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茨58(这位台湾老戏骨在《朗读者》竟推荐了这本关于死亡的书…)

Posted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施瓦茨58(这位台湾老戏骨在《朗读者》竟推荐了这本关于死亡的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施瓦茨58(这位台湾老戏骨在《朗读者》竟推荐了这本关于死亡的书…)

图|来源网络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说起《朗读者》,很多人会想到董卿,想到大咖们朗读过的那些撼动心灵的作品。其中有一集邀请的是一位台湾的老戏骨金士杰。


年轻时他充满着对世界的抱怨,他坚持不婚主义,他觉得不该让小生命来到这不仁不义,不干不净的世界。


然而在人生慢慢离那个终点,也就是被叫做死亡的那个点越来越近的路上,他突然觉得人生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有些观念就开始松动。


58岁结婚,60岁迎来了一对龙凤胎,现在对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老父亲已经103岁,两个孩子日渐长大,他却日渐老去,恐惧没机会看到两个孩子大学毕业,恐惧来不及等到女儿穿上白纱,恐惧老的不能动了,没法帮儿子照顾他的小孩。



但当他遇见这本《相约星期二》,书中的莫里对死亡如此坦然,而学生米奇又如此幸运在有生之年上到了教授的最后十四堂课。金士杰希望通过《朗读者》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也是送给两个可爱的孩子。



01

教授和学生的遇见


莫里·施瓦茨是美国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的社会学教授。小小的个子,却充满着power,他幽默风趣爱跳舞,家庭幸福事业美满,人生赢家不过如此。


不幸的是,1994年,77 岁的莫里突然患上了一种怪病,四肢日渐失去功能,就像霍金,这种病就是现在俗称的“渐冻人症”。


这种病是不治之症,但对于莫里来说却是上天赐予他的一个机会。


尽管行动越来越不便,呼吸也开始变的困难,但他的思想却越发活跃。他坚持上完这个学期的课,就开始研究死亡是怎么回事,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分享给朋友们。



一位同事把他的这些想法发给了一位记者,这位记者立马报道了莫里的故事。


这篇文章在当时是篇 10w+。引起了美国广播公司 Nightline 节目的注意。节目邀约莫里上了电视,每周一次和900多万观众分享了他的故事和人生哲学。



这档节目又恰巧被他的一位学生看到了,也就是本书的作者米奇。于是,米奇每周二来到莫里家里听他上一堂课,由于第一次上课的时间就是“星期二”,米奇索性按照这个冥冥中约定俗成的时间如期赴约,直到15周后莫里去世。


去世后,米奇和莫里之前的学生一起悼念莫里教授,并把这段时间他的思想写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希望把老人的人生智慧分享给更多人。



02

临终前最大的愿望


每年年终,很多人会让自己列“遗愿清单”,想想自己假如还剩100天的生命,那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看到过好多小伙伴的“遗愿清单”长长的一张单子,当时就会问自己临终前真的想要这么多吗?


书中,离死亡最近的莫里提到了这个话题,现代社会的文化其实并没有给我们太多机会去思考这些非常大的话题,而是让我们关注一大堆利益琐事,比如上学、考试、就业、升职、赚钱、结婚、买房、买车、装修……,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


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跳脱出世俗的环境去思考和审视一下自己:这些难道真的是我一生所需的一切吗?


在各种社会压力下,人的真实需求其实是被掩盖了,“需求”变成了“欲望”,而欲望里其实掺杂着各种炫耀、攀比,人生过的就像比赛。在“越多越好”面前大多数人都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作为一个快要死的人,莫里在最后的日子里面每天都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一个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发现两者首尾相衔。在一堂课上,他告诉学生米奇,如果他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什么。


他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是这样的:


  •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这样的答案让米奇大吃一惊,难道不是“环游世界”或者“去做一件从未做过却一直想做的事情”吗?至少我们看来应该如此。


但人的真实需求确实就是这些,不需要太多,仅此而已。


而在明白了真实需求后,最终人都会走向爱和奉献。


就像莫里在《相约星期二》课堂中一遍一遍和学生确认的: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


莫里老人对爱的呼唤,总是强调社会的针对性:“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03

原谅自己,原谅他人


上周末去母亲家,一进门她就跟我抱怨大伯母,也就是我父亲的姐姐,来电话要求她把多年前送给她的一件格子衬衫还给她。


“年轻的时候没帮我带过孩子,也从来没请我吃过一顿饭,每次去她家里都对我态度很差,唯一送我的东西也就是这件衬衫,现在还要我还回去,这种事情怎么做的出来呢,太恶心,太恶心……”母亲一直跟我念叨。


而父亲却告诉我,大伯母现在一个人住在养老院,行动不便,要出去买衣服更不方便,而且前段时间丈夫去世,也没孩子,现在孤老一个,看看有什么不穿的衣服,直接帮她送过去不是更好。


