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哪位三国美女宁愿死也不愿受到权臣董卓的侮辱

Posted 太守

篇首语: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是哪位三国美女宁愿死也不愿受到权臣董卓的侮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历史上是哪位三国美女宁愿死也不愿受到权臣董卓的侮辱

2、三国历史上力斩华雄大破董卓的第一人

历史上是哪位三国美女宁愿死也不愿受到权臣董卓的侮辱

董卓这个人是一代枭雄,本身就是好色之徒。三国演义上说王允巧用美人计离间他和手下大将吕布的关系,其实貂蝉这个人是虚构的。不过董卓的确对女人情有独钟,尤其是漂亮的女人。

董卓曾经废过当时的皇帝汉少帝刘辩,立下小皇帝刘协。当时的地位非常高,应该说向他投怀送报的不在少数,而且董卓这个人向来是来者不拒,无论是宫女嫔妃,还是稍微长得有些姿色的女人,董卓总喜欢霸王硬上弓。

董卓就是这个德行,自恃自己大权在手,总是为所欲为。不过一个女人却让董卓很受伤。这个人就是安定皇甫规的女人。

先说皇甫规,皇甫规这个人也不简单,他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皇甫家族的重要一员。他的祖父皇甫梭为汉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任过扶凤都尉。规先后做过郎中、弘农太守、护羌校尉、度辽将军等要职。一生自洁,不与邪恶势力随流;爱才举荐,拒贪恶贿而深受臣民称颂。东汉以来,汉、羌连年争战,边地不宁。当时皇甫规尚未任职,他审时度势,认为此战必败,遂上书言状。不久,马贤等将战死于射姑山(今庆阳境)。安定郡认为规有谋略,任命他为功曹,率甲士八百,击退了羌军,升为上讲掾。以后羌又大合,攻陷陇西,皇甫规上书请求领兵作战,稳定汉室,没有得到朝廷的许可。质帝本初元年,皇甫规在家乡以博学、刚直有威望,被举为贤良方正,进京应选任郎中,后因梁冀迫害,托病回家,在故里朝那设馆教书14年,教授门徒300余人。

桓帝延熹四年,泰山人叔孙无忌聚众为乱,中郎将宗资讨伐未果,朝廷即召皇甫规为泰山太守主剿抚事。规到任后采取征抚结合的方法转危为安。这年秋天,东西羌再次大聚,声势浩大,东汉朝廷中的主剿派段颖等主张坚决镇压,他两次屠杀羌人数万,使羌汉之间民族隔阂和仇怨更深。其年冬,羌族又大举进犯关中,朝廷震怒,大官们共举规为中郎将,监督关西兵讨伐。皇甫规进入羌地后,士气大振。他在做好安抚的同时,巩固战绩,整治官吏,先后诛杀和赶走了压榨羌人的官吏百人。羌族大姓滇昌、沈恬等10万余人向皇甫规归顺,边境平安,丝绸之路复通。因皇甫规招抚降羌有功,被授予度辽将军。永康元年,敕升皇甫规为尚书,弘农太守,不久封为寿成亭侯,封邑200户,规辞让未受,又改任护羌校尉。汉灵帝熹平三年,因病重召还,未至京城卒于谷城(河南洛阳西北),享年70岁。

皇甫规作战勇敢军纪严明屡立奇功,却得到皇帝的赏赐有限。皇甫规治家甚严,当年皇甫规在世的时候,结发妻子死得早,续娶了第二个妻子。第二个妻子温柔漂亮,而且很喜欢写文章,擅长草书。不过并不知道她到底是哪里人。当时经常替皇甫规书写军中文告之类的东西,大家都很奇怪为何皇甫规的文章写得这样好。等到皇甫规死的时候,妻子的年龄并不算大,况且容颜秀丽。董卓专权以后,知道皇甫规妻子很漂亮,专程前来拜访。门前车辆百乘,良马二十多匹,好看的女婢排满一路,大街上的花销安排的非常奢侈。

