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瓷器底足特点((分享)元代瓷器底足特征,瓷器新老鉴别,图解瓷器的底足特征)

Posted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永乐瓷器底足特点((分享)元代瓷器底足特征,瓷器新老鉴别,图解瓷器的底足特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永乐瓷器底足特点((分享)元代瓷器底足特征,瓷器新老鉴别,图解瓷器的底足特征)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釉,有的连护胎釉也不上。即使上护胎釉,也极为稀薄,连釉的颜色也看不出来。宋、清两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内外上下通体一色釉面。明代早期沿用元代习惯,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后来多上釉了。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

有人认为是因为蒙古人习惯于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无所谓。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因为那些精致的瓷器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贵族,达官富商们才有可能使用。他们并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有人认为是因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时就不上了。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贴切。因为足底上釉要增加几道工序,稍不留神会损坏画面。在元代统治阶级并不刻意要求时,窑主们乐得省些力气而不上釉了。在这种情况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洁,可以一刀旋削完事。而且,元代景德镇瓷窑的窑主与窑工不乏从北方磁州窑南下的。磁州窑就习惯于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盘的足底虽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干净、平整。即使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而瓶、罐类则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连修削时在已经修削过的底面上溅粘的瓷土也不掸扫干净。主要原因在于垫烧面的不同。瓶、罐类是足圈端垫烧的,而瓷盘除了特别受到重视而修削细致这一点外,它是足圈端与盘底同时垫烧的。这也是瓷盘底部绝对不会出现釉斑的原因。

元瓷底部常见火石红斑、芝麻斑点、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除了瓷盘,多见釉斑。

火石红斑和芝麻斑点见附图1221。上图为火石红斑,中图为黑色芝麻点,

下图除了有黑色芝麻点,还含有褐色芝麻点。在元瓷上,这些色斑出现的几率很高。有的瓷器不仅有一种色斑,可以有两种甚至三种色斑共同存在。

相对而言,黑色芝麻点出现率较高,褐色芝麻点出现率较低。火石红斑出现的原因一般认为与胎泥中含的氧化铁有关。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有的火石红斑可能是护胎汁或垫饼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出土地层里的沁痕。出现芝麻点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薪火的某种污染。

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见附图1222。其中b、e、f三底的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都很明显,a、c、d三底的螺旋状切削痕明显而跳刀痕不明显。这些痕迹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从图可以看出。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因此造成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和深浅不一的切痕轨道。放射状跳刀痕是由于转台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动造成的,它常常呈筋状凸起。

从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制瓷设备比较粗陋,但瓷工技术熟练,修底追求效率而不讲究细致。虽然在别朝瓷器的底部,可见切削痕迹的也有,但如元瓷这样明显几乎是绝无仅有。有的底部修削痕迹呈现出十分美丽的图案,见下图。从图可以看到,螺旋花纹的初始部分粘结着后续部分切削时溅附上的瓷土,而下图可以看到修削时器底表面出现的破碎斑痕,即所谓失泥现象。

下图显示元瓷底部的干裂现象。人们常常可以在元瓷底部发现有一些细长裂口。

出现这种裂口的原因可归结于修胎时瓷胎尚未足够干燥。对尚未足够干燥的瓷胎修底后,胎泥还会继续干燥并收缩,导致底面开裂。按照力学原理,圆形底部,由于收缩力是中心对称的,这种开裂必然是以底心为中心,呈现放射状花纹。对方形底部,板状材料的薄弱处在45度方向,裂纹也会按这个方向发展。附图1225A是两个瓷瓶底部干裂裂纹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b是圆形底部,它出现放射状干裂花纹; a是一个扁瓶底部的裂纹。由于该底部是两端截断的长圆形,所以,裂纹不会刚好在45度,而是在45度或多或少的方向上。在左面的底部局

部放大图上,可明显看到底部表面的失泥现象。这里的失泥是指大小不一的片状瓷泥从底面脱落,出现不规则的浅坑斑。这种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时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瓷泥捣练不够成熟,一是瓷胎干度不够,一是修削刀不够锋利。

前二者会降低瓷泥粘结力,在切削底部时,由于切削力的挤压和撕裂作用,容易导致结合不好的表层瓷泥脱落。后者加剧了撕裂作用。元瓷底部常常粘附有杂物,而且粘附得十分牢固,难以擦洗干净。附图1227A是几个粘附比较明显的例子。

其中,a、c主要粘附炉灰,它们刚好是元瓷是在柴窑中烧制的佐证。b是炉灰与底部釉斑粘附在一起的情况。d是炉灰与底部的护胎汁粘附在一起。e是粘附了护胎汁里的沙粒。f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它是窑工给底部施护胎汁前未把修底时粘附在上面的泥屑掸扫干净,而护胎汁也很脏,马马虎虎一抹,结果弄得一塌糊涂。这些图表明,元瓷底部处理是很马虎潦草的。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矿物质,它们是长时间浸泡在泥水中,在水逐渐干枯时,水中所含物质在底部慢慢沉积的结果。附图1228是它们的放大图。