我马上理解了父亲的意思,格子衬衫第一时间送还给了大伯母,我又给母亲买了件新的。媳妇和小姨似乎是有千年难以逾越的关系鸿沟。


不过我告诉母亲:大伯母这么大年纪了,而且现在是个孤老,尽管小时候没对我怎么样,但我其实都不记得了,现在也不会计较,自己也已经成家立业,完全不需要她来照顾什么,你怎么还这么记仇。


母亲自然不肯放下,这几天打电话过去,说我买的衬衫可好看了,但嘴里依然念叨大伯母年轻时个各种不是。


我只能劝她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毕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也提到了这个关于“原谅”的话题。


年轻时的一位老友,由于在他落魄的时候不愿意帮助莫里一家,从此莫里对他仇恨在心。尽管前几年这位老友主动打来电话多次要求和解,但遭到莫里严厉的拒绝。


现在回想起来,那位老友已经去世,他也即将走完他的人生,他已经原谅了他,想亲口告诉他这个想法,但却永远也没机会了,每每想到这里莫里都会伤心的哭泣。


“临死前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


原谅别人,因为对于你来说,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


原谅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一位临终的老者的谏言:跟他和解,跟自己和解,跟周围的人和解。不要让自己在后悔中不可自拔。人生,应该沉得进去,拔得出来。



04

很多钱是否会让你感到幸福


为什么我们总想要很多钱?


初级回答是“需要”,再深一层次是“欲望”,老人莫里给了一个更高级的回答“人们都渴望得到爱,但又得不到,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


同事告诉我她要买一件金黄色系的羽绒服,我告诉她这个颜色有点难驾驭,而且她已经有很多色系的衣服了,我见到过的就有:红色系、白色系、黑色系、绿色系、灰色系……


她告诉我她就缺一个金黄色系了,而且金黄色象征财富,明年是她的本命年,想更有钱。这个想法其实很现实,因为很多人都有。


不过有一个问题:“拥有了很多钱,很多东西,你是否可以感到幸福、喜悦、充满爱?”


“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我能告诉你,当我坐在这儿等待死亡时,当你最需要这份温情时,金钱或权力都无法给予你这份感情,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势。”莫里这么告诉我们。


“这个社会在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上是很感困惑的,”莫里说。“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你得对自己诚实。你并不需要最新的跑车,你并不需要最大的房子。”


那什么东西能真正让人感到幸福呢?


“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母亲有个看起来奇怪的习惯,不管是去超市买东西,给别人送东西,把东西拿给别人,储藏物品,都会用至少3个塑料袋把东西一层又一层的包裹起来。


她觉得只有用这么多塑料袋包好,东西才不会流失,比如衣服不会弄脏、食物不会被空气中的细菌污染、手也不会弄脏。这让她感觉到安全感。


但事实上,每次她要花大量的时间收集处理这些袋子,整理,包装,要知道人的一生就这么短短时间,把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这件事情上,除了给自己的安全感,她没觉得很开心。


我看着更像是受罪,她自己受罪,周围人尤其是我父亲也跟着受罪。各种物资没有给她带来幸福感,而她也消耗了很多时间。


倒是前段时间看到一位纽约的90后女孩Lauren,因为大学学习环境学,为了爱护环境,舍弃生活中所有的塑料袋包装,不再买多余的衣物,自制护肤品,几乎做到零垃圾生活。



当她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她的人生不再有妒忌、炫耀和攀比,只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做环保事业,回馈整个社会。



如今的Lauren坚持4年分享自己的零垃圾生活,她自建的网站吸引了几百万粉丝关注。很多人慢慢的被她感染,曾经的购物狂爱上了二手衣,还有网友私信她炫耀着每天垃圾减了多少。甚至有4w万网友捐款,为她完成梦想,创办一所售卖天然用品的公司。



Lauren也经常登上电视节目,甚至还受邀联合国演讲,推广自己的零垃圾生活方式:“Refuse(不用),Reduce(少用),Reuse(重复用),Recycle(重制再用),Rot(归土)。”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05

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更好的活


整本书就是莫里教授直面死亡时候的思想,尽管莫里在期间谈论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但最终都还是要回到死亡这个话题。


外公去世的时候,我孩子尚未出生,没机会去见他最后一面,那天我哭的稀里哗啦,差点被送进医院。


外婆去世的时候,我似乎有预感,在她弥留之际一直在医院和家里两头跑,索性还有心理准备。


去年舅舅,尽管舅妈毫无心理准备,整个人就瘫下来了,但舅舅之前糖尿病严重,多次出现脑梗,双腿血管堵塞,其实已经了先兆。


亲人的离世总会让自己对死亡有更多的理解。比如外公外婆清贫的这一生,舍不得吃穿,走的时候新衣服还是和人一起下葬。而舅舅却觉得活着就应该不为难自己,为了工作胡吃海喝,及时查出了糖尿病自己也完全没有要克制。


其实没有人会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即使经历了亲人的死,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走出害怕、恐惧、无奈、后悔的情绪里。


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


“这是因为,”莫里说,“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去面对死亡就能改变这种状况?


