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手拉手的成语(这张自带东北口音的通知,真的很接地气了……哈哈哈)

Posted

篇首语:人生要事在于树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形容手拉手的成语(这张自带东北口音的通知,真的很接地气了……哈哈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形容手拉手的成语(这张自带东北口音的通知,真的很接地气了……哈哈哈)

我们东北的医院,真的很接地气耶。今天看到这张通知,辽婶儿我……

并没有看出哪里不对!

是的,这个笑点对于东北本地人来说,并不好使

有不少网友表示看了半天也没找到笑点,直到点开评论……

这个通知的亲切程度,让人想起了哈尔滨晚上小摊的——

——有事请“嗯”铃

——嗯!

我们的日常洗脑系列还包括

下图特供吉林和黑龙江的小伙伴

就连外国企业到了东北,也要换成乡爱字幕组

接地气的东北小标语均来自东北话这门博大精深的方言。

东北话两大优点:发音方式简单、发音接近普通话。这就意味着,它是一门具有高接受度和传播度的方言。

因此,我们才敢说,在寝室放一个东北同学,四年后还你一个家乡……

东北话,一个不得不服的方言。

其实呢,东北人并不是不会说普通话,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小伙伴,口语发音和平翘舌完全不在话下。像黑龙江话的东北口音本身就很轻,哈尔滨话更接近于普通话。

但为什么大家喜欢东北话呢?除了家乡亲切的语言环境还有,发音实在很省力(感受一下拼音“r”和“y”的发音,是不是感觉后者更好出口?)。

有个段子是,东北朋友和福建朋友玩成语接龙:

东北朋友先来:心心相印

……yin…yin……印贼做父!

福建朋友抢答:……hu…hu……互相伤害!

东北朋友毫不示弱!答道:

……hai…hai……害想咋滴!

……di…di……滴了算卦!

不分昼夜

……ye…ye……夜火朝天!

旗鼓相当

……dang…dang………当银不样!

emmm……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概括出了东北方言的发音特点……

东北人说话的四大特点

1_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脊(ji3)梁、撇(bie3)开、媳(xi3)妇儿、中国(guo3);

2_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

3_都说四川人平翘舌不分,其实很多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这个情况在东北也比较复杂,有的地区的人都读zcs,有的都读zh、ch、sh,还有部分人混着读。

4_东北人习惯把o为韵母的字读成e,比如:薄(be)荷、破(pe)烂儿;在东北,还有不少人会把普通话里首字为一声、末字为四声的两字词读成首字二声、末字轻声,比如:干净(gan2jing)、东西(dong2xi)、机器(ji2qi)。

除了发音和语调以外,东北话和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用词,很多常用的词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拨楞盖儿(膝盖)、埋汰(不干净)、唠嗑(聊天)、别扒瞎(说瞎话)、溜号(走神)等等。

如今的东北话是怎么形成的?

虽然东北话很有特点,不过相比于其他地区的方言,它跟北京话、普通话是最为接近的,甚至很多研究方言的学者把东北官话跟北京官话归到一类。

不仅如此,如今的东北话里很多词来自于其他方言。山东方言中的刀鱼(带鱼)、炮仗(鞭炮)、嫌乎(嫌弃)和京、冀方言中半儿拉(一半)、捯饬(打扮)、开瓢儿(打破脑袋)如今都成了东北人的常用词。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东北话的形成说起。

明朝开始加强对东北管理,朱元璋时期,有军人和家属约39万人定居于此。明中期(1542-1578)有200万人从山东划船到东北。

到了清朝,大量满族人跟着皇上南下来北京。虽然清政府对东北有封禁政策,但这也阻拦不了关内人对东北的向往,慢慢地,东北地区的汉人超过了包括满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汉语也开始占了上风。

如今东北官话的形成主要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两次移民。从晚清开始,清政府缺钱了,于是对东北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大量河北、山东的老百姓开始闯关东。

