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中式碑石制作(惠安石工与闽南石文化——曾阅,粘良图)

Posted

篇首语:习惯使我们双手机巧,使头脑笨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惠安中式碑石制作(惠安石工与闽南石文化——曾阅,粘良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惠安中式碑石制作(惠安石工与闽南石文化——曾阅,粘良图)




惠安石工与闽南石文化

作者:曾阅 粘良图


惠安县是著名的“石雕之乡”,石工人数迄今达12万人(1992年),占劳动力总数近三分之一。这一社会群体的活动,对惠安的社会进程,以及风俗文化衍变,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自古以来,惠安石工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本县,而是遍及整个闽南地区。他们以艰辛的劳动,创造出千古不朽的闽南“石文化”,后来又广泛传播至台湾、东南亚,对当地的建筑工艺、文化风俗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宋元到现代几个历史阶段惠安石工对闽南石文化的贡献,阐明惠安石工这一群体在闽南社会中独特的位置,且反映他们所相承和拥有的某些文化现象。

一、宋元时期,泉州经济繁荣,促进惠安石工兴起,开创闽南石文化


惠安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置县,属泉州府治。宋元二代,泉州经济繁荣,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①”。为适应经济发展,方便商品集散,泉州一带兴建了洛阳桥、安平桥一系列的石建筑工程。这些工程“施工全靠当地工农,费用尽出于当地商民②”。泉州府数县中田土最为瘠薄、辟耕无地的是惠安,因此惠安劳动人民成为工程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吸收中原石文化的精华,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工程的主要技术力量,因此也寻找到谋生的出路。“手工吃袂空”的观念深入人心。男人须从小学一门匠艺,出外做工。否则,会让人鄙视,学艺便成为惠安民间一种风俗。

为维系家庭与外出谋生者的关系,又蕴生了惠安男女早婚,以及外出工匠每年于清明、中元、除夕定要回家过节等风情习俗。

惠安石匠学艺总在7-15岁开始,多数耽误了上学念书,所以大多工匠技艺纯熟,而文化水平不高。

基于以上原因,惠安石工习惯选择在地域相连、语言相通的闽南各县市就业。千百年来,他们以精绝的技艺,利用当地丰富的石资源,建筑大量石桥、石塔、庙宇、民居;雕琢无数造像、碑碣及其他精美的石雕品,构成海内闻名、风格独特的闽南石文化景观,尤为著称的有:

建于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的洛阳桥,长360丈,宽1.5丈;

始建于宋绍定元年,历时22年(1228-1250)建成的泉州开元寺双塔,分别高48米和44米;

泉州清净寺,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以细雕条石垒砌的大门高20米,宽4.5米;

晋江南天寺三尊佛像,高达6米,宋嘉定丙子年(1216)雕镌;


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至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前后13年,桥长811丈,宽1丈6尺半。

宝盖山顶的姑嫂塔,建于宋绍兴年间(1151-1162),高20余米;


被瑞典隆德大学摩尼教专家翁拙瑞教授称为“世界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全国仅存的晋江草庵摩尼佛石像,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素有“闽南蓬莱”之称的泉州清源山,于宋元时期留下的大量道教、佛教石雕像、摩崖石刻、石碑而著名。


这些星罗棋布于闽南大地的石雕、石建筑,现在都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是闽南石文化的精华。

还有早年倾毁的、建于宋绍兴年间的惠安洛阳附近的盘光桥,长400余丈;无尾桥,长500余丈;东洋桥,长547丈;泉州南门外的玉澜桥,长1000余丈;惠安獺窟屿桥等等。据统计,泉州府“在1131-1162年间,建造了三十余里的石梁桥”③。可见当时石工所担负的工程的浩繁和艰巨。

当时泉州一带的桥梁工程普遍采用“睡木沉基”、“筏形基础”、“悬臂墩”等工艺技术,都是国内首创或先进的技术。东西塔、姑嫂塔等建筑工程,同样体现出当时石工建筑工艺的高度成就。

