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预立太子之谜 古代君王如何选立太子
Posted
篇首语: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皇帝预立太子之谜 古代君王如何选立太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皇帝预立太子之谜 古代君王如何选立太子
预立太子是古代皇帝最为关心的事情,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废立皇后。预立太子由嫡长制发展到太子制,到清朝中期则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无非都是为了保证天下能够代代传承,不落到异姓人手中。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是“家天下”,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皇帝都将皇位和皇权在死后移交给自己的儿子。为了避免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仓促传位,故而一般都事先选定一个皇子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这便是预立太子。
预立太子有两种形式。清朝以前,历代王朝在皇位继承上很多都实行嫡长制,嫡指正妻、皇后,长即长子,也就是由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皇位。这里既有嫡庶之分,还有长幼之序,皇后所生的皇子地位高于妃嫔所生的皇子,妃嫔所生的皇子地位又高于宫女所生的皇子,同母所生的皇子中,长兄地位高于诸弟。
嫡长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商代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定继承顺序及权力义务的法则,在当时,嫡长子就享有法定的优先继承权,到西周时更成为定制,成为立太子的礼法,以后历代沿袭。虽然嫡长制原本用于尊崇祖先、继承财产,但在封建王朝的皇帝们看来,天下是自家的私有物,当然也可以像继承财产一样来继承。因此自汉朝以后,嫡长制便开始在皇位继承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汉高祖刘邦就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是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不过没想到后来被皇次子李世民兵变夺嫡。唐代时还为嫡长继位规定了周密的继承顺序:首先由嫡长子继承,无嫡长子或嫡长子有罪疾,则由嫡长孙继承;无嫡长孙,依次由嫡长子的同母之弟继承,无母弟,则由庶子继承;无庶子,由嫡长孙的同母之弟继承;无母弟,再由庶孙继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先是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后朱标病故,朱元璋便依照顺序立了嫡长孙朱允炆为皇长孙,继承自己的皇位,即建文帝。
然而嫡长制有一个最致命的弊端:嫡长子未必是诸皇子中最优秀的人,就像《春秋·公羊传》中所概括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因此,那些智力低下、人格卑琐或昏庸无能之辈也可以借着这种制度的庇护,登上皇帝宝座,而这恰恰对封建皇帝的家天下来说是一种最大的祸患。于是,后来的皇帝们便不再拘泥于嫡长制,而是更多地考虑皇子的德才、智谋、军功及人望等。三国时魏王曹操预立太子的故事,颇能说明精明的帝王在这个问题上的考虑。
曹操原有五个儿子,长子曹昂战死军中;次子曹丕每逢曹操出征或者远行时,必一言不发,殷殷而拜,依依难舍,其实性格阴沉;三子曹彰神力惊人,是个典型的武将,每每向父王请战逞勇;四子曹植为人心性聪慧,文章辞采惊人,又十分乖巧;五子曹熊身体赢弱,对任何事情均无多大兴趣。于是曹操便断定曹植虽有才华,但心性浮夸;曹丕则稳重,对自己极有诚心。不久曹操患风疾,临死前嘱托诸近臣:“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尽管此时长子已死,曹丕事实上成了长子,但曹操立太子时考虑更多的不是诸子的年序,而是其为人、本领,是以谁能更加稳当地继承自己的事业、天下为考量基准的。
《资治通鉴》第二○九卷《唐纪二十五》中,则有一段关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时立李隆基为太子的描述:
上(唐睿宗)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请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上从之。丁未,立平王隆基为太子。
唐睿宗李旦如果依照嫡长制立太子的话,应该是立宋王李成器,但平王李隆基更有才干,屡建军功。所以,睿宗最后并没有立嫡立长,而是立的李隆基,而宋王也算头脑清醒,不然他即使登上皇位,大概也很难坐稳。后李隆基受禅即位成为唐玄宗,果然开创了“开元之治”的昌明局面。于是有诗论曰:“储位本宜推嫡长,论功辞让最称贤。建成昔日如知此,同气三人可保全。”后两句说的即是前面提到的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夺了嫡,弑兄杀弟,连李渊也被逼迫退位的事情。
