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那次泰迪·罗斯福胸部中枪,但还是发表了90分钟的演讲

Posted 总统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世界历史 那次泰迪·罗斯福胸部中枪,但还是发表了90分钟的演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世界历史 那次泰迪·罗斯福胸部中枪,但还是发表了90分钟的演讲

对1912年10月14日挤进密尔沃基礼堂的大约10000人中的大多数来说,在特迪·罗斯福预定发表一场本应是简单的竞选演讲之前,似乎没有什么异常。美国前总统正在竞选一个几乎史无前例的第三个任期,这次是作为进步党候选人。然而,当罗斯福摇摇晃晃地走上舞台时,他的朋友、进步党同僚亨利·科切姆斯觉得有义务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罗斯福就在几分钟前被枪杀了。

大多数人都惊呆了,而其他人却不敢相信——据报道甚至有一个人大喊大叫“假的!

咯咯地笑着,罗斯福打开外套,露出一件血迹斑斑、子弹穿破的衬衫。罗斯福走上讲台时,听到一声喘息。再一次证明,他决心让世界各地的男人都感到有点缺乏男子气概,他站起来,开始了一场90分钟的演讲,尽管他受伤了。他开始说:“朋友们,我会请你们尽量安静。我不知道你是否完全理解我刚刚被枪杀,但要杀死一只公麋鹿需要更多的时间。

那么是谁枪杀了罗斯福?他为什么这么坚决要发表演讲?为什么这位著名的共和党总统现在还拿着所谓的“公牛驼鹿”票参选呢当泰迪·罗斯福1909年卸任时,他很高兴能在他的好朋友威廉·塔夫特的照顾下离开白宫,威廉·塔夫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承诺要继续罗斯福的计划和议程而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的前总统总是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也许他应该再次竞选总统,以确保所说的进步政策不会落空。当1912年大选开始时,罗斯福的怀疑得到了证实。至少在罗斯福的心目中,塔夫脱背叛了他,罗斯福在他担任总统的岁月里为之奋斗过的许多事情,

就是这样,罗斯福猛烈抨击总统,称他为叛徒,并挑战他成为191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随着选举季节的继续,罗斯福成了最受欢迎的人。然而,尽管罗斯福在初选中赢得了大多数选票,塔夫脱还是获得了共和党的提名,这似乎是因为他作为总统有能力给予联邦政府的支持——本质上是支持选票。

对这种腐败感到失望,罗斯福组建了自己的政党——进步党或“公牛驼鹿党”–并给自己提名。与此同时,民主党人显然对共和党的混乱感到欣喜若狂——毕竟,共和党选票的分裂意味着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首次在白宫大获全胜。因此,他们提名了新泽西州州长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有趣的是,伍德罗·威尔逊在政策上比塔夫脱(Taft)更接近罗斯福。

最后是一场四方竞赛:罗斯福、威尔逊、塔夫脱(Taft)和社会党的尤金·德布斯(Eugene Debs)。没有人能在任何事情上半途而废(再次,请看:泰迪·罗斯福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感到有点缺乏男子气概),他在竞选过程中访问了38个州,要求公民投票给他,这比他所有的对手加起来都要多。

这让我们想到了10月14日,这是1912年大多数人投票给罗斯福的时候,和他一起行动。他在芝加哥开始了这一天的工作,然后搬到威斯康星州的拉辛,然后向南前往密尔沃基,向一大群期待已久的人发表夜间讲话。

罗斯福的声音几乎消失了,当时他穿着军大衣走出吉尔帕特里克酒店,与空气中的秋寒作斗争。在他胸前的口袋里放着他那整整两叠的50页的演讲稿(毕竟,罗斯福的演讲绝非简明扼要),还有一个眼镜盒。

当他冲向一辆等候的汽车时,一声吼叫从旁观者那里爆发出来给前总统加冰的事就在他们中间。罗斯福转过身,手里拿着帽子,向人群挥手致意。突然间,一声巨响和一缕烟雾被看作是一颗子弹从一支柯尔特38左轮手枪射入罗斯福的胸膛。

约翰·施兰克是纽约市一家酒馆的老板,直到他认定杀死“罗斯福上校”是他的责任。在后来的供词中,他说他曾经钦佩过罗斯福,但当他表现出对竞选第三个任期的兴趣时,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好。他强烈地认为,“任何想连任的人都应该被枪毙。”

他也会承认,

我确信,如果他在秋季选举中被击败,他会……大喊“小偷”,他的行动将使国家陷入一场血腥的内战。经过仔细考虑,我认为我有责任把他赶走。……我梦见前总统麦金利出现在我面前。麦金利在梦中告诉我,杀害他的不是查尔戈斯,而是罗斯福。麦金利……告诉我他的血在罗斯福的手上,罗斯福为了成为总统而杀了他。

我比其他人对报纸上的报道印象更深刻,在有了这个梦想之后,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信,我应该让这个国家摆脱罗斯福野心的威胁。