根据造桥石料可知,当时采石工人已成功地掌握了根据岩石走向层理,开凿一定规格孔径,用铁锤、钢錾分劈条石的整套采石工艺。这套工艺技术至今还在沿用着。

在封建时代,劳动人民,包括有造诣的民间艺术大师的创造都被统治者视为“厮役之务④”如洛阳桥、安平桥上历代碑碣,镌刻着有功于造桥的人名数以千计,而真正筑桥出力的石工有幸镌在碑文末尾的,却不多见。然而,众多不朽的古迹及人民群众的口碑,却不容置辩地证实着惠安石工的劳绩。

二、石雕工艺在明代进一步发展,石文化开始向海外传播

明代是惠安石工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据资料记载,在这个时候,惠安石工不仅在惠安境内开设了不少石雕作坊,而且也在福州等地开设有石店。当时惠安石工不仅拓广了活动范围,工艺技术也有明显的进步。从留存的石雕品可清楚地看出:明代石雕型与较为浑朴、线条比较简陋粗糙的宋代石雕相比,就显得较为精美,线条优雅流畅,造型生动逼真。

明朝期间,为防御倭夷入寇,闽南沿海建筑了多处城寨,其中有惠安石工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于洪武20年(1387)建成的永宁鳌城,周长895丈,高2丈4尺,五大城门上各置城楼一座。因当年建城的惠安石工聚居在城北石山边采石、雕石,人称其处“师厝”,现在转称为“西厝”,已成一大村落了。

永宁卫所下御福全、崇武等5所。福全城“周围650丈,宽1丈3尺,高2丈1尺,窝铺16,为门4,建楼其上。⑤”据说福全蒋氏与崇武峰前蒋氏同宗,即源于石工来建城时缔结的甥舅关系。

崇武城“周围737丈,城基1丈5尺,城高2丈1尺……外甃以石,内岔土。⑥”和永宁、福全等城筑构方式一样,但它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屹立至今,是研究惠安石工历史的珍贵文物。


闽南一带传统的房屋体式称为“皇宫起”或“双燕归脊”的“五间张”大厝。根据民间口碑相传和分布范围,证实这种体式的民居,最先起源于惠安,明时由惠安工匠推广到晋江、南安等地这种屋式,采用石料雕成大门柱、上下门斗,外墙三分之一基部用细琢石板密缝垒砌,上叠砖墙;厅前安装石砼;天井及大门外平铺石埕。雕琢及安装条石的工艺叫“平直线”。自明代起已形成建筑业中一门传统的石工工艺。


明代,闽南已有许多劳动人民移居南洋谋生,其中当然不乏惠安石工。据1590年菲律宾一个西班牙传教士给腓立二世的信中写道:华侨中有“很优良的工匠”,“勤劳和精明………能够用斫成的石坎,廉价地建筑很优美的房屋。⑦”可见早在明代,闽南石文化已在海外广泛传播了。

三、清代至民初,闽南石文化广泛传播到台湾、东南亚成为“海洋文化”的一组成部分

清初,顺治年间“迁界”,闽南“滨海寺庙民居悉遭兵毁。⑧”直到康熙35年后,社会安定,闽南地区经济得到恢复,沿海百姓大兴土木,重建家园,惠安石工当时创作许多精美的石雕品,大多存留至今,安海龙山寺,就是当年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品。

光绪五年(1880),龙山寺重修,“殿堂门庑,钟鼓楼亭,士尽卸平,重新起盖,易木柱以石柱,拆土墙为砖墙,山门之处,左右壁堵皆用青石雕成……⑨”石雕工作量在总工程中占的比例最大。

重修后的龙山寺,山门前壁堵浮雕“二十四孝”图像,人物造型高不过三四寸,形象皆栩栩如生。窗户用整块青石雕刻八条纠结的夔龙,余处镂空作窗格,造型典雅。庙中廊柱镌刻清代书法家真、草、隶、篆四体书法。赖巧匠的功力,古人的墨宝形神俱备,千古留存。


最负盛名的是中殿前廊的一对石柱,上雕“鳞爪鲜明劲锐,矫逸欲腾”的两条立体盘龙,分别捧出一石鼓、一石磬,敲击时分别发出鼓及磬的音色。相传当年雕琢这对石柱,费工甚巨,庙方以一斗白银兑换石工一斗石屑。

