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送礼物的禁忌(科普贴,拜师仪式的一些规矩)

Posted

篇首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拜师送礼物的禁忌(科普贴,拜师仪式的一些规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拜师送礼物的禁忌(科普贴,拜师仪式的一些规矩)

首先说传统武术,什么叫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也就是竞技武术有什么区别?

首先说竞技武术,说白了就是表演,它的主要编排和目的要求就是为了好看,舒展,难度大。而传统武术的路子它是有传统文化为核心载体,或太极八卦,或五行象形,这个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所有的理论,拳论,拳谱等等都是围绕它的核心所展开。好比中国的文字他就是一种载体,数千年传承。传统武术还有非常重要一点就是传统武术他是有传承的,啥叫传承?就是你的师父他有师父,你的师爷有师爷,当然,总会有祖师爷存在的,但是祖师爷的功夫绝对不会是凭空出来的,武术的确是人创造的,最早创造它的人我们不必要去深究,我们只知道文化是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我这一门祖师爷是谁,我师爷是谁已经足够,中间存在断代或者不清晰的情况很正常,历史等各方面原因没有记录下来很正常。那么有人说了,我是学竞技武术的,我有教练,或者我们武校的,我也叫师父,我们教练或者师父也都是和XXX学的,那么我简单说说传统武术师徒之间的事情:

首先说拜师,入室弟子必须是拜过师父的,没有拜师口头这么叫根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弟子。那么怎么拜师呢,这里面规矩比较大,各家有各家的区别,不过大体流程可能类似,我仅举我门拜师的一些规矩,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来,这些规矩还是比较严格的。首先弟子通常都经过熟人或者同行之间介绍而来,不是今天碰见一个张口就拜师。双方商定拜师之后,先要选择所谓黄道吉日,也就是合适时间,然后地点,或饭店,或家中。由于条件影响,现在的话,一般选择比较好的饭店,一个是地方宽敞,可以容纳多人,菜品也可以随意选择,现在很少有人家里很大吧……这个吃饭钱,当然谁拜师谁出,没得商量。能让师父掏钱办仪式的,不是绝对没有,反正是几乎没听到过,能做到这步的徒弟,恐怕得是万年一遇的武林奇才,还得品行超过十世修行的圣人才行吧?然后是参加拜师的人员,一般来说,师父这边会请到同门师兄弟若干作为见证人,还会请到一些武林界其他门派的朋友等等。弟子这边也会请到一些家属作陪等。最重要的就是拜师的仪式:

1、请祖师爷,就是请出祖师爷肖像,相片等,当然,可以在仪式之前就请好,也就是摆到合适的位置,摆好贡品等。

2、由师父给祖师爷上香,也可以说一套词,如“祖师爷再上,门下不肖弟子XX今天要广大门户,收徒XXX,请祖师爷保佑发扬光大”之类。这个上香的事,如果门里辈分高的在场,比如徒弟师爷在,由师爷来做也可以。如果更复杂一点,上香后带着众弟子给祖师爷磕头,或者收徒仪式最后,一起带着新收的弟子磕头。总之,礼数绝对不能少。

3、然后就是由引师或者仪式司仪,现在也可以说是主持人介绍师父情况给在场的来宾听。如哪门哪派,XXX传人等等。不过这个“引师”是称呼拜师徒弟的介绍人的。可以是引师来主持仪式,也可以找其他人,再专门介绍引师等,根据具体情况会有一些变化。这时候师父只要在太师椅上做着就行了,介绍到自己,可以起立像各位同行同辈行礼,这个当然不是少先队队礼,这个我就不解释了吧?

