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汕头作文300字(地缘与港——汕头成陆史|纪植元)

Posted

篇首语: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我的家乡是汕头作文300字(地缘与港——汕头成陆史|纪植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的家乡是汕头作文300字(地缘与港——汕头成陆史|纪植元)

文/纪植元

汕头,在唐宋时代不但城市不存在,甚至连城市所在的陆地都还大部分在海中。宋元以后,随着海岸线的退后,汕头成为粤东良港,在近现代成为区域重要城市。纪植元兄学问广博,且看他如何集多种学科的手段来描绘汕头是怎样从出现到兴盛的。

潮汕,潮汕。人们总喜欢将潮汕连称,却不知今日之潮汕已是“三分天下”。所谓“三分天下”,也即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分立。若论历史,在大多数人看来,汕头的历史远不如潮州悠久。但若论名城,以汕头开埠以来的名气,那绝对算得上。

汕头是我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一草一木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初中的时候,我住在汕头的滨港路,那里离海不远。当时,父亲就跟我讲到了数十年前的汕头。按他所说,那时的滨港路还是一片汪洋,如今我们在滨港一带能看到的尽是林立的高楼和不息的车流。我不曾亲眼目睹当年景象,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无形之中给我以莫大的震撼。

念小学的时候,我住在鸥汀。母亲每次要去市内买点东西,都会跟我们姐弟俩说一句“今天要去汕头”。那时我们都会很好奇地问,我们不就住在汕头吗。原来,她所指的“汕头”,仅仅是市中心,是狭义上的,自然不算郊区。

本文接下来的任务,也旨在厘清这个小范围的汕头的成陆成港史。毕竟蓬洲、澄海、潮阳等地本不隶属汕头,是汕头近代以后扩大了影响力,才反过来统摄潮郡诸部。所以,追根溯源,讲汕头成陆,还是要按它本来的面目讲。

下文拟按三步走,先叙成陆史,次叙守陆史,后叙成港史。

韩江尾闾冲荡所引发的各阶段成陆

1

该如何来认知汕头成陆的发端,又该如何拆分汕头淤出陆地的各时段,成了这一部分论述的首要问题。

为推求汕头成陆的年代以及岸线的变化过程,我们应当以舆图为主,利用堤防位置、围寨、炮台的记载,不断地缩小岸线误差范围。综合史书、方志和前人的考据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来是清代舆图的比例尺不精,我们不可以将图中的河陆宽窄武断地用来与今天的地图做对照分析。二来是弄清楚前人考据中的空白部分,并做进一步的增补与推测,如有明显纰漏,应当及时规正。

做舆地考据,不外乎仍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去思考与求证。从时间上看,汕头起初隶属于澄海,欲明晰汕头的成陆史,必先自澄海县域的变更入手。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澄海始置县。万历三年,“沙汕坪”的这个名字先在民间叫开了。这也是汕头的“汕”字第一次在潮汕诸郡县中出现。

下图所示是乾隆年周硕勋汇纂的《潮州府志》。其中罗列着澄海县属诸部。这里面“山头仔”三个字,其实是汕头早期的叫法。将山头仔放入与南洋、樟林比肩的行列中,也足见清中叶时汕头的重要性与晚明时候相比要高出不少。

“山头仔”最早出现处

从空间上入手,清代的地志舆图并不能精确地呈现澄海南部的区划形状与海岸线,但大致的结构,如县城、山川与大型围寨的相对位置,还是值得相信的。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韩江大溜行至下游后分为尾闾数股,奔流入海。其下游具体分而为三,北溪与东溪均走澄海方向,唯独西溪,再分为尾闾三股:外砂河、新津河与梅溪。汕头恰是由这三股尾闾累年冲刷所形成的数块三角洲拼接而成。

汕头之名源于沙汕头,因此,对于汕头成陆的地理范围,其南极必是取今日滨海之处,而其北极应该从“沙汕坪”一名出现的最早位置开始算起。这个地方,正是厦岭,也是现在的光华。以厦岭为基点,当地人民随着尾闾冲刷出的陆地逐渐向东南方向拓殖。