“哦,是的。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


莫里说:“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会死,或者即将死,就会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死亡对自己的人生就是有帮助的,因为有这样的意识存在,活着的时候就会更加珍惜生活。



在我们的文化里,死亡总是避免被谈起,那是个让人不舒服和忌讳的话题。


而这本书《相约星期而》让我看到面对死亡,如果用接纳,从容,和平的态度去面对,对于自己和周围人来说都不会是痛苦和煎熬,而是一段人生的过程。


莫里教授是一位智慧老人,确实这样的人来谈论死亡更合适。莫里自己也很清楚,他的生命是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样活着,但我又没有死......我类似于......介于两者之间。”“我已经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

相关参考

梨膏糖(改行了?49岁老戏骨摆摊卖梨膏糖卖力吆喝,此前因卖草莓引热议)

5月25日,这两天,49岁老戏骨谢宁很火,这不又更新最新视频,视频中,谢宁街边卖力的吆喝介绍自己的新产品梨膏糖,还有一位网友围观购买,看起来非常的开心,不久前,谢宁街边卖草莓引发不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今天又...

报告总裁爹地妈妈有喜了(这10位“老戏骨”原来都是星二代,个个凭本事吃饭,名气反超父辈)

...来越让观众反感。但其实,娱乐圈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戏骨”也是星二代,只不过他们个个凭本事吃饭,靠实力撕掉了这个标签。一、严晓频今年是女演员严晓频大爆发的一年,现在才六月,已经有她参演

方刚是什么(老戏骨方刚定居内地太潇洒,牵狗与好友聚餐,拒让孙子到香港上学)

现年73岁的老戏骨方刚自从千禧年后便鲜少出现在荧幕上,不过他的潇洒生活却让人十分羡慕。虽说至今单身,但却有一位非常孝顺的干儿子,目前居住在南方一带。忙时与爱犬玩乐,闲时则与好友聚餐,晚年生活简单却充满了...

张晨光经纪人(张晨光晚节不保,老戏骨搞直播带货就是“不务正业”?)

6月21日晚,佟大为在个人社交平台晒出了一张与张晨光的合照,并配图称:“补一张父亲节回忆杀,猜猜这次我们俩演什么?”张晨光随即艾特佟大为,并晒出了与佟大为,以及白百何的合影,称:“‘奋斗’了十五年,今晚终...

李志舆洪融(知名老戏骨去世曾培养李冰冰宋佳潘虹…他的戏很多人看过)

来源:新晚报12月5日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退休教授李志舆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5日7时1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85岁据悉,李志舆是江苏常州人,1936年12月4日生于河北省石家庄。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

朴素简约(李立群首谈上海房产,150平豪宅装修简约朴素,价格三千万起步)

...没有工作时也纷纷开起了直播与粉丝们分享起日常生活,老戏骨李立群老师也不例外。李立群老师作为老戏骨,生活中也很低调,哪怕在直播和视频中也非常的接地气,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吃剩菜、用汤泡饭吃这些勤俭节约的行...

张飞那一集死的(66岁“关羽”心梗去世94版《三国》已去世23人,每位都令人怀念)

...徒弟已经站出来承认了此事,圈中好友也纷纷发文哀悼,这位最经典的“关羽”确实离我们而去了。陆树铭出演过《三国演义》《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汉武大帝》等诸多影视剧。其中,他塑

心脏铸型标本(96岁“当代神医”吴孟超《朗读者》:“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

7月14日播出的《朗读者》中,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火了。他名字总是和“奇迹”相连,被无数病人称为“当代神医”,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说:“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

施瓦茨理论(以色列女科学家揭秘神秘人脑)

...《领航者》有幸与两位以色列顶尖脑神经科学家米歇尔·施瓦茨(MichalSchwartz)和莫娜·莫罗恩(MounaMaroun),探讨通过提升免疫系统来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思路,和压力和高脂肪饮食对我们大脑造成的影响,开启一场神秘的大脑...

男人警示自己的最沉稳昵称

1、雨落心安2、凶手在逃中3、匿名症4、久不愈5、一罪二欲6、无非有点冷7、无谢是月亮8、野味浪友。9、一罪二欲10、爱久见人心11、无敌小战神12、沧海一声笑13、老戏骨14、深交15、温柔人16、撩污酷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