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7~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Posted 祁山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公元227~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公元227~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2、历史人物 诸葛亮六出祁山路线图

公元227~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蜀后主刘禅,在安定内部,经营益州和平定南中后,又与吴恢复了联盟。自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起,诸葛亮便开始率军北伐曹魏,至建兴十二年共6次出师,俗称“六出祁山”。六年正月,诸葛亮派赵云、邓芝诈作疑兵,将魏军部分主力吸引到眉县一线,自己实则亲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诸葛亮兵锋所向,魏军望风披靡,魏国朝野震动,派张A督步骑五万在祁山抗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参军马谡为先锋,率军与张A战于街亭。然而马谡不听诸葛亮的指挥,被魏军切断水道,蜀军大败。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率军退回汉中。从228年到231年诸葛亮又连续四次出蜀攻魏,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皆因道咱不通或粮尽而退兵。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领兵10万出斜谷攻曹魏,四月,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北岸20万魏军相对峙。同年八月,诸葛亮不幸病死,蜀军只好撤退。诸葛亮六次与曹魏的战争,实际上一次为防御战,五次为主动出击,而从祁山出兵仅两次,所以“六出祁山”的说法并不准确。

诸葛亮二上《出师表》

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汉中东),准备北伐中原,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临出师前,他上《出师表》给蜀帝刘禅,开宗明义地指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他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严明法治,并表明自己的心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认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并以“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束。《出师表》是古代著名的散文作品,其文风质朴清新,情辞恳切,肝胆照人。次年正月,诸葛亮发兵祁山,由于前锋马谡不听指挥,败于街亭(今甘肃庄浪),诸葛亮只好退兵。同年十一月,诸葛亮听说魏将曹休攻吴失败,魏兵东下,关中空虚,便决定再次出兵击魏,但许多大臣怀有异议。为此诸葛亮第二次上表,请求后主刘禅允许北伐,这就是《后出师表》,其中《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东吴制瓷业形成规模

三国时期,雄据江南的东吴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受战争影响较小,制瓷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日臻成熟,生产规模比前代扩大了数倍,东吴越窑青瓷为南方瓷系的典型代表。长江中游的武昌一带在东吴末年也有青瓷的烧制。三国早期的东吴青瓷大多仍保留东汉时期的风格特色,造型质朴,最常见的是双系壶、双耳罐,颈短、身矮、肩部鼓出,显得浑厚稳重,纹饰也比较单纯。后期器物品种日渐增多,尤其是人物楼阁罐最为突出。东吴越窑青瓷的一大特色是喜用动物作为器物造型以增加美感,利用平凡常见的器物,巧妙地加入动物的形象,获得新奇的艺术效果。东吴青瓷对两晋制瓷业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后来的两晋越窑青瓷,以其特有的优势,经南北朝到唐、五代,持续了七个多世纪。

历史人物 诸葛亮六出祁山路线图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怎么样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和蜀国将官制定的,他六出祁山是为了北伐中原,实现兴复汉室的愿望。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先派赵云在斜谷佯攻眉县,然后他亲自带兵向祁山方向进攻,攻占了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县。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中,第二次是经由散关的。诸葛亮趁着陆逊打败曹休的机会,带兵出散关,包围陈仓,攻城二十余天,但是并没有攻下城池。诸葛亮三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率军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军后,诸葛亮留兵驻守,然后回师汉中。诸葛亮四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在岐山的斜谷、子午谷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知道蜀军没有多少粮食,就凭险据守,不出战。诸葛亮使用退兵的方法引诱司马懿,司马懿非常谨慎,没有中计。但是诸葛亮在回军途中用伏兵杀死了魏国名将张郃。

诸葛亮五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沿子午谷出祁山,然后攻击魏国的上封,司马懿率兵赶来援救。诸葛亮运用木牛运输粮食,使得蜀军在山间作战的时候可以得到粮食供应。但是由于司马懿拒战,诸葛亮没有多少收获。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是: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眉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营。但是诸葛亮由于过度操劳,在八月间去世。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诸葛亮死后,姜维带兵退回汉中。

解析六出祁山是诸葛亮的杰作还是败笔

诸葛亮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目中是一位军事天才,也是一位具有超高军事素养的政治家,六出祁山对于诸葛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很多人认为六出祁山实际上是诸葛亮失败了,所以六出祁山是诸葛亮的杰作还是败笔这个问题就成为了后代历史学家争相讨论的话题。