4、接下来引师或司仪会介绍要拜师的弟子,一次可以收一个,也可能多个。还有保师,说白了就是保人,担保这个弟子会好好练功,不会出去杀人放火啥的。

5、然后由拜师弟子上前,严格点跪下,宣读拜师帖,帖子上会写着“弟子XX,久慕师门XXX,诚心拜师,绝无二心”等等。这个一般都会写明不背叛师门等等,就是按照老规矩,拜师之后,是不能随便改投其他门派的。细节这里先不多说。

6、宣读完拜师贴之后,要双手高举头上,严格的跪着的就接着跪着双手高举呈上,头都不能抬的,师父接过拜师贴后,给师父行大礼,也就是磕头,我们是三个,这个里面都是有说法的,也挺有意思的,什么场合什么事情怎么磕头,磕几个中国传统都非常有讲究,比如“三拜九叩”那是说皇帝……

7、磕完头,弟子起身,给师父上酒或上茶,一般南方上茶,北方上酒,比如我不喝酒,所以我弟子都是上茶,师父抿一口意思意思就可以了,从这一杯酒以后,就可以改口叫“师父”了,以前如果叫只能是“老师”。所以也有称这个酒叫“改口酒”或“改口茶”。

8、之后师徒之间互赠礼品,一般来说,师父可能会送给弟子一个兵器作为纪念,而弟子会呈上拜师礼,也可以和拜师帖一起呈上。所谓拜师礼,就是红包,里面多少钱没有规定,就是个心意,当然,你好意思包一分钱以后也就别混了……

9、再说一下拜师帖,帖子上面,严格的按照老规矩,上面有弟子,引师,保师的签名画押,然后帖子从中间一批两半,师父徒弟各一半,这个为了以后对照,以后有问题拿出来一对,对的上,说明是徒弟没错。

10、拜师完成,师父会打开“花名册”,以前是毛笔,亲笔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收弟子XXX,这个就算拜师仪式正式完成。接下来就是吃饭,至于饭桌礼仪,这里就不细说了。

最后说说弟子和记名弟子乃至学生区别:

弟子中,第一个正式拜师的,成为开山弟子,最后一个称为关门弟子,这两个一般都会在武林界公开宣布,要不你偷偷摸摸收徒弟,谁知道你开山门或者关门了。所有正式拜师的弟子,都是入室弟子,记名弟子是没有经过正式拜师的,比学生略微强一点的那种关系,最差的当然就是学生了。

那么入室弟子,记名弟子在老规矩里面教的东西是有区别的,入室弟子,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教的,至于学到多少,那要看师父喜好和自己孝敬和努力的情况来定。在传统武术中,有演法,练法,和功法的区别,记名弟子是没有资格学习功法的。学生就更别提了。

科普一下,希望不懂得好好看看。

师徒长幼之间的关系和一些规矩。

书接上文。话说徒弟拜师之后,正式成为入室弟子。这个入室弟子并不是说他平时到屋子里面练习,其他记名弟子,学员啥的操场练习。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跟师父的关系进了,登堂入室,更加亲近。第二,就是练习的时候,平时大家可以一起练习,但是在操场也好,场地也好,拳坊院子也好,学习的东西都是演法,也就是演练的方法,说白了就是套路和基本动作,但是细节可能师父并不给讲述,尤其有不是徒弟的成员在场的时候。那么根据徒弟学习的进度,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师父偏爱,师父会单独将某些弟子叫到屋里,放到以前,关上门,门板上上,窗帘拉上,不让人看,这个时候,师父会给徒弟拆手,就是把套路里面的招式拆开讲解用法。或者传授功法,所谓功法,就是提高功力的方法,这个是最后能应用到实际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功力,一切招式都是空谈,就算知道用法也是白搭。功法种类很多,好比铁砂掌,铁臂,铁头铁腿,金钟罩,铁布衫,点穴打穴,身法步法,或者类似少林七十二绝技里面那些东西,各家练法可能有异,但是本质意思也都差不多。种类虽多,但是绝对不可能都练得过来,找适合自己的一两种练习,达到绝技的程度就够了。实际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也不那么保守,很多东西网上记载。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以为可以照着网上记载的东西自学成才,那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首先一个没有学过武术的没有任何分辨能力,第二,即使功法是真的,它也有可能有些保留,或者细节没有说清楚,你自己看理解上会有偏差,第三,即使你自己理解对了,练功中出现问题,你不知道问谁。还有就是它是不是伤身,或者怎么练才不伤身你不知道,万一受伤,要怎么处理你一概不知。所以武术千万不能自学,非要自学,也就能达到公园老太太水平,不能再有提高。有的人不信,说我比公园老太太能打,那是你比老太太年轻,身体优势罢了,实际功夫水平,跟同龄同体质的没练过武术的,打起来水平差不了多少。

