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Posted 谋士
篇首语: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贾诩是三国曹魏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三国志》把他排列在荀荀攸之后,三人同传。陈寿评曰: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但是认真说来,贾诩经达尚在其次,权变倒是他的特长。所谓经达,就是能宏观长远地看问题,所谓权变,就是能因势利导,权益变通。那么贾诩在汉庭和曹魏提出过什么经达的重大主张没有呢,没有,或者说很少。相反,他倒是权变有术。
首先说在汉庭,贾诩原为奸贼董卓部将。董卓死后,贾诩献计李唷⒐汜反攻长安,挟献帝以自保。这就是典型的权变之策。对此,裴松之在注释中批评: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裴松之论虽然是站在汉统的立场,但贾诩此谋不惜生灵炭涂,当然算不得经达,只能说是很毒的权变。再说贾诩劝张绣归顺曹操,固然显示其识主揣君之明,他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去投降曹操,无非是看重曹操有三点优势,一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二是曹操目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人;三是曹操野心很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这说到底也是为自己寻求靠山的投机权变之谋,所以曹操只是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曹操对贾诩封侯迁牧,但所迁之牧是当时为袁绍所占冀州,后来打下冀州曹操又自己兼任州牧,这说明曹操对他也不是真的很看重。
最重要的是贾诩辅佐曹操的一些计谋,都不是阳谋大略,而多是一些阴谋诡计。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这番话显然不是什么重大战略调整,而是要曹操搞点灵活机动的战术,瞅着空子突袭偷袭甚至是小偷小摸。曹操也是精于此道的,当然称善,后来偷袭乌巢,最终战胜袁绍。
特别是曹操与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的渭南之战,贾诩出的主意更是属于下三滥的阴招。当时马超受挫,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暗中积极准备,并且采用很损的离间计。曹操采用他的阴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然后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在帮助曹操确立后继人的问题上,贾诩本来早就支持长子曹丕而且对他加以指导,但当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时,贾诩却闭口不答,后来转弯抹角地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当然知道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搞乱了套的,于是大笑,立曹丕为太子。这说明贾诩即便有经达之见,也是首先出于明哲保身的权变考虑的。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即便策谋深长,也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时时处处谨小慎为。废汉称帝,是曹操一生未能如愿的最大心机。曹操死后,贾诩赞成曹丕称帝,其实也是一种权变之谋。特别是他要曹丕假装再三谦让,并且采取由汉献帝主动禅让的方式,更是一种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卑鄙政治权术。
当然,贾诩也给曹操出过一些经达的主意,在曹操占领荆州之后想乘机顺江东下的时候,他曾经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后来曹丕问计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反。但就贾诩一生来看,他最擅长的还是权变,而且他的权变往往是既不讲道义也不顾生民,阴谋多于阳谋,最根本的利益考量是为其自谋。所以,尽管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保全身家,别的谋士大都惨遭杀身之祸而他却能得以善终并且位列三公,但这样的谋士之道其实是不值得称道的。对于这样的人,历史也是不该、也不会给予很高的评价的。
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三国最善权变的谋士贾诩
贾诩是三国曹魏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三国志》把他排列在荀彧荀攸之后,三人同传。陈寿评曰:“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但是认真说来,贾诩“经达”尚在其次,“权变”倒是他的特长。
所谓“经达”,就是能宏观长远地看问题,所谓“权变”,就是能因势利导,权益变通。那么贾诩在汉庭和曹魏提出过什么“经达”的重大主张没有呢,没有,或者说很少。相反,他倒是权变有术。
首先说在汉庭,贾诩原为奸贼董卓部将。董卓死后,贾诩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挟献帝以自保。这就是典型的权变之策。对此,裴松之在注释中批评:“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裴松之论虽然是站在汉统的立场,但贾诩此谋不惜生灵炭涂,当然算不得经达,只能说是很毒的权变。
再说贾诩劝张绣归顺曹操,固然显示其识主揣君之明,他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去投降曹操,无非是看重曹操有三点优势,一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二是曹操目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人;三是曹操野心很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这说到底也是为自己寻求靠山的投机权变之谋,所以曹操只是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曹操对贾诩封侯迁牧,但所迁之牧是当时为袁绍所占冀州,后来打下冀州曹操又自己兼任州牧,这说明曹操对他也不是真的很看重。