诸葛亮剧照

之所以关心六出祁山是诸葛亮的杰作还是败笔这个问题,是因为六出祁山的结果非常迷离,很多人认为,六出祁山其实是诸葛亮失败了,因为他没有达成一开始的目标,没有消灭曹魏政权,反而为后来蜀国埋下了祸患的种子,也使得蜀后主刘禅接手国家大政时,国库已经接近空虚,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给蜀国带来了不利影响,是诸葛亮的败笔。

同时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曹魏政权的嚣张气焰,因为三国后期蜀国的力量远远不如曹魏那样强大,所以曹魏当时很有可能对蜀国进行过大规模的军事攻击,然而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为守,震慑了曹魏政权,也震慑了司马懿等人,所以在六出祁山过程中,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边境侵扰事件,从这一点上来看六出祁山是诸葛亮的杰作。对于六出祁山是诸葛亮的杰作还是败笔这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六出祁山虽然失败了,但是打击了曹魏政权,也有人觉得,蜀国获得了天水这块富庶的地方,是诸葛亮的杰作。

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成功

诸葛亮六出祁山很显然失败了,但是后来的军事理论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成功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后继无人,因为战场上仅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军事指挥才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更多的后继力量。

诸葛亮图片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线总指挥无人,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诸葛亮的统治时期,人才匮乏,没有涌现出优秀的作战将领,也没有人能接替诸葛亮的位置,虽然手底下几个将军都是比较能征善战的,但是魏延杨怡等几个人都没有太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能够统领大局,也不能收买人心,诸葛亮对他们不是很放心。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没有成功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后来人关心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这个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后继无人之外,还因为蜀国和魏国的客观实力差的太远。因为当时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蜀国是三个国家中比较强盛的,但是魏国的总人口达到了500万,而蜀国的总人口还不到魏国总人口的一半,所以诸葛亮能够调动的军费和兵力也是很有限的,不能够跟曹魏政权硬碰硬,诸葛亮六出祁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客观估计到形势,以卵击石。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诸葛亮自身的主观原因,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过程中曾经下达过很多没有传达到位的军事政令,诸葛亮的治理边防措施不力,使得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往往有粮食的时候便攻打,没有粮食的时候便会招来手下人的普遍反抗,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太得人心,没有得到大部分军事将领的支持,使得六出祁山失败的种子从一开始早已种下。

解析诸葛亮六出祁山所带的兵力各有多少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后期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诸葛亮六出祁山通常被历史学家算在蜀国北伐战争之内,其实后来人一直对诸葛亮六出祁山所带的兵力各有多少这个问题非常好奇,因为在不同的历史记载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所带的兵力各有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同的。

诸葛亮剧照

关于诸葛亮六出祁山所带的兵力各有多少最令历史学家相信的一种说法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一共调动了大约60万兵力,是在魏蜀吴3个国家中最多的,第一次诸葛亮出祁山一共携带了10万人马,这也是可考证的,诸葛亮后来的几次军事斗争都没有调动起这么多人来。除了诸葛亮第一次带了10万人马之外,诸葛亮其他的几次军事斗争都没有这么多的人,最多的一次是第四次出祁山,兵力达到6万,最少的一次是第二次,兵力只有1万余人,这次选的路线也是最近的,从四川地区直接绕过天水。

虽然诸葛亮前面几次军事斗争没有调动太多的人力物力,但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军事行动,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断,一共带了23万人左右,因为综合来看,蜀国当时的国力非常强盛,他们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两个人口比较多的地方,诸葛亮很有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大肆招兵买马,再加上蜀国原有的兵力,这个人数应该在23万左右,所以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所带的兵力一共有23万,前面几次出祁山的兵力都不会超过10万人。

揭秘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

在三国时期,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这个伟大的人物是小说中的主角,是正史中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中,最出名的就是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这个事件使得这个人的军事能力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并因此成为了一代谋略家的代表。那么在历史上,究竟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诸葛亮剧照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经济原因。在经济方面,祁山这个地方的经济基础雄厚,在三国时期,这个地方人口稀少,粮食产量丰富,是提供军队粮食的主要的粮库。而且这里的水草丰茂,是天然的牧场,是战马产出地。甚至说,这里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关口,市场经济十分繁荣,所以这里是必争之地。

