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骨灰盒坐车有讲究吗(刘少奇骨灰海葬纪实:1980年青岛的海葬仪式)

Posted

篇首语:所谓的成熟、其实就是在不断看开狠多事情之后、更好的生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抱骨灰盒坐车有讲究吗(刘少奇骨灰海葬纪实:1980年青岛的海葬仪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抱骨灰盒坐车有讲究吗(刘少奇骨灰海葬纪实:1980年青岛的海葬仪式)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各界代表都参加了。而在两天之后,又举办了刘少奇同志的葬礼。

根据刘少奇同志的遗愿,他希望自己像恩格斯一样,把骨灰撒到海洋里,家属们尊重刘少奇的遗愿,经过与有关同志商量,决定在青岛进行海葬。

刘少奇

刘少奇同志的海葬

5月19日晨,送灵的专机在8点半从河南准时起飞,10点整专机在青岛机场落地。刘源抱着骨灰盒,其他子女手抬遗像、花圈和王光美等人依次走下飞机。

他们站定后,山东省委、青岛市委、市政府和海军的负责人走上前去,面对遗像、骨灰盒肃立默哀、行三鞠躬礼,然后以飞机为背景照相留念。

照相毕,按乘车计划:第一辆车为前导车,第二辆车扎黑纱为灵车,往后依次是王光美和子女、亲属的车,北京送灵的首长、山东省委、青岛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和海军负责人的车,大约共有50余辆车组成车队,浩浩荡荡慢行前进。

从机场大门口到海军码头的道路两旁站满了胸佩白花的群众,肃穆站立迎接刘少奇骨灰的到来。有几个十字路口群众高声喊着:“向国家主席刘少奇致哀!”“向王光美同志致敬!”“我们要见见王光美同志!”

此时王光美眼含热泪,摇下了车窗玻璃,探身车外,向群众致谢。有群众要跑过来与王光美握手表示哀悼。此情此景沿途有好几次,充分表达了山东人民对刘少奇的敬仰和怀念。500多名海军官兵在码头列队哀悼和迎接刘少奇骨灰登舰。

在海军首长的引领下,我们按时登上了101驱逐舰。驱逐舰的指挥塔上悬挂大幅黑底白字的横幅,上写:“沉痛悼念少奇同志!”所有上舰的人都在胸前佩戴白花。

11点101舰准时起航,此时放哀乐、鸣放礼炮21响,青岛港内大小船舶汽笛长鸣,震耳欲聋,表示对刘少奇的哀悼。

刘少奇的革命启蒙

大约在12点101舰到达了预定撒骨灰的海域,随即在我国领海线12海里以外的公海上放哀乐,全体登舰人员肃立默哀,开始撒骨灰。记者们见势包围了王光美和她的子女们,争着抢镜头。

王光美万分悲痛,她泣不成声,手捧掺着花瓣的骨灰撒向大海,子女们也照此你一把、我一把悲痛地把亲人的骨灰撒向大海,现场极其悲痛。约在12点半撒骨灰结束。最后海军首长下令返航,圆满地完成了撒刘少奇骨灰的任务。

而这一场迟到了十一年之久的葬礼,是青岛历史上最高规格的海上葬礼。青岛市所有地区一律降半旗致哀,青岛市所有交通工具鸣笛致哀。至此之后,一代伟人刘少奇就长眠于黄海海域。刘少奇的一生是为党献身的一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刘少奇的革命启蒙

刘少奇,出生于1898年11月14日的湖南省宁乡县,是党和国家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刘少奇小时候是特别爱学习的,以至于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当地赫赫有名的洪氏家塾破例录取,还因为他学习特别优秀,总被拿来做洪家子弟学习的榜样。刘少奇小时候和洪家的洪赓洋关系特别好,每次都是他照顾洪赓洋的生活。

后来他们两在上高中的时候分开,洪赓洋上了比较贵的明德中学,而刘少奇进了收费比较便宜的宁乡驻省中学。即使是在毕业以后,他们两也保持着比较好的联络,一直到刘少奇参加革命去了苏联也还是一样。

这种非常努力的学习态度,刘少奇坚持了一辈子,甚至连毛泽东也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可见,刘少奇的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刘少奇小时候还颇有孔融让梨的谦让精神。据说小时候的刘少奇,因为自制能力强,在其他同学都去偷石榴吃的时候,他能够忍住不去吃,一次都没

有去偷偷摘过。这让石榴的主人朱先生特别喜欢刘少奇,还特别送了两个石榴给他当奖励。但是拿到石榴的刘少奇并没有自己一个人享用,而是用刀把石榴分成一小份一小份的给小伙伴们一起吃。