最重要的是贾诩辅佐曹操的一些计谋,都不是阳谋大略,而多是一些阴谋诡计。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这番话显然不是什么重大战略调整,而是要曹操搞点灵活机动的战术,瞅着空子突袭偷袭甚至是小偷小摸。曹操也是精于此道的,当然称善,后来偷袭乌巢,最终战胜袁绍。
特别是曹操与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的渭南之战,贾诩出的主意更是属于下三滥的阴招。当时马超受挫,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暗中积极准备,并且采用很损的离间计。曹操采用他的阴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然后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在帮助曹操确立后继人的问题上,贾诩本来早就支持长子曹丕而且对他加以指导,但当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时,贾诩却闭口不答,后来转弯抹角地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当然知道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搞乱了套的,于是大笑,立曹丕为太子。这说明贾诩即便有经达之见,也是首先出于明哲保身的权变考虑的。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即便策谋深长,也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时时处处谨小慎为。
废汉称帝,是曹操一生未能如愿的最大心机。曹操死后,贾诩赞成曹丕称帝,其实也是一种权变之谋。特别是他要曹丕假装再三谦让,并且采取由汉献帝主动禅让的方式,更是一种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卑鄙政治权术。
当然,贾诩也给曹操出过一些经达的主意,在曹操占领荆州之后想乘机顺江东下的时候,他曾经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后来曹丕问计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反。但就贾诩一生来看,他最擅长的还是权变,而且他的权变往往是既不讲道义也不顾生民,阴谋多于阳谋,最根本的利益考量是为其自谋。
所以,尽管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保全身家,别的谋士大都惨遭杀身之祸而他却能得以善终并且位列三公,但这样的谋士之道其实是不值得称道的。对于这样的人,历史也是不该、也不会给予很高的评价的。
相关参考
贾诩是三国曹魏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三国志》把他排列在荀彧荀攸之后,三人同传。陈寿评曰:“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但是认真说来,贾诩“经达”尚在其次,“权变”倒是他的特长
贾诩是三国曹魏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三国志》把他排列在荀彧荀攸之后,三人同传。陈寿评曰:“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但是认真说来,贾诩“经达”尚在其次,“权变”倒是他的特长
李光地为清朝一名大臣,福建安溪人,为官期间清廉忠正,政绩显著,懂得知进退,善辨风向,甚得器重,身任要职。李光地在复杂的官场中能够保全自己,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受到皇帝宠信得以安然,其思想守旧且常与皇
...风向,甚得器重,身任要职。李光地在复杂的官场中能够保全自己,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受到皇帝宠信得以安然,其思想守旧且常与皇帝讨论,对康熙晚年决策影响很大。李光地出生在书香世家,甚有教养,且五岁时便从师学...
是一代枭雄,他的文治武功让人称道。他对子女的教育也让人赞叹。人们常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用在身上的确不假。看看曹操的儿子曹丕曹彰曹植等人,个个英姿勃发,搞文学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带兵的武艺高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诸葛亮对蜀汉的功劳,可谓人尽皆知、无人能比,甚至有观点称,没有诸葛亮,蜀汉也就只能在那个群雄称霸的乱世中维持几年。可是在功臣默默打理的背后,主子
我们都知道,在水浒传中,柴进在上梁山之前是一位在江湖上非常有名气的侠士,还曾帮助过很多有困难的江湖义士,因此得到一个外号称“小旋风”,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关于水浒传柴进的故事,一起和大家了解下这位历史
我们都知道,在水浒传中,柴进在上梁山之前是一位在江湖上非常有名气的侠士,还曾帮助过很多有困难的江湖义士,因此得到一个外号称“小旋风”,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关于水浒传柴进的故事,一起和大家了解下这位历史
乱世三国,人才辈出,诸葛亮则是众多人才中的佼佼者。自从27岁出山辅佐刘备起,诸葛亮一直处于开挂状态,几乎是算无遗策,辅佐刘备开创了蜀汉之基业,成为历代忠臣之楷模。另外,诸葛亮还是个不世出的发明家,制作
乱世三国,人才辈出,诸葛亮则是众多人才中的佼佼者。自从27岁出山辅佐刘备起,诸葛亮一直处于开挂状态,几乎是算无遗策,辅佐刘备开创了蜀汉之基业,成为历代忠臣之楷模。另外,诸葛亮还是个不世出的发明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