自此,龙山寺海内外驰名,新加坡、台湾等地纷纷依样建造,仅台湾就有龙山寺达49座。这些寺庙的龙柱、石雕都是采用闽南的青草石和花岗石,由惠安工匠雕镌后运去的。

闽台本是一家,不仅寺庙,台湾的民居体式也多仿照闽南,鹿港、安平等地,建有不少“双燕归脊”“五间张”大厝。当时,不少惠安石匠赴台做工,且有一部分定居下来。70多年前,崇武峰前村到过台湾的石工有20多人,其中一位名匠叫蒋金辉,在台湾雕刻出四堵“百鸟图”,精巧奇绝,名扬海峡两岸。

由于东南亚华侨及台湾民众的需求,民国初年,许多惠安石工前往厦门开设石店厦门南普陀、日光岩等名胜许多题刻,都是那时雕凿的。当时规模较大、工人在20人以上的石店有马轮、王金福、苏红跳、杨喜、黄炳煌、姚建水等十几家;规模较小的有数十家。石店都设在港口附近,主要向台湾、三宝垅、泗水、滨塘、仰光等地出口石柱、门窗、墓料等石雕品。东南亚各地就是这样来购运石料,建筑了许多具有闽南风格的建筑物。如菲律宾王彬街的“亲善门”、“王彬北桥”等牌楼;新加坡的“普陀寺”普觉寺”等名刹,都是由惠安石工雕刻石料建成。新加坡华侨回忆:“(1839—1841年)建‘天福宫’的材料,包括龙柱、石雕、琉璃瓦都由泉州运来”;“当时帆船从中国载砖头、石柱、石碑、竹器……南来。⑩”闽南石文化输出对东南亚等地的建筑艺术、文化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终于融汇成为“海洋文化”的一部份。

闽南有众多的华侨,他们热心祖国和家乡的建设。惠安石工适应华侨的需要,建造一幢幢典雅大方或富丽堂皇的第宅、祠堂、陵园,成为维系祖国与海外游子感情的坚韧纽带。


晋江池店村有两座侨宅石雕很富有特色。一座于民国初年建成,门廊壁堵用青石雕刻精美细膩的书画、戏文。两厢砖墙上安装三尺见方的一对彩灯造型的青石窗,窗棂上雕满立体的珍禽异兽、鱼虾水卒,形象奇特生动,其细微部位如龙须、虾足,细比铁线,蚌壳薄处,不足一分。

另一座稍后建成的,由惠安峰上名匠李洪波主持石雕工程。除门廊处是传统的石雕品外,又在门墙砖壁上下横腰、雀替处装嵌影雕青石,上刻梅兰菊竹、花鸟鱼虫,俱极清丽。特别是一对方窗,用整块青石凿成、磨光,窗格过沿,都雕琢出2分高3分宽的“重线返框”(起线)。棱角方正,光滑如鉴。

当时凭原始的工具,千锤万击,琢磨出这样完美精致的工艺品,实在不简单。无怪乎石工自豪地在门墙上雕下“形容克肖景物如生,物虽人造巧夺天工”的横幅。村人介绍,陈嘉庚先生修造集美“鳌园”之前,曾三临池店,参观这两座第宅。

晋江丙洲一座1924年建的侨厝,两座楼房比比相依,楼前各矗立6支5米多高的白石圆柱,下垫青石雕花柱础。柱上及门廊外镌刻名家书写的楹联及古代词章,笔划纤丝分明。上腰线装二幅青石浮雕,一幅为崇武石工黄怀炎师傅(现年75岁)作品,长5尺,高1尺3寸的透镂“张飞断桥”,用了250工天完成。他还用50多工天雕刻一个莲花状的门乳,主人极喜爱,舍不得安装,至今珍藏家中。

根据黄怀炎师傅回忆,当年参加工场的石雕工人120多人,分属李妈八、李峰、李金莲和苏岭宣四位师傅带领。石雕工艺分打巧(线条雕刻)、镂摘(立体浮雕)、平直线(方石雕琢和垒砌)、尖黑白(影雕)等工种。各工种又有不同的规格,如平直线就有四线、粗打、一遍齐、二遍齐、过水磨几种打法。众多石工各有所长,配合协调,经过一年多努力,工程才告完成。