贵客盈门,皇甫规的妻子盛装前来出迎。她还以为董卓是为了安抚名将的家眷。哪知道董卓却对自己垂涎三尺,董卓拉住夫人的手说:孤富有四海,想得到夫人的抬爱,愿与夫人共享富贵。皇甫规的妻子知道自己不能幸免,大骂曰:你不过是羌胡的孽种,毒害天下,还嫌不足吗?我的父亲清白人家,我的夫君文武双全,都是大汉的忠臣。你只不过是靠着别人投机取巧的小人罢了,平时又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怎敢非礼忠臣的夫人。董卓大怒,骂道:你不怕死吗?就用夫人的头撞击车子,拿着马鞭子使劲抽打她。皇甫规之妻大骂曰:逆贼,为何不用劲抽打。接着撞死于车下。

江湖客道:死是人都惧怕的,富贵是人都需要的,可是在危急关头,一个柔弱的女子却用自己的生面诠释了什么是大义,什么是节操,尽管她死了,却比当时远远活着的董卓名声高尚得多。而董卓再一次向世人表明,自己就是一个荼毒生灵的乱世魔君,只是他不明白,为何有些女人比男人还坚强。

三国历史上力斩华雄大破董卓的第一人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地方和正史不和,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在正史中,关羽追随刘备,而刘备当时是公孙瓒的部下,而公孙瓒正在讨伐北方的乌桓,并没有参加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行动。那么历史上是哪位英雄杀掉了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呢?这个人就是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孙文台。孙坚出道很早,早在十七岁时就独力智破海盗,名扬天下。而在黄巾之乱时,更屡立战功,擅长攻坚,啃硬骨头。董卓叛乱时,以乌程侯、长沙太守的身份参战。后来帮助袁术夺取了南阳,袁术投桃报李,上表为孙坚请封为破虏将军,代理豫州刺史。也因此,世人皆称孙坚为孙破虏。当时的关东联军,以袁绍为首,虽然人马众多,但是每日不过是饮酒高会。大家不过是假借征讨董卓的名义,为自己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然后夺取更多的地盘,索取更大的利益而已。在众多诸侯中,多数人没有把心思放在攻打董卓上,当然,还是有三个人与众不同。一个是曹操,一个是鲍信,一个是孙坚。

曹操虽然不像演义中,是征讨董卓的发起人,不过在历史上,也确实积极备战。在会盟之初,曹操没有主动求战,一来是曹操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着保存实力,二来曹操兵少,零敲碎打不过是三四千人。其他各路诸侯大都是太守、刺史之流,都是用官府的前来给自己招兵买马,可是曹操确实拿出自己家里的前来募兵,自然珍惜很多。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希望能够寻找最佳时机,一举破董卓。于是在董卓迁都之时,就算是各路诸侯无人响应,也独立追击。很遗憾,精明的曹操遇上了在正史中号称算无遗策的李儒,结果在荥阳中伏,死伤惨重。而鲍信则是心存汉室的一位忠臣,虽然天下人皆拜倒在袁绍的门下,可唯独鲍信看好曹操,认定曹操心存大义,必定能够匡扶汉室。鲍信曾经把自己的兵马交给曹操,结果在荥阳也打光了老本。后来曹操兵败来到兖州的时候,也是鲍信带头,恭迎曹操担任兖州刺史。

而孙坚呢,不但是各路诸侯中平定董卓心志最坚定的勇者,更是大破董卓的第一人。董卓为什么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其实,长安虽然是西汉的都城,可是经历了王莽之乱,早就残破,于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才会在洛阳另建都城。可是,董卓宁愿放弃华丽舒适的洛阳,选择荆棘丛生中重建宫殿,为什么?因为要躲避关东联军的锋芒。在正史中,没有什么温酒斩华雄,也没有什么三英战吕布。关东联盟也曾经和董卓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是都以袁绍等人的失败告终。董卓的军队,大都是久经战阵的西凉军团,而关东联军却大都是新近招募,没有精心训练的乌合之众。可是,只是因为关东联军中有个孙坚,董卓就连续遭逢大败,并且不得的退避迁都。