南宋时,有方志记载的诸如鸥汀、官埭、厦岭等基本可算是沿海边界。而从宋元入明,数百年间,汕头的海陆变迁甚大,但也有仍然保持沿海区位的,例如鸥汀。

“鸥汀”的出处

“西南曰鸥汀背,近连入海。顺治十年闽寇郑成功以郝尚久乞援,驾海舶直抵潮州,道经此。”上引嘉庆年《澄海县志》证明了明末的鸥汀寨所处位置近海,此外,《澄海县志》中还提到了梅溪(韩江西溪下游的河道分汊)南流后分作两汊,分由两港入海。一为溪东港,一为鸥汀港。上文所说的“近连入海”就是指梅溪入海。

《澄海县志》中在“鸥汀寨”一则还载有:“城在县西南二十里,夹于新港、南港、东港三处海口,乃三百受敌之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梅溪、新津河、外砂河三股尾闾朝着截然不同的三个方向奔涌,交汇的地方深处内陆。但鸥汀若能为三出海口所夹,那么它至少得靠近新津河和梅溪的出海口。可想而知,梅溪和新津两河并没有今天这么长。

这样看来,今天汕头市区内梅溪的南段,在明末恰好是汕头的东段岸线,这条线一直画到鸥汀为止,而后蜿蜒向东,包住官埭。实际上,元代的厦岭至岐山一线皆是渔村,朝廷也曾在这里设下小江盐场。自元入明,这一带并无多大改变。

澄海县疆域图中的“沙汕头炮台”是康熙五十六年所建,在今外马路的升平路,炮台以北更有数座小丘。嘉靖年间,崎碌至厦岭东南一带形成一条风积沙垅。因此明末的岸线应该包住崎碌一带。今天汕头的石炮台其实即是同治年始设的崎碌炮台,因此开埠时的岸线应该画在其东南。

乾隆《潮州府志》澄海县舆图的鸥汀分图的标准本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不少考据者会将该图的视角错认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从而判断失误。

如果此处不规正,势必诞生一堆奇谈怪论。或认为鸥汀在沙汕头炮台的西北角,这与今日鸥汀在升平路(沙汕头炮台旧址)东北角不符;或认为此处是舆图的一处讹误;或就此判断了清中叶新津河入海口是在鸥汀北部,鸥汀东南方向尽为泽国。未免读者出错,应该将原图顺时针旋转九十度,这才是乾隆年鸥汀与沙汕头真正的相对方位。

明嘉靖年间,“新港”一称出现,这也是对新津河下游成陆的最早证明。康熙年设立新港水汛和津口汛,此后遂合称“新津港”。这对于我们推求明末、清中叶汕头东海岸线的极限是有帮助的。

纪氏所聚居的官埭也算是一个标志性沿海地区,始建于南宋。在其南侧,有新津河下游泥沙刷出的一块浅海滩涂,这就是我们今日看到的夏桂埔。雍乾年间,官埭人逐渐南迁至其地搭寮定居,遂把夏桂埔称作“官埭外浦”。

辛厝寮和周厝塭,在南宋时和夏桂埔一样,属海田性质。因为“新港”出现于嘉靖年,且在诸厝、寮、埔之南,所以,这些海田、滩涂成为实陆的截止时间绝不晚于嘉靖,大都是从元代到明中叶完成塑形。

大潮州地区

综上所述,在当代的地图上,选取有标志性意义的四个时间段,圈画宋代与明末、清中叶岸线三条,并近代汕头开埠后英、日所绘地图中的岸线,合为四条。另,灰色喷雾处为厦岭到崎碌的风积沙垅。选取当代地图,则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古代舆地学素有“古墨今朱”的说法,在今图上叠以古注,以收古今对证之实效。

下图中,红黑线为南宋线,蓝黑灰绿四色线为明季线,蓝绿两色线为乾嘉线,靛蓝点线为开埠线。四线之中,开埠线因有近代列强所绘地图,较为精密,可直接采用,南宋末年至元代是众多滩涂淤出的标志性时间,保留了较多海陆交界的地名,为圈画岸线提供了良好的标准。明末海陆变迁不是十分显著,故而也大体只需更改几个部分。唯乾嘉线由于古舆图比例尺不精难、标志地点太少等原因难以确定其大致走向,而大多数古海岸线已湮没在汕头市区之中,没有贝壳堤可供查证。所以只能以文字为据,结合舆图,作出判断。