四、解放后,惠安石工变革旧习俗,创建新业绩,改革开放更使他们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解放以来,时代变革引起惠安石工风俗习惯多方面的变化过去,惠安石工乡土观念较强,,世代多在闽南一带就业。解放后,惠安石工人数日益增多,迄今已达12万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西藏的拉萨体育馆等全国有名的建筑物,都留下他们的艺术佳作。

尊重师道是惠安石工一种传统美德,但他们并不墨守成规。60年代,鉴于木材紧缺,对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他们经过多方面实验,创造条石垒墙,石板盖顶的全新的构筑方式。同时采用石雕门顶窗、窗头窗、圆拱门、多棱门柱、方柱、节柱各种式样新颖的构件,并选用青石、白石、花红石等各种材料,结合传统的石刻门匾、楹联,组成一种坚固、美观、风格独特的闽南民居新体式。这种从实践中得来的构筑方式,迅速流行于富有花岗石资源的闽南城乡。到目前,惠安、晋江、石狮、南安等地新体式石屋占民居总数80%以上。石工也因此确立了本行业的发展优势:新式房屋石料费占工程造价40%,石雕工价占工程造价20%以上,工程单位面积造价越高,石雕工价比例越大。



解放前,除惠安外,闽南各县开采的石山数量有限。60年代由于水利建设和民房建筑的需要,各县组织当地青年向惠安师傅学习石工技术。按照旧的学习惯例,惠安工人自小学徒,三年才能出师,当学徒时要烧饭做杂工,服从差遣,听任呵责,几乎每个工人都受过这段磨难。但在新社会,石工师傅摈弃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狭隘观念,尽心尽意地将技艺传授给当地学员。如老石工黄怀炎,在晋江带出徒弟70多人,徒孙则难以计数。晋江金井镇,解放前只有埕边、茂下二处石场,目前发展到200多场,靠开山采石营生的本地石工达1000人以上。假如没有惠安石工培养造就这支技术队伍,各地的水利工程、道路设施及栉比鱗次的住宅建筑是难以办到的。

自古以来,惠安石工都只凭手中一锤一鏨,四出揽工,吃苦耐劳,为社会做出奉献而经济收入却极为菲薄。造洛阳桥时,“每日桥工工钱约四五十文,仅够买糙米5斤⑪”。民国初年间,一个技术熟练的石雕工每日工钱才8角。所以历来石工中流传一首歌谣“日头炎爆爆,石头硬确确,饮糜漖漉漉,菜脯咸笃笃”。这就是旧时石工生活的写照。解放后,石工生活有所提高,现在技术熟练的石工每日工资在20元左右,许多工人能够积攒一些钱,建造自己的房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惠安石工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许多石工采取集体、合股、联营、个体种种形式,开办石雕厂、石材厂,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走上致富之路。仅只崇武一镇,石雕石材厂达235家,全年产值超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近二分之一。为国家创汇7000万元。

现在的石雕厂普遍使用切石机、磨石机等现代化机械。传统的石雕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新的飞跃,既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石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和吸收。同时,社会上一批学习机电、美工等专业知识的青年也加入了石工行列,使石工群体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商品经济促进着石雕工艺的发展,惠安石工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除生产石狮子、石灯笼、石桌椅、石壶等传统产品外,还设计、生产西方特色的人体雕像,影雕头像等工艺品,种类达百余种,产品畅销欧美、日本……,为世界各地输送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

纵观历史,惠安石工缘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荣而兴起,创造了闽南石文化,进而在明清时期国势昌隆之时将石文化远播东南亚,为当地民族文化演进作出重要贡献。解放以来,推陈出新,石雕工艺发到新的阶段。事实说明了:时代进步,科学文化随之发展演进;社会变革,风俗民情随之改移变迁。当今正值我国空前开放的变革时代,惠安石工正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全力发展传统的闽南石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及人类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

①《马可·波罗游记》

②金大钧《桥梁史话》

③金大钧《桥梁史话》

④《旧唐书》

⑤《晋江县志》

⑥《惠安县志》

⑦陈台民《中菲关系与菲律宾华侨》

⑧龙山寺《碑记》

⑨龙山寺《碑记》

⑩《新加坡晋江会馆纪念特刊》

⑪金大钧《桥梁史话》


作者简介:

