵黄清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被安葬在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钓渭镇谭庄村金台二组...

版纳幼儿园用品(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我的“滇”影,关于爱与奔赴)

...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2022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和回收的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村...

版纳幼儿园用品(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我的“滇”影,关于爱与奔赴)

...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2022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和回收的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村...

消防车多高多宽(中国首创导弹消防车,可灭300米高层建筑,厉害了我的国)

中国首创导弹消防车,可灭300米高楼超高层建筑火灾救援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高层建筑一旦失火,因建筑负荷大、蔓延途径多,容易造成立体燃烧。即便世界上最先进的消防云梯升起高度最高可达112米,但受空间、风力等因素影...

消防车多高多宽(中国首创导弹消防车,可灭300米高层建筑,厉害了我的国)

中国首创导弹消防车,可灭300米高楼超高层建筑火灾救援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高层建筑一旦失火,因建筑负荷大、蔓延途径多,容易造成立体燃烧。即便世界上最先进的消防云梯升起高度最高可达112米,但受空间、风力等因素影...

木岗亭(青春印记|一组照片讲述交警岗亭变迁史)

交通警察岗亭“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当这首创作于1963年的《一分钱》被60后70后甚至80后的小伙伴们传唱的时候,我的记忆是在马路上捡到东西上交,最容易找到的就是交警叔叔了,所以早期宣传画里的情形离不开交警...

手机摄像头制作摄像机(用一百张照片就能完成3D建模,这个免费的App有点东西)

世超在上网冲浪刷B站的时候,意外刷到了影视飓风做过的一个项目:用10000张照片还原世界文化遗产。当时看完视频,不得不说看着这用10000张照片还原的河南洛阳老君山3D模型,效果还是非常震撼的。其实这种采用照片生成3D模...

泵车泵管弯头(12条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上百张照片专业解释)

质量通病:①砼运输时间过长。②砼泵送之前搅拌不够充分。③由于来料较干,现场工人向砼内随意加水。④现场未检测砼的坍落度。⑤泵送时砼泵机料斗内浆面高度保持不够。⑥泵管弯头管接得太多,或弯管角度太大。⑦泵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