下面说一下长幼师徒之间的礼节问题。传统武术,传统文化最为注重礼节,长幼之分非常严格,一点不能马虎。比如晚辈见了长辈,或者徒弟见了师父,师伯,师叔等,都要鞠躬行礼,鞠躬时候眼睛看地面,瞪眼瞅着师父鞠躬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比如去场地练功,看到师父,如果你带着帽子,一定要脱帽,挂好或者放好,走到师父跟前,站好,郑重鞠躬行礼,同时向师父问好。见到师兄弟,互相抱拳行礼,互相问候,然后按照平时练功要求,按部就班,该怎么练怎么练,该压腿,耗腿,踢腿自己就去做,不知道的跟着师兄一起做,师父根据情况,会在旁边指点。这个抱拳行礼现在也是比较普遍的行礼方式,但是一定要知道对什么人能这么行礼,如果你去师伯面前抱拳行礼,被一拳打出门去别觉得奇怪,因为这个行礼是同辈直接的礼节,对长辈是要鞠躬的,更严格的话有些场合是要磕头的,你给长辈行礼,这个抱拳礼含义是“五湖四海皆兄弟”,你师伯师叔跟你是兄弟吗?不打你才怪。练功时候要专心,不能互相高谈阔论,交头接耳,师父讲解东西,要认真听,不能插嘴。师父责骂甚至责打,心甘情愿,因为这些都是为了徒弟好,师父教授武艺以外,还教授武德,待人接物,应该怎么做人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武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在场地中,师父站着,徒弟绝对不敢坐着,这里我说个实例,我师伯连金山先生今年80,他不管什么时候去武馆,待多长时间也罢,从来不坐着,有些人问他,说你坐下歇会吧,他说不,(因为墙上有我师爷照片和排位),师父在这呢,我不能坐着,你们坐着我不管。

去别人场地的规矩:有时候,可能会去师兄弟或者其他门派朋友场地做客看看。这个时候也要懂规矩,对于长辈,鞠躬行礼不说,同辈之间抱拳问候也不用说了。你坐在旁边看或者站着看也罢,人家师父在教徒时候,你不能插话,更不能上去指手画脚,或者过去告诉人家徒弟应该这么练,应该那么练,在以前,只有要踢场子才这么干。就算是师父的师父到徒弟场地来看,徒弟在那边教徒孙,一般情况下,当师爷的也不会插嘴。有人也许会问为啥这样?师爷都不能去指导徒孙吗?指导当然可以,师父也会求之不得,但是什么事情,都是师父事先说好才能去做,直接上去就说,“你这练得不对,应该这么练,来,看师爷的……”这么说等于打自己的脸,徒弟的师父是你教出来的,你说不对就等于说自己教的不对,自己教的不好,通常做师爷的,允许徒弟开始开山门收徒,就说明基本认可他的功夫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就算有些小问题,也不会有大的错误,如果觉得有问题,私下和徒弟说,徒弟以后教学时后改正就是。去朋友场地,人家师父允许情况下,可以上去讲一讲,通常都是只讲自己门的一些东西,大家互相学习,别人门派练得东西不管怎么样,当着面绝对不能说,一个是你不是人家门派的,人家练的东西到底什么要领你不知道,就算你知道,甚至你练得更好,但是你不是人家门派的,名不正言不顺,为了避嫌,只说自己家东西没有问题。