刘少奇直到很多年之后,回忆起这个朱先生,还是对他特别尊敬,感谢他教了自己很多的人生道理 。

1919年5月4日,一场抗议巴黎和会会议结果的大游行在北京发起,全国各大学校的学子都参与进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活动中,刘少奇当然也在其中。

刘少奇是19年6月份才到北京的,虽然此时五四运动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了,但是刘少奇仍然非常积极地参加了北京和天津等地的学生运动,为此,还在北京的街头露宿了好多天。

也是在这一年,刘少奇定下了人生目标,要为祖国重振山河大干一番,于是便把自己名字从“刘渭璜“改成了寓意为“少有奇志”的刘少奇。

1920年6月,刘少奇看到了《大公报》上关于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的俄罗斯研究会的报告,说是要组织去苏联勤工俭学。刘少奇当时看到报道后,当即决定要去苏联留学,来寻求国家以及个人的发展。

然后刘少奇几经碾转到了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经他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除了刘少奇,好多国家领导人都是通过这种很麻烦的方式入学或是入团的,可见当时的刘少奇也是真心认同社会主义,发自内心的赞同社会主义。

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贺民范又写了封信,推荐刘少奇去了上海外国语学社,在留俄预备班学习俄文,为留学苏联的做准备。

当时一起参加学习的有很多人,比如青年时期的任弼时、还有萧劲光、任岳、周昭秋等。由于刘少奇的年纪比他们大,人又特别老成稳重,大家都把当成老大哥看待,特别敬重他。

当时在学习社的条件是特别艰苦的,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也没有课桌,都是临时找了些凳子放在教室里,连式样都是各种各样的。

除了条件艰苦,学习俄语的时间也特别短,学习任务特别重,而刘少奇在所有同学中学习是最刻苦的,这份刻苦让同学们都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刘少奇是幸福的,他在苏联见到了列宁同志,这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得的宝贵经历。1921年7月,为了表达布尔什维克对中国青年的欢迎,组织上安排刘少奇一行人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这令刘少奇及同行的任弼时等非常高兴,没想到刚到苏联,就有幸参加无产阶级革命领导者们探讨大事的会议。而更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他们还见到了人人都视为精神导师的列宁同志,这让他们足足高兴了好多天。

当时列宁在会上的表现让刘少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沉着又热情的谈吐,流利的德语和法语,还有对于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国家与革命等问题的精辟论述,都给年轻的刘少奇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他的思想一下子开阔了,一下子看到了真理。

以至于后来的刘少奇制定了土改政策打下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刘少奇作为一代革命伟人,他有非常多的功绩。接下来我将从领导早期工人运动、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指导土地改革、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四个方面予以介绍。

领导早期工人运动

刘少奇是杰出的工运领袖和卓越的工运理论家,他曾从事和领导工人运动达14年之久,为我们党创立初期发展、训练,组织了无产阶级队伍。

1922年春,刘少奇和我党首批在苏联留学的学生返国,自称取得了“武装工农夺取政权”的秘籍。党中央配刘少奇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而这是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

刘少奇在同年9月,受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和毛泽东的委托来到安源,与李立三等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运动。他与李立三紧密配合,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策略,率领13000名安源路矿工人取得了“未伤一人,未败一事”罢工斗争的完全胜利。

刘少奇在安源搞工运的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此后从安源煤矿,再到铁路、冶炼企业,刘少奇为成立联合工会付出了很多努力。

当时,汉阳铁路水运、大冶汉阳铁厂、萍乡安源煤矿是当时全国同行业中很大的企业,更是最大的工业联合体。其中,煤矿工人总数最多。汉冶萍总工会成立后,刘少奇一直是副委员长。

1923年,汉冶萍总工会机关迁驻安源。1924年9月, 刘少奇兼汉冶萍总工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当时,全国各地很多共产党员聚集此地,最多时占到了全党总人数的1/3到1/2,所以这里向党所缴的党费也最多。

据一名当时的党员回忆:1925年初, 全国900名党员,安源占300多,安源聚集了全党近2/3的党员,当时有“小莫斯科”的称号。对于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来说,安源既是风云之地,又是能够锻炼本领的地方,安源也不断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刘少奇非常注重武装工人。首先是工人的思想教育,安源工人俱乐部设由有大量的思想课程,教授工友和各地来的党员,阐释劳动阶级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身解放,就必须有自己的武装。