因此在9月21日,当他买了一张去查尔斯顿的轮船票时,他就开始跟踪罗斯福了。从那里,他继续跟踪他的目标数周,与他一起穿越这个国家-从查尔斯顿到亚特兰大,从查塔努加到埃文斯维尔,从印第安纳波利斯到芝加哥,最后到密尔沃基。正如施兰克在供词中所指出的,在每一站,他要么被罗斯福的日程安排的改变所挫败,要么被施兰克自己的懦弱所挫败。然而,在密尔沃基,两人都没有挡住他的去路。

我星期天早上来到密尔沃基,去了位于第三街的一家旅馆阿盖尔,然后买了报纸告诉自己罗斯福的下落,星期一得知他将在5点钟到达。我还知道他是吉尔帕特里克一家的客人,当罗斯福出现的时候,我设法在入口附近找到了一个可以开枪杀人的位置。

Schrank射中罗斯福的胸部时,离他只有五英尺远。当罗斯福步履蹒跚地回来时,候选人的速记员把施兰克顶在头上,把他推倒在地上。虽然人们的关注显然是针对罗斯福的,但人群追上了施兰克——对这位潜在的刺客拳打脚踢。

正如后来披露的那样,50页演讲稿的巨大凸起和他的努力他胸前口袋里的皮制眼镜盒——更不用说罗斯福那著名的丰满的胸部肌肉了——阻止了子弹造成重大伤害。

在最初的绊倒之后,他咳嗽着用手检查血液。当没有人上来时,他确信子弹没有穿透他的肺。他对他的一个助手说:“他抓到我了,施兰克被一辆水车拖走了(后面跟着一群人喊着“用私刑处死他”)。他后来认罪,说:“对不起,我给密尔沃基和威斯康星州的好人制造了这么多麻烦,但我并不为我的计划感到遗憾。”他最终决定要“精神错乱”,在威斯康星州的避难所里度过他的一生,直到1943年31年后去世。

至于罗斯福,和他一起的人要求他去医院,但那并不是罗斯福的风格;他拒绝了,并告诉司机带他去听他预定的演讲。

一到那里,三名医生在后台对他进行检查,发现子弹刺穿他的一角硬币大小的洞和一块血迹。他们同样恳求他去医院,但他坚持要发表演讲。不过,他还是抽出时间给妻子发了一封电报,说他身体状况很好,伤口并没有“严重得多”——威斯康星州历史学会“刺客是约翰·施兰克,曾经是这里的酒吧老板”——《纽约时报》,1912年10月14日,“教练放弃了职业生涯去帮助TR”——《俾斯麦论坛报》“威廉·塔夫特:竞选和选举”——《乌瓦》,米勒中心暗杀子弹图片来源约翰·弗拉芒·施兰克第一次总统暗杀企图

相关参考

苏联 苏联·1991年4月23日“9+1”联合声明的发表

1991年4月23日“9+1”联合声明的发表1991年4月23日戈尔巴乔夫同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阿塞拜疆、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土库曼9个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发表了《关于稳定国内局

世界历史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指数开盘后便一路狂跌,尽管股民们发疯似的抛售各种股票,但还是有无数的股民顷刻间倾家荡产。这一天,有1300多万股票易手,创美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世界历史 张作霖有8个儿子,但死后尸体停放9年无人管,下葬还是外甥送的葬

中国古代一直讲究“养儿防老”,儿子要为父母养老送终,这也才是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打死也要生儿子的原因。但是有时候儿子生的再多也没用,仍是死无葬身之地。最典型就是张作霖,生了8个儿子6个女儿,可谓

世界历史 那次瑞典一天就改变了交通方向-达根H

那次瑞典一天就改变了交通方向-达根H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全榜网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字面意思是“右转

被误认为是俄罗斯人,却说着流利的东北话

上个世纪初,在俄国爆发的那次震惊了全世界的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国的文明进程,然而它的影响却不止于此,在革命结束之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崛起,当地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动乱。相反,这些政见不同的俄国人开始为不同

世界历史 战斗民族有多狠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堪称战斗民族的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了,那么,俄罗斯有多牛呢?在蒙古军队横扫欧洲的时候,其还是一个可怜的民族,甚至在16世纪还被小小的克里米亚欺负,到处拐卖俄罗斯妇女。但是从17世纪开始

世界历史 那次一个人为了让人们记住他而毁掉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奇迹之一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所谓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最伟大的一座,位于现代土耳其的阿尔忒弥斯神庙仅由一根大理石柱组成,周围散落着碎片。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座寺庙曾多次被摧毁和重建,其中最著名的是被一个想摧毁

历史百科 战舰上诞生的巨人宣言——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战舰上诞生的巨人宣言——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9日,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坐在一起促膝长谈。几天之后,美英各报都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美国总统和英

苏联 1920年9月27日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发表

1920年9月27日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发表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发表后,1920年5月,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派出一军事外交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但由于代表团没有决定两国关系问题的全权,谈判只限于一般

美国 美国·1941年1月6日“四大自由”演说

1941年1月6日“四大自由”演说1941年1月6日,罗斯福总统在美国国会发表著名的“四大自由”演说。罗斯福指出,“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第一是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