对于孙坚,董卓曾经如此评价:“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董卓说,关东联军和我打了好几仗,可是都被我打败了。现在他们都很怕我了,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唯独孙坚这个傻小子,很能够用人,你应当告诉诸位将领,让大家小心提防。在董卓心中,关东联军都是垃圾,唯独孙坚是劲敌,不可小视,于是特意交代全军注意。那么,孙坚到底有什么经典战例,让董卓如此畏惧?董卓自己说了一件往事。

当年,董卓曾经和周慎将军去平定西凉。当时,西凉地区的边章、韩遂作乱。周慎将军把叛军围困在金城地区。当时,董卓建议全军统帅张温,由董卓率领自己的部下,作为周慎将军的后援,以强大的兵力迅速击溃叛军。可惜张温对董卓早有成见,哪里会让董卓立功。何况周慎已经率领三万人,兵力在叛军之上,张温就没有听从。后来,张温又调遣董卓去平定其他的叛乱部队,一心以为边章、韩遂等人可以轻易平定。可是董卓却认为边章很难平定,但是又不能不听从张温的命令,无奈之下只能率军转防。当时,董卓还特意留下部将刘靖,率领军队四千人驻守安定地区。董卓吩咐刘靖,多树旗帜,让敌人不知道城中有多少兵马。边章、韩遂等人,不知道董卓主力已经远去,还以为有几万人驻守安定,于是周慎能够勉强支撑。

董卓很快就平定了其他的叛乱部队,迅速回师安定,再次向主帅张温请求增援周慎将军,可是依然没有批准。当时孙坚在周慎将军的部下,孙坚认为,边章、韩遂据守金城已经多日,城中必然粮食匮乏。边章等人要想活命,必然从外面运粮。孙坚请求周慎分兵一万,由自己率领截断敌人的粮道,那么叛军必然因为饥饿而不敢应战,那么,叛军就可能被全歼,至少也会死伤惨重。凉州也可以得到安定。可惜周慎认定自己占有兵力优势,并且补给充足,坚持正面破城,结果边章韩遂反而两路出击,截断了官军的粮道,导致官军大败。董卓正是因为孙坚和自己一样,能够准确的判断军队的形势,所有很早就对孙坚另眼相看。那么,在征讨董卓的战役中,孙坚pk董卓,又是如何呢?

两个人第一次偶遇,孙坚就显出了独特的大将风度。当时,孙坚在驻守鲁阳城,派遣部下前往后方催督粮草。孙坚亲自为部下践行,在城外设下帐幔,诸位将领都在帐幔中饮酒聊天。大家吃得正开心的时候,董卓率领几万军队突然出现在鲁阳城不远,当时几十个轻骑兵已经到了鲁阳城下。孙坚看到,不慌不忙,下令各位将领率领自己的部下按照编制慢慢退入鲁阳,而自己依然端坐在大帐中。等到众人全部退去,孙坚才起身入城。而董卓看到孙坚的部队遭逢突变,依然井然有序,知道遇上劲敌。于是没有攻城,率军离去。后来,孙坚告诉部下,当时自己之所以没有立刻起身,就是担心大敌当前,军心一乱,就会互相践踏,反而无法快速入城了。