有研究显示,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这么多移民让汉语在东北成为了绝对的霸主,不少满族人会说汉语,却不会说满语。

民国成立后的20年,东北又迎来了第二次闯关东热潮,这次又有1000多万人口来到东北。两拨移民以山东人为最多、河北人第二,所以不少山东、河北方言成为如今东北话的一部分也就不算稀奇了。

虽然两次大移民使汉语取代了满语,不过东北方言和地名还是保留了很多满语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元素。在东北,捉迷藏被说成是“藏猫”,这里的猫就来自满语,是树丛的意思。

清代鸿远堂刻本《满汉字书经》

吉林(这里指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在满语中有沿的意思,乌拉指江,吉林因在松花江边上得名。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这一地名来自达斡尔语,有边疆、天然牧场之意。

事实上,在东北地区,也不是所有人都说东北官话。

最多一拨不说东北话的东北人来自辽东半岛,也就是辽宁营口、丹东、大连一带,他们所说的是胶辽官话,跟青岛、烟台、威海属于同一方言区。

自成一片的胶辽官话

辽宁朝阳位于辽宁省的最西边,以前属于热河省辖区,直到1956年划入辽宁省,这里的人一直都说北京官话。

最后,让我们一同朗读:

相关参考

形容男子清冷的成语,形容男子气质冷清的成语

1、凛若冰霜【拼音】:lǐnruòbīngshuāng【解释】:凛:冷。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出处】:宋·曾巩《酬柳国博》【举例造句】:李太太虽然是露着笑容,对方...

形容自己很迷茫的成语

1、形容一个人很迷茫的成语:扑朔迷离、魂不守舍、晕头转向、雾里看花、失魂落魄。2、扑朔迷离成语拼音:pūshuòmílí。成语解释:扑朔:兔脚搔爬;迷离:兔眼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

形容一个人很无助的成语

1、形容一个人很无助的成语有:孤立无援、形单影双、形单影单、独自茕茕、鳏寡茕独、离群索居、矜贫恤独、形单影只。2、孤立无援,汉语成语,拼音是gūlìwúyuán,指单独行事,得不到外力援助。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形容钱财的成语(高考必备成语汇总(1))

...要了解熟悉的成语。1、哀而不伤——悲伤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也比喻处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错例〗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能够哀而不伤,生活得更积极更洒脱。【正例】这部...

形容老人年轻的成语(常用新成语积累)

...暗箱操作,引起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凹凸有致】①形容女性身材曲线起伏。如:外表靓丽的她身材高挑,打扮入时,一件黑色露肩上衣搭配一条紧

形容影响深远的四字成语(出自于《易经》的成语)

《易经》被称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她对中国的哲学、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目前我们使用成语很多来源于《易经》。常用的成语有:自强不息(《周易·彖传、乾》)九五之尊(《周易·乾卦》)群龙...

形容被水淋湿的成语(小学语文150个成语解析+造句,认真掌握,让我们灵活运用)

...文章中,也能让我们写出的文章大放异彩。1.爱不释手:形容对某种东西喜爱得舍不得放下。《西游记》这本书有趣极了,叫人看了~。2.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连带地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祖父最疼爱大哥,~,连带也...

能用什么四字词语来形容不文明的人

...象样子。3、出口成章,成语释义: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4、恶语伤人,成语释义: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5、飞扬跋扈,成语释义: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

晋书·石季龙载记(那些红遍全国的东北土话都是怎么来的?)

...跟这两个地方的人说话,一不小心口音就被带走。一个是东北,一个是台湾。为了测试一下到底哪种方言马力更强,我曾经安排过一个东北哥们跟一个台北姐们对话,五分钟不到,台北人就输了。不光口音被带跑,还被灌输了一...

形容释怀的成语有哪些

...解释: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出处:《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2、若释重负拼音:ruòshìzhòngfù。解释: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