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人为形成的。水慢慢干枯时,水中所含矿物质在器物上的沉积称为起苍。附图a里的旋涡状印痕是瓷器底部的削底痕。

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见附图1229。这种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明初还可以见到底部的釉斑现象,以后就几乎见不到了。这种釉斑显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经意涂抹的,到像是釉工为自己绘画上釉的瓷器随手做的标记。

瓷器底部的裸露状态在明瓷上还时不时的出现,因为这样处理简单,省时、省工、省料。即使到清顺治时,还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再明确一点,上述底部干裂、失泥、附杂、釉斑现象在元瓷大瓷盘上是绝不会出现的。这进一步表明,元瓷大瓷盘的制造是特别经心的。附图里,各底部图样下面的“青花”、“釉里红”等标注是该瓷器所属的品种。

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

在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就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

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

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

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晋: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 长沙窑 底部刮痕

唐: 洪州窑 底部刮痕

唐: 五代 邢窑 玉璧底

宋: 湖田窑 底部垫烧痕

元 : 底部乳丁

元: 挖底旋

元:乳钉

元:平挖足

明:粘沙

明: 糊米底

明: 跳刀痕

清:康熙 综眼

从底足看瓷器

陶瓷鉴定,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能反应瓷器的重要

特征,抓住这些特征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

真品。简单介绍几种底足特征:

比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之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到清代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我们要抓住这些特征,结合各方面的经验,对鉴定瓷器会有帮助作用。

鉴定瓷器的新老,看瓷器底足是重中之重

因为瓷器胎土改变不了,

而且每个年代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

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底足

唐代陶瓷底足

宋代瓷器——越窑瓷器的底足

元代瓷器的底足

明代宣德及宣德后瓷器底足

明代永乐时期瓷器底足

现代仿古瓷器底足的几种表现——注模灌浆

臆造

做旧仿古手法

相关参考

永乐瓷器的特征(明永乐时期瓷器鉴定(五)——造型特征例举)

...期所仅有,明代其他时期罐上多无系,至万历时期再现。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二十二)扁罐:与带系盖罐器形相似,但无小系。其盖,或为天盖地式,或以子扣套合,亦多有散失。所见有白釉和冬青釉两个品种。白釉器的器...

康熙青花瓷鉴定([瓷器小知识]如何快速鉴定康熙青花瓷的真假?)

... 清朝康熙时期,国力强盛,经济贸易发达,景德镇御用瓷器厂恢复生产,当时的青花瓷生产区的突出成就,出产青花与顺治时期的大不一样。怎么鉴定康熙青花瓷的真假呢? 我们可以根据一下几个特征来分辨康熙青花瓷的真...

明永乐瓷器压手杯特点(仿明永乐青花压手杯)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撇口,丰底,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外壁口沿下绘朵梅纹,腹部绘缠枝莲纹,圈足外墙...

永乐青花瓷器特点(明 永乐青花 瓷器特征 历史拍卖价格一览)

永乐青花瓷,是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21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

成化甜白釉瓷器特征(认不出甜白釉,乾隆的白眼都要翻上天了)

...元代枢府烧造的卵白釉瓷器质感厚润,是甜白釉的前身;明永乐年间,古代白瓷的巅峰之作——甜白釉横空

明永乐甜白釉瓷器图片(明永乐甜白釉鉴赏)

陶瓷器|明永乐甜白釉暗花缠枝莲八吉祥纹僧帽壶

明永乐甜白釉碗真品(明代白釉瓷器收藏价值如何?)

...到干净、雅致、朴素,是最能够让人们回归本心的瓷器。明永乐甜白釉暗花榴开百子玉壶春瓶,尺寸:高32.1厘米,成交价:HKD27,000,000白釉瓷器来源于汉代的青瓷,在唐代达到了烧制工艺的成熟期,并在宋元时期到达了高潮,在...

明永乐甜白釉瓷器(鉴赏:让人浮想联翩的“抱月瓶”,是做什么用的?)

纵观陶瓷史,时光的各个角落,尽有各式各样的大小器型皆存在。这些器型,与陶瓷纹饰一同,释放着独特的魅力,涵盖在历代文化生活中。而在有一种器型的瓷器特别流行,这种瓷器被美称之为“宝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

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一个收藏1400件中国瓷器的洋人,堪比台北故宫的收藏)

要论国际大收藏家,审美水平高的不在少数,但是以“皇帝品味”为目标,“清宫旧藏”为标准的收藏家能有几个呢?戴维德爵士便是一个。他收藏的1400多件中国瓷器,其中包括仅次于台北故宫的汝窑收藏,海外最好的珐琅彩...

明永乐青花瓷器(杯中名品——永乐青花压手杯,必看的经典之作)

谈及永乐青花压手杯,只有明朝永乐年间有,而且全世界完整品极少,国民对它的认知度并不高,那么,大名鼎鼎的永乐压手杯,究竟有什么魅力呢?今天就和大家说道说道……01何谓“压手杯”《陶说》有云:“此即撇也,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