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明英宗为何残忍处死功臣于谦
Posted 太上皇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明英宗为何残忍处死功臣于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明英宗为何残忍处死功臣于谦
最早参预夺门密谋的分别是都督张、武清侯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然后在太常卿许彬的指点下,找到徐有贞。
夜里四鼓时分,石亨一伙打开宫门,放进去一千多名士兵,然后从里面锁上宫门。此前,徐有贞已经掌握了各个宫门的钥匙,一切妥当之后,徐有贞把全部的钥匙悄悄丢进一个水沟里。
现在整个宫苑与外面完全隔绝开来,成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保证不会受到内外的夹攻。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徐有贞他们拥有的一千多名士兵是一股绝对强大的力量。
大家直奔南宫,宫门紧闭,里面无人应声。于是大家爬墙的爬墙,撞门的撞门,一通忙乱之后,总算把南宫的大门打开了。宫里漆黑一片,一点微弱的烛光之下,太上皇一个人悄悄走出来,问大家:你们想干什么?
众人伏下身子,一齐说:请陛下登位。
深夜里突然闯进来这么一大群人,让太上皇惊愕不已,他不认识眼前这些人,问徐有贞他们是什么人。大家上前报出自己的官阶和姓名,然后士兵们抬来龙辇。士兵们放下龙辇,躲到一边,不敢乱动,徐有贞等人把太上皇推到龙辇上,亲自动手抬起龙辇,匆匆出来,以太上皇的名义叫开东华门,赶到奉天殿,从角落里找到御座,推到大殿的正中央,请求明英宗坐上去。一切妥当之后,他们鸣响钟鼓,百官们赶来朝贺。
病中的明景帝远远听到钟鼓之声,立刻明白自己被人赶下了皇位,但他没有想到是谁取代了自己,所以他问左右的侍者:是于谦吗?
侍者告诉他:不,是太上皇帝。
明景帝说:哥哥做,好!
大势已去,明景帝似乎也只能这样说话。拥立二字的深刻含义,明景帝和他的哥哥明英宗二人的体会一定最为深刻。明景帝最初错误地认为是于谦篡位,说明当时于谦的权势相当显赫,而且明景帝的心中对他存在着猜疑。可惜,在如此微妙和重大的时刻,于谦竟然对石亨等人私下里的密谋浑然不觉,政治嗅觉相当迟钝,败亡自然难免。
不太清楚于谦、王文等人听到复辟消息的时候是何种心情,有没有跟随大家一起欢呼。因为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清楚,他们的命运可能要发生重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很快来到。
天亮以后,在石亨、张、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拥护下,明英宗在奉天殿正式即位,首先拿下于谦、王文,其次是于谦的亲信项文曜,每人打了一百杖,然后投入监狱。
于谦性格刚直,平时态度清高,做事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比如当初主张南迁的徐有贞、都督张、太监曹吉祥等人。这些人恰好又是拥立明英宗复辟的主力,于谦的命运可想而知。石亨也曾经是于谦一手提拔起来的,却因为一些过节,对于谦又怕又恨。
在这些人的主使下,于谦与王文被定为谋逆重罪,处以极刑。王文感觉冤枉,极力要为自己辩解,于谦对自己的处境看得格外分明,坦然笑道:何必费力气分辩?这分明是石亨他们的主意。
明英宗是想留下于谦的,认为于谦当初的许多处置其实对国家有功。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正月二十二日,于谦、王文、舒良、王诚等六人被处决,家人免死充军,家财入官。最初给六人的裁决是凌迟处死,明英宗说:从轻决了,去其手足罢。
可怜于谦,忠心为国,最终落得亡身败家。
相关参考
于谦以“谋逆罪”被斩西市,百姓感激其救助恩情,夹道哭送想起于谦与袁崇焕,再查找西四那消失的牌楼——我看见了风波亭的倒影。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骑兵在土木堡(今官厅水库地区)大败明军,俘虏了
明英宗为什么要处死于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两句诗词,或许我们不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
古代皇帝,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位子,因为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所以皇帝总是担心有人会来抢夺自己的地位,对于臣子的戒备也就更深。明英宗朱祁镇在夺回自己的皇位后,为什么要杀于谦,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吗?两次称帝的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长子,九岁即位,年号正统,明朝第六代皇帝。即位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和英国公张辅,社会尚算安定。自正统七年(1442年),王振掌权后,政治开始腐败,塞外的瓦剌
于谦是明朝的大忠臣,为何明英宗容不下他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本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众所周知的夺门之变,想必大家都是知道主人公明英宗朱祁镇和于谦。毕竟他们的之间的恩怨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历史记载
正统年间,瓦剌屡次挑衅明朝,有意冒犯中原边境。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亲自平定瓦剌贼寇。不过他有这个决定,与一个叫王振的宦官脱不了干系。王振是明英宗身边的老人了,可以说是看着他长大的,明英宗十
明朝宣德皇帝为何活活烤死亲叔叔? 朱高煦只身出城后,立即被城外的官军捆绑了押到朱瞻基军帐前,朱瞻基当即命扈从的御史于谦朗声宣读其罪状。这个于谦就是后来在明英宗“夺门之变”后被
在了解于谦的故事后,觉得于谦既伟大又悲惨。于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于谦是一个两袖清风,不与朝廷恶势力同流合污之人。之所以又说于谦是一位悲惨之人,这是因为于谦死的很凄惨。正所谓,一人之说怎抵得了悠悠之口。
在了解于谦的故事后,觉得于谦既伟大又悲惨。于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于谦是一个两袖清风,不与朝廷恶势力同流合污之人。之所以又说于谦是一位悲惨之人,这是因为于谦死的很凄惨。正所谓,一人之说怎抵得了悠悠之口。
自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征瓦剌被俘起,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就曾有懿旨,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宝贝儿子给接回来。对于此事,景泰帝一开始本是拒绝的,毕竟英宗的归来,对自己的帝位多少是带有威胁的。>从正统十四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