萧劲光在苏联上过红军大学, 学习归来就到安源讲军事课。在我党“ 第一所党校”—— 安源党校,刘少奇亲任校长并讲授《共产党宣言》。

在安源,刘少奇十分重视武装力量的建设,组织了工人武装纠察团等。1923年,安源纠察队员就达200人,1925年扩大到800多人,并改造了矿警队,“以维护矿上工人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工农早期的实践,被认为是起源于安源。

可以说,刘少奇作为当时的组织者,为我们党后来军队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探索。

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针对日益严峻的抗日形势,党中央当时决定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抗日,刘少奇也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他巩固和发展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刘少奇十分重视在华北地区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组织,刘少奇还组建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在太原被日军占领后,刘少奇审时度势,果断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并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创建了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

刘少奇在组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在“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又挑起了重建新四军的重任。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 9000 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命令并经中央同意北上。1 月6 日,当 新四军行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遇国民党军伏击。

新四军官兵苦战七昼夜,除 2000 余人突围外,大部分官兵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途中遭遇叛徒枪杀,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阵亡,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

刘少奇此时建议党中央应在军事上避免两军发生摩擦,破坏和国军的关系,但是在政治上应该主动作为,为自己争夺有利的位置。他的建议也党中央所接纳。

党中央决定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并以陈毅代军长。1月20日,中革军委正式向全国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 1941年1月25日,在盐城召开了新四军军部重建会议。重建的新四军被划为了3个部分,分为七个师、独立旅、一所大学。

从此以崭新的面貌纵横驰骋在华中苏、鲁、鄂、豫、皖五省的抗日战场,成为同八路军并肩作战的我党领导的又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

指导土地改革

在土地改革中,刘少奇留下了非常的遗产。

他一是正确划分各阶级,非常看准划分阶级的标准;只有划分好了阶级,土地革命才能顺利展开;

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群众路线,刘少奇是真正为人民着想的,他只想知让人民获益;

三是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级人物,他能做到分类处理。

而这三者,毫无疑问也是土地改革之所以非常成功的重要原因。1933年党中央在根据地中进行大规模的普查田地的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错误划分农民的阶层问题。

刘少奇机警地察觉到了这些问题,1933年11月5日,刘少奇在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时进一步指出这一激进的错误,他要工会在大会上解释政府对于阶级的最新规定,并向大家强调了一定要解释清楚每个人的身份问题,对于弄错的人,一定要及时纠正。

以此来纠正查田运动中出现的错误。自此,刘少奇对土改中阶级划分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

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依靠群众,保持和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并注重提高群众的觉悟,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都非常重视群众的作用。刘少奇无疑也要坚持这个原则。

在开始创建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中,刘少奇就非常依赖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撰写文章贯彻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理论。刘少奇将这些理论和经验运用到了土地改革之中。

他认为,只要让群众们成为土改的参与者,让他们有了参与感,土改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地主阶级一直是土地改革中被针对的对象,往往被消灭。

解放战争期间,为了让没有地的农民也分得土地,使得各个阶层的土地大体平均,富农的土地大多时候要被牺牲掉。在土改的时候,大部分的地主和富农就表现出反对情绪,很少的一部分富农、地主还能理解当时党的政策。

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刘少奇还是坚持能都对支持和理解土改的地主、富农们区别对待。在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中,刘少奇特别指示对于那些觉悟比较高的地主,不应该予以斗争,对一些觉悟比较低的地主,应该坚决斗争。

同时他还指出虽然可以从富农中取得部分土地牲畜工具,但应该避免斗争觉悟高的富农。对于对党比较友善的富农的土地财产应该予以保护。

1947年,刘少奇在全国土地工作会议上指出不同的农民阶层一定要区别对待,可见他多么重视区别对待这一原则。建国之后,刘少奇继续贯彻这一主张,认为对地主不能普遍地扫地出门,不做调查就搞一刀切。

刘少奇区别对待地主、富农,是自抗日战争以来,他在土地改革中又一正确的决策。

这一正确决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土改中出现对地主、富农的乱打乱杀现象,能够获取更多的开明地主对我党革命事业的支持,也使富农阶级能够安心生产,减小土改的阻力,争取到各个阶级的支持。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成功废除。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七大以后,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初步理论探索,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

建国以后,结合当时经济建设的实际,刘少奇继续其探索,获得了关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新的理论成果。其探索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理论,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非常多的理论成果,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更加系统化和具体化。接下来我将列举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首先是认清国情,也是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基本依据。刘少奇作为党的杰出领导人,他非常重视中国具体的国情,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他认为当时的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是很平衡的大国。