关于官埭、厦岭以及各厝、塭、寮的考据,其实算是老调重弹,但以前只是对汕头市区中某地的历史做考据,还没有将之拼凑成岸线总图。现在总成一图,也可以方便阅览。

总括图中情况,近千年汕头成陆的节奏并不均匀。

宋元时代,即南宋线所呈现出的,是今日汕头市区还基本湮没在海里。进入元代,实陆岸线大致没有变化,但是韩江尾闾仍旧在不断冲刷出新的陆地。一些河口三角洲和滩涂并没有画入图中,这是因为此类地面变化无常,太难确定。今日岐山以东的大块土地是梅溪冲刷所成,龙湖一带则是新津河冲刷所成,包括今天外砂、新溪等地,原本也是新津河、外砂河冲荡积淀的沙脊。从元入明,汕头东西两翼的地面增长明显,但明末的鸥汀仍属滨海地区。从明末到清中叶,东西土地的增长方向是逐渐靠拢的,直到合为一体,将鸥汀变成内地,自明季至乾嘉的阶段,是土地变化最大的阶段。

汕头近一千年岸线变化概要图

汕头分汛驻军及布防结构

2

大致明晰了汕头的成陆史之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了新陆地的职能问题。一方面,人民会对其进行拓殖,开发新的生活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考究的是,官府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

一般来说,尾闾冲刷所成的新陆地往往不能为官府派设的民政治理机构立即占据,除非是开辟盐场等有特殊地理导向的官商机构。与之相比,军事性的迁移驻防是最迅捷有效的。

在这则材料中,澄海并不大,但是人多,且港口密布。人多则难制,港多则难防。因此,澄海驻军既需镇压民变,又要维持海防,但基于古代岭南屯驻军的经验与习惯,他们会更愿意将内地的镇抚工作交付土著居民。

这也可以说是万不得已的一种方法。在两广,尤其是潮汕,有着极强的宗族观念与血缘认同,家与家、族与族间的矛盾很难消弭,由此催生的械斗更是不可胜计。朝廷对这些争斗,也只能听之任之,或是名义上以朝廷的流官对治下的各宗族实施羁縻制衡。

即使是派驻于潮汕的府州县官与镇守将官也很快地熟悉于这套法则。对于新近淤成的陆地,常常是由人民往东,或往南推进垦殖。舆图之中,与清军汛地交错分布的,是大大小小的围寨。时至今日,汕头仍保留着许多以“厝”、“寨”命名的区域,这正是汕头围寨史存在的印证。

以种田打鱼为生的平民扮演了第一批开拓者的角色,此后军队会超越他们,到更东、更南的地方屯兵,完成对沿海的控制。“蜃气连云,兵防宜密”道出了澄海的守备重心——除去中心县城,清军对于岸线、岛屿的重视程度胜过介于海、城之间的大块近海陆地。

澄海县——汕头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

我们如果将这种形式的防守称为“守内虚外”,亦不妥当。因为澄海县城附近的汛营是布设得最为密集的,这一点与左图(《澄海县志》内附舆图)契合。这张舆图是很重要的,从中可发现,清军设汛力求因地制宜,挑选险关要隘,收取以点控面之效。具体呈现在图中的,则是围绕着澄海县城向外发散地设汛。

在这张图中,所有汛地的建置时间绝不可能集中在一段较短的时间里,而是陆续添置。哪里匪寇频生,或是哪里地势有变,就把兵屯到哪里去,如《大清一统志·广东统部》中记载:“澄海协设千总驻防于此。”这是沙汕头最早的驻军记录。又如前文曾经提到了的康熙八年设汛一事——清军把汛地安设在津口与新港水两处,这相当于是在新津河的入海口屯兵。除了入海处,也有不少汛地夹河分布,贴着尾闾交汇点驻扎,这些均涉及到从交通枢纽着手,控制地面的军事原理。