然后是人文因素,三国时期这里的人生性彪悍,战斗力非常强悍,东汉前这里曾经出过不少的将领,最出名的就是李信、李广等,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招揽军事人才,补充军队的兵源。

还有就是自然因素,这里是关中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从地形上分析,由于这里天然的地势,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进可以攻打魏国,退可以放心守城的军事要地。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来讲,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宝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地方,耗费大量的兵力也要攻克的军事要地。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的原因猜测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和人文因素,经济实力强悍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粮草供应地,民风强悍可以获得大量的兵力,甚至是得到人才。

六出祁山典故介绍

六出祁山典故通常是指诸葛亮的故事,在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出兵向北讨伐魏国,人们将这一军事行动称作是“六出祁山”。这个典故并不是出自于正史的《三国传》,而是出自小说家编写的《三国演义》,由于这本书的影响力非常大,六出祁山这一典故就被流传下来了。那么究竟是哪六次出兵呢?

诸葛亮剧照

首先第一次诸葛亮准备北伐魏国的时候,派赵云作为疑兵,自己率领主力军攻打祁山,但是由于马谡的原因,这次行动失败了,只好退回汉中。第二次,同年的冬天,陆逊在石亭这个地方打败了曹休,诸葛亮趁机包围陈仓,也就是陕西宝鸡的西南地区,但是由于作战时间长,魏军的援军赶到了,所以又失败了。

第三次是第二年,诸葛亮攻打魏国,占领了武都和阳平。第四次是两年后的建兴九年,诸葛亮对战司马懿包围祁山,但是由于刘禅听信谣言,下令其退兵,诸葛亮不得不遗憾退兵。第五次是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领了10万大军,联合吴军想要攻打魏国,但是由于吴军败退,诸葛亮计划流产,这次战争也失败了。最后一次是蜀军进军魏国,但是并非诸葛亮带领,然而,后世的人将这六次合在一起,称作是“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典故无论真相如何,但是这些战争的结果都是失败的,无论是诸葛亮用人的原因,还是说盟友的原因,总之,诸葛亮六次出兵攻打魏国均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这也是这个谋略家一生的遗憾。

相关参考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而为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而为?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之一诸葛亮(诸葛亮为智绝,曹操为奸绝,关羽为义绝)当成智慧的化身,因此,凡是诸葛亮所做的事都

四川挖出一塊怪磚,揭開三國隱事,難怪諸葛亮能六出祁山

公元221年,曹丕建魏,劉備聞訊披袍即位,創立蜀漢,夙願得償的劉備來不及欣喜。荊州數郡之土與關羽父子皆痛失,只得立即調兵遣將,部署東征孫吳。諸葛亮等等一眾文臣武將,亦是憂心忡忡,力勸不住。是年7月,蜀

诸葛亮“六出祁山”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多处。礼县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就在县东永兴一带。陇南名胜――祁山,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此屯兵,北伐中原。“祁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

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是现在的哪里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祁山到底什么地方?诸葛亮为何老是与祁山较劲呢?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起平泉大堡子山,东至盐官镇。它不是什么名山大川,也不是什么风景名胜区,

诸葛亮六出祁山有何损失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六出祁山,诸葛亮也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始终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最终陨落在五丈原,不过实际上我们弹道六出祁山的胜果其实都很小,最大的胜利其实就是在

诸葛亮曾“六出祁山”

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三国演义》。根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平定了南方,凯旋而归,喘息未定,即又计划北伐。只因有司马懿为魏国骠骑大将军,镇守西凉,是诸葛亮的心腹之患

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他的行军路线地图是什么

  六出祁山,这是三国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军事行动。也是诸葛亮一生理想奋斗的一个宿命的缩影。  祁山,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在礼县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是三国时蜀魏相

诸葛亮老出祁山有什么目的? 揭秘六出祁山

这时,魏延献上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建议:自己带5000精兵翻越秦岭出子午谷,10天到达长安。如果能攻克长安,那么关中地区可以一举平定。长安守将是靠父亲是夏侯渊和是曹操的驸马这两个裙带关系爬上来的夏侯懋,未

为什么著名谋士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而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著名谋士,政治家,难道会看不清天下局势而盲目北伐吗?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当时天下三分,曹魏的领土最大,曹操击败袁绍,统一北方。曹魏兵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