第一回合以孙坚胜利结束。后来,孙坚转移到梁东地区,遇上董卓部队,众寡不敌,孙坚率领几十个人突围。孙坚此人,经常带着一个红头巾,董卓的部下都认识。于是孙坚就脱下头巾,命令部下祖茂(演义中是祖茂主动请求,孙坚在正史中个人品德也平平)戴上自己的头巾,做个替死鬼。可是祖茂没有像演义中一样刺杀华雄不成,反被一刀砍死,而是把头巾挂到房梁上,就躲在草丛中溜走了。第二回合以董卓胜利结束。孙坚大败之后没有气馁,反而收罗残部,在阳人地区主动出击,大破董卓军队,斩首一万多人,并且斩杀董卓的都督华雄等将领,取得了关东联军征讨董卓的最大胜利。

相关参考

三国历史上力斩华雄大破董卓的第一人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地方和正史不和,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在正史中,关羽追随刘备,而刘备当时是公孙瓒的部下,而公孙瓒正在讨伐北方的乌桓,并没有参加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行动。那么历史上是哪位英雄杀掉了董

论王朝最后时期,宁愿被推翻却也不愿改革,为何

翻看中外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王朝末期时,已经病入膏肓了,作为上层的统治阶级却依然花天酒地,拼命压榨百姓,最终导致官逼民反,王朝覆灭。每次看到这,很多人都疑惑,既然阶级矛盾这么尖锐,统

孙中山到死也不愿承认的那些红颜知己

  孙中山一生和女人的关系,在国民党钦定的传记中,只承认两位,一位是卢夫人(卢慕贞)、一位是宋夫人(宋庆龄),其他一概给一手遮天了。这种“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其实是很封建的思想,自为反封建的革命

秦末名将章邯为什么宁愿投降项羽,也不愿跟随刘邦呢

秦末名将章邯为什么宁愿投降项羽,也不愿跟随刘邦呢?  秦始皇崩世之后,继位的秦二世嬴胡亥能力有限,被赵高完全掌控,本来统治基础就极度不稳定的大秦帝国,一片风雨飘摇。  章邯是秦朝末年的一代名将,当时残

1912年,他们为什么宁愿杀害同胞也不愿剪辫

从城隍庙方向传来火光和喊杀声,王霞亭耳闻目睹,心中慌张。此时朋友于芳顺跳过院墙,急切地告诉他:「”快快躲藏!”他不敢迟疑,立即藏在院内一个严密的坑洞内。不多时,一伙手持长枪、大刀的搜查者闯入院子,个个

李师师为何宁愿在青楼终老一生也不愿入宫

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号为“飞将军”。她的事迹在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较早的可见张端义《贵耳集》、张邦基《墨庄漫录》、宋代评话《宣和遗事》网络配图皇帝宋徽宗本人,是当时最有名的

秦国的公子虔为什么宁愿被砍掉胳膊,也不愿被割鼻子

赢虔,何许人也?秦献公的大儿子秦国上将军,统领秦国最精锐的军队,手握枪杆子战斗英雄,在军队中有极高威望老氏族的代表,受权臣氏族元老的拥戴秦献公重伤死后,赢虔只要愿意,可名正言顺的夺取秦国的王位,自立为

为何《知否》中的盛家宁愿花重金和离,也不愿女儿被休

在电视剧《知否》中明兰的堂姐。舒兰和她的丈夫孙秀才和离也是剧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在旧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商户即便再有钱,但是他的地位确实很低的,古人讲究士农工商,那么农民和工人都还排在商人

古代有种很轻的刑罚,为何犯人宁愿砍头也不愿受此刑,原因很简单

夏商周奴隶社会,流传着五种刑罚,即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这五种刑罚,一个比一个残酷,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其中的墨刑。顾名思义,墨刑又称黥刑、黥面,通俗来说就是在犯人面部刻字。可能有人会说,这有啥

他是溥仪皇叔,宁愿摆摊也不愿跟随日本,解放后却享受部长级待遇

溥仪被赶出皇宫以后,在日本的支持下,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溥仪一心想要恢复皇帝的身份和待遇,即便是投靠日本人也不在乎。也有一些皇族,忍受不了从皇亲国戚变为平民的落差,跟随溥仪去了东北。但是,也还是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