澄海县地图

唐代潮汕驻防图已散佚,但是对照南宋线的大致划分,汕头地面在唐代应该可以算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也就无须再往前去分析。宋元时代的汕头并无多少驻军,自明清以来,驻军越来越多。岛屿虽小,必建炮台要塞,如南澳,又如清代在汕头对岸的一块陆连岛上修筑的达濠城。内陆虽大,却也只如上述般空出相当大的地方留给围寨自卫。

为与达濠炮台成左右夹击之势,清廷立炮台于北岸沙汕头。随着后来沙洲淤积,河口成陆,炮台逐渐往南、往东修。今日汕头海滨路最有名的石炮台,其实是同治年间潮州总兵方耀提议修建的崎碌炮台。往后,崎碌炮台愈发的重要,逐渐取代了西边沙汕头炮台的地位。

澄海县城及驻防图

总体来说,除了靠近县城的区域与内陆一些险要山隘,清政府对汕头驻军设汛重在海岸线与海外诸岛,屯兵岸线主要寻找河口、港湾、临近岛屿处,将南澳、妈屿、莱芜等作为外围的据点。

清军的驻防结构有纵深,也能扼险要,尤其是确保汛地间能够相互呼应。这几点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兵力,并且协调驻防诸部。随着礐石与西堤两岸的驻军越来越密集,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地理单元出现在汕头,直接把乾嘉年间逐渐形成规模的厦岭港转移、合并到它那儿去。这个地方,就是汕头港。

深水避风港勃兴与城市格局突破

3

澄海樟林古港在红头船贸易中走向巅峰,此形势一直维持至晚清。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汕头一跃取代樟林,成为粤东第一巨港。

细察当时背景,则汕头崛起之滥觞,实源于洋人的强制性开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的签订开放了清国东南的一批口岸,潮州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潮州所辖一部,沙汕头港就变成了“潮州港”。

最早的美国领事馆设在了汕头东海岸的妈屿岛,而英领馆设在礐石。不久后,美领馆迁往西堤,清政府则随之在其附近设立行署,由此带出了一个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密集商埠,这才有了近代汕头数百年未有之繁盛。

在寻找樟林港与汕头港的优劣因素中,我们不妨思考,为何美领馆要迁址于西堤?

在海港码头的选址过程中,安全是第一要素。下图(a)是1923年英军航海图,图(b)是民国二十五年七月,日本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绘制的汕头港图。今日汕头市滨港一带【即图(b)北岸大凹槽处】在当时仍是一片汪洋。

英日绘制的澄海地图

西堤码头及对岸的礐石海关形成的咽喉,将这片海域塑造成葫芦形状。虽然妈屿处于入港的前端,但其东面没有屏障,呈孤悬之势。以西堤为码头,则港东和妈屿岛正好成了港西的屏风,一入港内,则南北岸距顿显宽阔,可以容纳多艘船只在内海西行。

第二,樟林港没落,汕头港勃兴,也因为港外水深不同。洋人的火轮吃水不像樟林红头船那般浅,需要良好的深水港方可抛锚。

此处一定不能忘了前面对成陆过程的分析,汕头港设在西堤码头,其北不远处即是古厦岭。从南宋线开始看起,经过明季与乾嘉线,再到开埠线,汕头海岸从东到西横着算,厦岭与西堤一带,即汕头港西,是变化最小的部分。也就是岸线南迁最小,形成陆地最少的部分。反过来恰恰证明了其淤成新陆的速率较慢,附近的尾闾来沙量应该不大。樟林港则恰恰相反,尾闾来沙日益增多,入海处河床抬高,降低了近代港口的开发价值。

第三,汕头于晚清逐渐成为内陆重要航道的交汇点(韩、榕二江交汇处)。韩江与榕江成为了货轮进入腹地货物的集散点。轮船不仅可走韩江,亦可沿榕江西溯。这二江使得外来船只得以扩大商圈,商品流转直接覆盖到江西,甚至湖南。反过来看,水道运输方向较为单一,这一点是樟林港的局限。

繁荣的贸易需要发达的交通相辅,使货能畅其流,物能尽其利。大港的兴盛,除了保证对外的航线与码头安全便利,也要疏通对内的陆路运输。因此,汕头这块年纪尚轻的陆地走上了另一条新道路——迅速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格局。