刘少奇判断我们当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强调我们从这个实际出发。刘少奇认为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50年代后期,工农业生产计划指标过高,基本战线过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出现了严重不协调的现象。刘少奇强调我们经济建设不能着急,必须作长期打算。对于当时过于依赖苏联经验的问题,刘少奇也予以反思,他提出我们应该探索属于自己的道理。

对于我们过度将苏联模式神圣化,他看出来了苏联忽视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不良后果,指出中国不应该过度发展重工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发展的根基。所以他说我们应该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国民经济。

其次是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刘少奇早在建国前夕,他就在考虑和研究新中国经济建设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他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进一步明确。

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委会第二次会议上,他指出我们现在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

其中对于他的经济建设思想阐述最充分的是中共八大,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来发展经济的根本是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果断提出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到干扰,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

最后,刘少奇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一辈子都践行着共产主义事业。在今天,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不忘初心、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参考

油漆金粉(北京鼓励生态安葬,骨灰海葬、自然葬全程免费用)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从2022年北京市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满足市民祭扫需求,健全殡葬公益服务体系,各殡葬服务机构和主管部门出台了多种多样的便民和惠民暖心举措。提供的主要祭扫便民措施有:...

油漆金粉(北京鼓励生态安葬,骨灰海葬、自然葬全程免费用)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从2022年北京市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满足市民祭扫需求,健全殡葬公益服务体系,各殡葬服务机构和主管部门出台了多种多样的便民和惠民暖心举措。提供的主要祭扫便民措施有:...

抱骨灰盒是抱财吗(塑料袋、骨灰盒与孝顺)

...不幸去世了,火化后儿子去殡仪馆领骨灰回家。殡仪馆的骨灰盒,最低的价格也要7000元,教授的儿子觉得太贵了,直接用一个黑色的塑料袋把父亲的骨灰带回了家。他特立独行的举动,惊呆了现场的不少看客。有人说,那儿子...

异地骨灰盒怎么带回家(近期高发有人抱骨灰盒在高速上“碰瓷”)

...瓷党”一般会事先租赁豪车提前准备好假号牌、铁螺母、骨灰盒、砂纸、收款二维码等作案工具上高速前更换假号牌在多条高速公路上

有儿子却由孙子抱骨灰盒(儿子意外离世,为了留孙子在身边,婆婆竟然要求儿媳再嫁,电影)

...着小小的木船在河面漂流,凤英从煤窑带回了丈夫大虎的骨灰盒,绿色的头巾和包裹着骨灰盒的红色绸布在这黄昏里显得尤为刺眼。同行的村民提醒二娃和凤英要一路叫着魂,哥哥的去世,让二娃肉眼可见地憔悴下来,他从怀里...

服装厂都有检针机吗(暴利殡葬下的“寿衣之都”:顶级骨灰盒仅两三千元)

来源:新京报在天津坐车,如果你和司机说去六道口,一定会被上下打量一番。天津市武清区六道口村,这个拥有7000多村民的天津最大行政村,是全国著名的殡葬用品产地,中国北方殡葬用品的批发源头。当地对外宣传时,自称...

抱骨灰盒等于抱财(农村出殡前要做开光仪式,还要给纸人开光,到底啥意思?有啥用?)

平时我们遇到有人运气贼好,或脑袋特灵光,都会打趣说,你这怕是找高人开过光的吧。玩笑是这么开的,但说开光这件事,在农村的一些仪式里,却能的的确确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所以今天就打算来和大家聊聊与开光有关的农...

抱骨灰盒为什么要打伞(98岁教师选择草坪葬,交代后事要像江葬的父亲一样环保)

...,12名身着黑色西服的工作人员把装有骨灰的可降解特制骨灰盒放入草坪之中,再撒上花瓣,填上土。12位逝者的骨灰被免费安葬于陵园“爱心苑”中。据了解,本次选择草葬的12个家庭都来自社会征集,葬礼全程免费。礼仪师们...

骨灰盒摆放有什么讲究

1、摆放骨灰盒的地方,略高于平日的桌面,以示供奉之意,台面需干燥平整坚固,支撑性良好。骨灰盒底部要悬空,不能贴地面。2、盒底铺金布,盒体包红布,盒顶盖银布,是“铺金盖银”之说。如果是有信仰的家庭,例如佛...

拿骨灰盒有什么讲究(“先火化后办事”,骨灰运回家后放在哪?你们家乡是怎样的操作?)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地区,一个县城只有一个火葬场,由于按规定人死后必须火化,于是就需要排队,于是就有了上午殡和下午殡,于是就有了先火化后办事。一般来说,离县城较近的地方,早上出殡后直接到火葬场,火化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