最后说个敏感问题,有的吧友也关注的问题,就是学费。大部分的传统武术师父,教徒弟都不收学费,我这个说的是一般情况,有些人打着旗号收徒敛财,或者什么目的不算。以前有专门供养师父的徒弟,师父接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每月还有零花钱,这种情况以前不少。含有很多情况就是徒弟到师父家求学,这个时候对于入室弟子主要是为了传承,往往没有学费这一说法。但是不交钱不代表就免费,徒弟必要的孝敬是应该的。“三节两寿”更是重要。三节两寿是指春节,端午,中秋,师父寿辰,师娘寿辰。这个属于重要日子,做弟子的一般由大师兄牵头,或到家,或去饭店一起聚会庆祝,徒弟去了,必带礼品或红包等。价值根据自己情况来定,真穷的,你不带东西,跟师父说明或者师父知道,礼数上不少的话师父不会怪罪,而且到家的话,还会请你吃饭。其他小年小节的,请师父吃饭,家里有事跑前跑后啥的稀松平常。师徒之间往往采用的是这么一种亲情关系,这个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最后说点题外的,就是请客。老规矩,三天以前通知为“请”,两天是“陪”,一天那是“叫”。就是说请人吃饭,必须头三天通知,家中的话,是最高规格,提前三天也是有个互相准备的时间。你当天中午叫我吃饭,还去的街边麻辣烫,档次太低……

再补充一点儿,就是为啥一般来说拜师之后不能再投其他门派呢?或者一般带艺投师的人师父一般不收。这里面主要有下面2个原因:

1、各家东西不一样,要领不同,在你本身东西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又去拜别的师父,两家东西合不到一块,只能越练越混乱。反过来,你学过一点东西,但是不咋样,去拜别的师父,别的师父也不愿意要,因为你的身上毛病很多,学拳容易改拳难,再重新纠正起来非常麻烦,还不如教啥也不会的一张白纸最好,写啥是啥。如果你学好了,师父觉得你是块材料,也希望你能进一步成长,也会提出让你去交流学习,或者介绍到其他师父那里,这时候就没问题了。

2、这个理由现在已经基本用不上了。就是带艺投师,师父会怕这个人是仇家派来的,把自己家东西学了,知道要领,再来对付自己。所以不是特殊情况,干脆就不收这样的。

相关参考

干莲子(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拜师礼来一套)

...关系只存在于影视作品,那就大错特错了!2月22日,一场拜师仪式在湖南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举行,现场重现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束脩六礼”——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快来猜猜它们都有什么寓...

古代拜师要准备什么东西

...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

古代拜师要准备什么东西

...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

手持金属探(日均弯腰近万次,在“摸索”中找违禁品记者拜师虹桥火车站安检员)

...位,需要频繁弯腰起身的手检岗位最辛苦。今天,记者就拜师“90后”安检小能手李佳慧,和她一起体验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手检安检员。记者拜师学习“安检操”23岁的李佳慧在安检岗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在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

有关半途而废的故事(成语故事800篇——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去拜师学艺。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里织布,乐羊子突然回来了。他的妻子觉得奇怪,便问:你这么快就学完了?乐羊子说:没有,我在外面想家了,所以回来看看。他的妻...

拜访送礼一般送什么(过年送礼有讲究,牢记“6不要”,老规矩别丢掉,尊重礼数不尴尬)

...,也维系着相互之间的情谊。生活阅历较多的人都知道,送礼也不是随便送的,向来都要讲究一些规矩。在古代,他们遵循礼尚往来的品质,上门就会带礼物,对方第二天就要回礼;如果过于匆忙,没有带礼物,就会用双手摆出...

灯饰贴皮加工(井陉有座生产蜡烛的小作坊)

...,蜡烛才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上世纪60年代末,高同印拜师藁城市故献村刘保增学习制蜡工艺,当时的制蜡还是采用蜜蜡制作,但受技术和条件影响做得并不好。上世纪

灯饰贴皮加工(井陉有座生产蜡烛的小作坊)

...,蜡烛才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上世纪60年代末,高同印拜师藁城市故献村刘保增学习制蜡工艺,当时的制蜡还是采用蜜蜡制作,但受技术和条件影响做得并不好。上世纪

曲阜崇礼轩孔子标准像(祭拜孔子 射箭点砂 这是他们的入学第一课)

...学期第一课。此次“中国传统入学仪式”由端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静心、朱砂启智、观射艺五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端正衣冠,古人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此举旨在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