与传统中国古城不同,我们从下示右图(1909年的汕头)中看见的汕头道路系统是放射形的蛛网状,而不是以四四方方的城墙拱卫官府。

这种特有的交通形态并非是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恰恰相反,汕头兴于通商,其初始格局自是由商务来决定。因此最早的市中心,是在西堤码头背后的集贸地——老妈宫。

1865年,潮海关从妈屿岛迁到了居平路,开始启动了汕头的政治职能。1867年,巡道张铣决定在汕头设立行署。1868年,潮惠嘉分巡道的行辕建成,下图中“原行署旧址”指的就是分巡道行辕位置。以岸线为圆,以行署和老妈宫为圆心,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一个以道路为半径向内(或向外)辐射的交通扇面。

汕头街道因商业定型

摆脱棋盘式,颇具特色

从唐代开始,潮汕城市的交通建设,一直受到传统城市格局的影响,这可参看潮州城。我们当然应该承认存在某些囿于地形而不得不修建不规则道路的城市,但绝大多数还是遵循方正规划、垂直相交的棋盘式交通系统原则。

能有如此重大的突破,个中缘由,首先是官府并没有把汕头看作一个主要的大城市,所以在城市布局上未受到传统派的梗阻。其次,既然是商埠,那就唯便利至上。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两点直接连成的直线,从岸线出发,直接汇集到行署的路径自然是最方便的,由此促成的必是辐集或辐散的道路。

综合前文的诸则立论与证据,我们逐步可以廓清汕头成陆之因、成陆之果、成陆后的城市进化过程,了解成陆后的军队如何分汛守土,又是如何由滩涂变良港,崛起为粤东第一大商埠。

我将汕头界定为一个较小的概念,不将其扩大成当今六区一县的汕头,而只以其西北界——以“沙汕头”命名的厦岭一带,作为汕头成陆之肇始,以往东延展的南宋线为北、东北的边界,以新津河为尽头,将这块近千年填充起来的区域作为分析对象。

自宋代算起的这一千年,淮河在苏北打通了淮安和郁洲,震泽与松、娄三江给苏南淤出了上海。汕头的成陆也在这一千年中,但其成陆并没有这么迅疾。这因为上游来沙不多,河床抬高缓慢,从而为近代的深水港建设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成陆的过程也是守陆的过程,在新淤出的土地上设汛成为了最首要的问题。将官府与岸线之间的大块陆地留出给围寨自治,其中折射出的,是驻防既要节约兵力,又要提控咽喉的军事信条。

关于汕头成港的缘由,其中自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也是洋人突进中国市场的契机所致。成港之后的商业繁荣又反过来带动了城市地理格局的变化,这种相互作用,是万不可忽略的。

今日汕头的升腾雕塑

潮汕为什么只写汕头

4

写潮汕,为何单写汕头而不写潮州、揭阳,这个问题在我下笔前一直萦绕于心。到这文章末尾,我想也是时候交代一下了。

大概有三点原因。

一是我本人学力尚浅,若是分析潮汕,则势必要牵扯揭阳与潮州,而对这两个城市的历史,我还不甚熟悉。一是单以名城来说,潮、揭相较汕头,处于内陆,成陆建城之史极悠久。前人考据已经下足了功夫,对我这种庸愚后辈而言,施展空间更显狭窄。一是解析汕头涉及到海岸线的推演,在这个部分中,有必要再做一番考据并对某些前人留下的空白加以填补,绘成一图,有助于对该城的历史及商业文化的分析。

有人问,为何你这成陆史里,还有守陆史与成港史,且所占篇幅极大。显然,要叙述一座名城的成长,有众多可供切入的角度,但对于汕头这座近千年才从海中露出来的城市,将重点放在成陆上,并且考据各阶段的岸线也就变的尤为必要。

不知城市的地理变迁,就缺乏分析其乡土人情、历史文化的实质基础。而将守陆、成港史缀于成陆史之后,也能使因果贯通。所以,我最终决定了以成陆史为基本骨干,将成陆、守陆、成港三个部分串在一条时间线里写,呈现汕头从成型走向巅峰的历史。