曾阅,原名曾焕阅,1934年10月生,福建晋江人,汉族,福建省晋江市文化馆退休。曾任政协晋江市第五、六、七、八届常委兼文史委主任、副主任,政协泉州市五、六、七、八届委员,晋江市文联副主席,晋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专著《望夫山》、《闽南谚语》、《迷圈》、《姿势》、《绿梦》、《诗人蔡其矫》、《晋江古今诗词选》等。

粘良图,满族,晋江市金井镇人。1997年至今在晋江博物馆工作。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俗学会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民间故事、中篇小说及文史笔记、民俗论文300多篇60余万字,著有《晋江碑刻选》、《晋江史话》、《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晋江草庵研究》等。


本文录自《惠安民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别感谢崇武陈伟墩先生提供古城内石构民居照片!



有趣,用料,有共同的记忆!感谢关注惠安文献馆!在时光流逝中,一起来留住乡愁!

相关参考

惠安中式碑石订做(我和我的祖国:惠安石雕发展的70年)

...编撰此文庆祝祖国华诞,珍惜幸福生活,祝福伟大祖国。惠安石雕发展的70年,雕刻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祖国创造的和平环境与政策引导,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惠安石雕工艺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走到了行业的前列,...

曲阳大理石墓碑(惠安墓碑行业的发展历程)

...发展。最近三十年来,我国石材行业迅速发展,形成南有惠安北有曲阳的不同风格,为中国进入国际碑石行业打下良好基础。惠安作为中国墓碑石材的主要生产地,发展其实不算早。惠安

惠安石灯笼(厦门元宵民俗文化节江头街道喜乐会 赏花灯猜诗词热闹上演)

[闽南网]­惠安女风情表演。­小朋友正在手绘灯笼。(陈琼珠摄)­木偶戏前来助阵。­精美的花灯送给“星星的孩子”。­昨日,位于江头街道的惠和石文化园沉浸在元宵佳节的欢乐氛围中,洋溢着浓浓的闽南风、文化味。第十四...

惠安环境石(百强县级市——惠安县)

惠安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与晋江、南安,合称泉州三邑。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北部介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辖境东北连泉州湾,西接洛江区,北邻泉港区,南隔泉州湾与晋江市相望。惠...

惠安大理石养护(福建惠安:石材加工 远销海外)

在惠安县崇武镇的一家石材出口企业,工人在打磨花岗岩墓碑石(1月17日摄)。墓碑石生产是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县共有80多家墓碑石加工企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生产的花岗石墓碑和大理石荒料主...

打石头工具石匠开山(走进“惠安‘打石’狮”设计的故事)

...上系统上,更是经常能够与他相遇。说起此次的IP形象,惠安“打石”狮取“打石匠(打石师傅)”闽南语谐音命名。惠安是“世界石雕之都”,而狮子是石雕艺术中最为常见的元素之一。在闽南方言中,“打石师傅”与“打石...

惠安草龙窗(过中秋佳节 品传统文化)

...——福建省“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系列活动在泉州市惠安县举行,精彩纷呈的闽南传统文化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博饼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的中秋传统民俗活动,在“邻里乐随手博”的社区博饼活动中,大家齐聚一堂,笑声不...

惠安鱼卷(实拍闽南漳州农村婚宴,海鲜盛宴吃到扶墙出来,只恨肚皮太小)

...,沙县的锅贴,尤溪的大条面,大田的烤兔,莆田炝肉,惠安的鱼卷,洪濑的鸡爪,同安的海蛎饼,翔安的海鲜,灌口的姜母鸭,石码五香,漳州咸水鸭,漳浦肉圆,云霄水面,诏安猫仔粥,东山的窑鸡

惠安舞蹈中心(福“见”惠安:文化大餐 “惠”味无穷)

惠安深入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2年开展近千场“惠民惠安”群众性文体系列活动文化大餐“惠”味无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过去一年,惠安把文化建设...

惠安观音雕刻(2019中国·惠安佛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开幕)

...摄东南网3月15日讯(本网记者薛逸群)今日,“2019中国·惠安佛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开馆式在惠安雕艺文创园举行。本次展会以“弘扬海丝佛教文化、展示闽南佛国魅力”为主旨,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设有400个展位,近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