从恪守章法立嫡立长发展到根据德才兼备的标准甄选太子,是古代皇位传承的一个进步。皇帝会经常用各种方式测试皇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品性,并且尽量让其担负一定的重任,以便充分锻炼他们,同时也搏取功名,将来好顺利地统治文武群臣。例如,清朝康熙皇帝晚年最喜欢十四子允禵,有意把皇位传给他,便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让他进军西藏,平灭准噶尔,就是让他建功立业,树立威信。但后来皇四子胤禛捣鬼,夺了允禵的继位权,自己当上皇帝(即雍正)。
由于众皇子不分嫡庶长幼,都有机会被立为太子,于是皇子之间便产生激烈的竞争,在父皇面前竭力表现出仁孝谦恭、勇敢睿智等操行,有时候这种竞争激烈到不惜互相倾轧甚至骨肉相残的地步。作为皇帝,有时是眼看着皇子们不顾亲情,虽然心痛不已但也无可奈何,因为只有经过激烈甚至惨烈的竞争脱颖而出的皇子,才是最有实力、最精明和最会玩弄手段的人,而皇帝的愿望无非是希望有这样的皇子将自己的江山代代传承下去。
清朝入主中原前,没有实行预立太子的制度,一旦皇帝去世,也不采用嫡长制或太子制,而是由王族贵族公推,选择一位众望所归的人继承皇位。入关后,清皇帝也研究了明朝及以前的汉政权预立太子的制度,顺治和康熙采用临终遗命的做法。到了雍正的时候,他鉴于先朝先代预立太子的各种经验教训,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骨肉相残的争储惨剧发生。
相关参考
古代最倒霉的太子,因對老師說了一句狠話,被父皇發現後一腳踢死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而太子,就算得上是將來執掌天下的君王,身份同樣十分重要,不過即便是他們,也有必須需要敬重的人,那就是老師,規矩不能亂,而清朝的愛新覺羅·奕緯,可以說是最古代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
古代立太子有多重要?宋仁宗为何迟迟不立太子?今天本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立太子对于古代的一个王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有了太子,那么当皇帝死后,不管是寿终正寝还是意外死亡,整个国家也不会会
康熙皇帝二立二废太子之谜 康熙帝是一位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的皇帝。在皇位继承上,他采取了全盘接受的拿来主义。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康熙帝,在处理皇位继承问题上却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最
中国古代皇家男子的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十八岁,大多数是在十三岁至十七岁之间,几乎所有的皇帝、小皇帝、太子在正式结婚之前都已临幸过女人,有着熟练的性经验,有的甚至已经生儿育女。 西晋的痴呆皇帝晋惠帝
康熙废太子之谜 。康熙有36个儿子,活下来的有24个。康熙晚年,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任何一个王朝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接班人问题。选谁做下一代皇帝,成了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按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立太子
历史人物 古代太子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样的 他们一般都自称什么呢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带来的古代太子的文章>太子,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子侄,周时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并无统一标准,秦朝国祚短,未立太子,汉代称皇太子,金
晚年诛杀太子之谜:晚年汉武帝昏庸,相信巫蛊之术。于是就有人利用这个陷害卫家,(就是在卫家放一个小人,那种上面有生辰八字的),之后卫青俩儿子被皇帝杀掉,看大势已去,迟早会牵连到她和她儿子,就一起自杀了。
晚年诛杀太子之谜:晚年汉武帝昏庸,相信巫蛊之术。于是就有人利用这个陷害卫家,(就是在卫家放一个小人,那种上面有生辰八字的),之后卫青俩儿子被皇帝杀掉,看大势已去,迟早会牵连到她和她儿子,就一起自杀了。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其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其实对于皇帝来说,还有一个潜在的威胁,那就是太子。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太子被废被杀的不在少数。其中我们比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