历史,可以分成现象与分析两大部。就汕头来说,现象的挖掘,已经有许多方志与前人的研究帮我们做了,但是分析却还不尽如人意。从现象进行分析,再归谬,也就是综合既有的成果反过来考据那些不靠谱的猜想,是本文的第一宗旨。

归根结底,这还仅是一篇概述,对于一些较琐碎的的岸线细节考据,并没有做深入探究。对于汕头市区各块小的地理单元,我想应该可以分解考据,细致化地去还原。总之,在这个课题上,还有更深更宽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郭春震:《潮州府志》,八卷,刻本,明嘉靖二十六年.

周碩勳:《潮州府志》,四十二卷首一卷抄存舊志一卷,刻本,清光緒十九年.

李書吉等:《澄海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刻本,清嘉慶二十年.

和珅等:《欽定大清一統志》,四百二十四卷,抄本,清乾隆四十七年.

二、现代著述

汕头市志编纂委员会:《汕头市志》第一册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开埠及开埠前后社情资料》

陈汉初,陈杨平:《汕头埠图说》

吴勤生:《汕头大博览》

许瑞生:《汕头市近代城区的历史演变回顾与保护体系的建立》

来源 |文史宴 作者:纪植元

相关参考

我的家乡汕头美食作文600字(广东汕头特色美食)

#头条创作挑战赛#​#美食分享这短短的一生啊,我们追求的幸福也莫过于厨房有烟火,家里有温度,心里有牵挂~#​去汕头记得是三年前的事了,当时是在一个工厂。干的是外架工顾名思义在外围搭架子的,就是平时我们工地...

我为汕头代言作文(文明守法,平安回家汕头举行“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服务活动)

...交通参与者树立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汕头市公安局、市道安办和琪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以“文明守法,安全回家”为主题的“全国交通安全日”大型宣传服务活动。活动中,在场人员观看汕头交警自制微...

我的家乡是个什么的好地方(《推荐一个好地方》优秀习作选登)

本学期第一次习作,班级优秀作文来啦!写作,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记录生活,记录成长的足迹!为了鼓励更多孩子认真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将这些同学的作文稍加修改,打印成电子版,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文章。期...

汕头市亚青会作文(区域引擎:构建“一群五圈”城市发展格局)

广清一体化按下“加速键”2020年11月30日,广清城际正式开通运营,首日客流量即突破1万人次。“儿子在广州工作,以前自驾或是坐大巴经常塞车,广清城轨通车以后,全家往返广清两地就更方便了。”清远市民许女士高兴地说...

汕头市里有哪些旅游景点(汕头必去旅游景点大全)

汕头市,别名“鮀城“,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

汕头市和潮州市(汕头、潮州、揭阳签订合作协议,将在九大领域开展协同立法)

羊城晚报讯记者侯梦菲、黄丽娜报道:9月1日,汕头、潮州、揭阳签订《三市协同立法的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三市将在九大领域开展协同立法。“这标志着三市协同立法工作机制正式建立,必将进一步推动三地协...

我的家乡汕头400个字(生在汕头,我爱汕头)

作者:周华英来源:汕头日报图源:网搜侵删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学习、交流,非商业盈利用途。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我虽说是山东人,但生在潮汕,长在汕头,饮着韩江水、说着潮...

我的故乡300字作文(我的家乡记忆)

#我的家乡记忆#我的家乡是农村的一个小山村,哪里呀山上水秀,就是村子不大,大概有600百多人左右,小时候大家都是靠种地生活,改革开放后,年龄人大多数都走出去了,上班、做买卖的、上学的,如今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

汕头哪里有卖aj吗(厉害了,我的汕头夜景灯光)

视频加载中...汕头城区景观照明改造提升项目取得巨大成就作为汕头人,近年来我们深切感受到汕头的发展与变化作为汕头人,我们感到骄傲祝愿汕头的明天更美好!

汕头婚礼租车(带我的爱车01回老家(广东汕头-河南商丘),一路平安)

关注我12月31日,领克车队婚礼现场!看看河南农村的流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