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曹操一生最为倚仗的名将

Posted 名将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谁是曹操一生最为倚仗的名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谁是曹操一生最为倚仗的名将

2、谁是曹操的第一功勋谋臣

谁是曹操一生最为倚仗的名将

曹操手下名将极多,一方面和曹操豁达的人格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曹操一统天下的远大理想深深的激励了手下人。在曹操手下,不论你来自何方,只要你作战勇敢,讲究章法,总能得到重用。即使如张辽、张A、高览之流的降将,也受到曹操的重用,为曹操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不过,要说曹操手写第一流的名将,还得曹仁莫属。

>

笔者的理由有如下几条:

其一,曹仁是曹操的堂弟。自古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曹操最初闹革命的时候,曹仁就是最早的参与者之一。曹仁武功甚高,史书说他好弓马戈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曹仁就“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在淮、泗之间来回活动。曹操起兵之时,他就带着这批人投奔过去,曹操就任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其二,屡立战功。早年,跟着曹操,曹仁一路杀来,无论是讨徐州、攻吕布、征张绣、战官渡,直至拒周郎、破马超、败襄阳。整个三国的历史,曹仁刀剑在手,一生征战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最后被曹丕封为大司马,主管全国的军事。类似于现在的武装部队总司令。

其三,有胆略、知兵法。曹仁作战,不是一味的蛮干,而是讲究策略。这里有一个故事:官渡战后,曹操出征乌桓。降将高干也是袁绍的外甥据并州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北)拒曹军。曹操围攻甚急,他非常痛恨叛军,又看一连几天都不能攻下壶关,就向外宣告:“攻下城后,就屠城!”可是,一连几个月都不能攻陷壶关!曹仁就对他说:“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三国志・曹仁传》)曹操想了想,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听从了曹仁的计策。果然,壶关投降了。战后,检录战功,曹仁被封为都亭侯。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仁很有智谋,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围三缺一”了。假如包围得严严实实,即使痛歼敌人,我军也伤亡不小。

第四,与名将对阵。关羽是蜀汉名将,颇得刘备赏识。而且水淹七军之后,声势大举。当时好多人劝曹仁不如趁关羽未来攻城之前快速逃走,曹仁闻之大怒,于是,把白马沉于水中,激励将士,跟全军盟誓,誓死保卫樊城。全城的数千人“感之皆无二”!其实当时兵力悬殊,关羽围歼七军之后,兵力数万人,而且士气高昂。曹仁仅有几千人。况且曹仁又内无粮食,外无救兵,并有洪水围困,曹仁依然能拒关羽之师,实在令人佩服。

第五,行为高贵,为当时将军之楷模。曹仁小的时候,,“不修行检”。所谓不修行检,就是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根本不注重,没有修养,违法乱纪之事屡犯。可是,成了名将之后,举止高贵,三国志》说:“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曹彰曾跟随北征乌桓,那时的曹丕已经是世子,他在许都写信给他的弟弟,说:“做将军首先要自己奉守法令,你要好好向征南将军学习啊。”当时的曹仁被封为征南将军。

第六,独挡周郎。三国时期,周瑜的名声太大了,想当年,巧借东风之势,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曹营的将军听得周郎的名声,无不胆寒。唯有这位曹仁将军,留守江陵。当时周瑜、程普率数万大军来攻城,前锋数千人刚刚到达,曹仁就在城楼看见了,连忙招募勇士,得三百人。他派部将牛金出城迎敌,但是吴军势众,牛金的军士太少了,被敌军团团围住,十分危急!长史陈矫看见牛金部众在敌军中即将覆灭,吓得面无人色。曹仁大怒,吩咐左右牵马来。陈矫等人连忙拉住他,劝道:“敌人势众,不可抵挡啊,就算是放弃了几百人吧,将军切不可以身冒险啊!”曹仁不听,披甲上马,带着手下几十名骑兵出城而去。陈矫他们以为曹仁应该就在那里鼓舞前军的士气。谁知道曹仁拍马过河,直冲入敌阵!于是,牛金等人获救,但是,还有一部分勇士未能突围,曹仁再次冲入敌阵,杀死数名敌军将士,把那些勇士解救出来。敌军还军退去。陈矫等人一开始看到曹仁出城杀敌,很是惧怕,及至见他全身而回,不禁叹曰:“将军真天人也!”

曹仁一生功勋卓著,他不像另一位名将夏侯好逞匹夫之勇,而是颇有机谋。《傅子》有载云:“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说威震逍遥津的名将张辽,名位也在曹仁之下,实在是对曹仁太大的褒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谁是曹操的第一功勋谋臣

曹操帐下谋士众多,他们运筹帷幄,为魏国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辅臣云集,就无人像诸葛亮在蜀国那般被众星拱月,对垒谁是第一功勋谋臣也见仁见智。在笔者看来,则以荀莫属。

荀字文若,豫州颍川人。永汉元年(189年)举孝廉,任守宫令,即为皇帝掌握笔墨、纸张的那类小官。因董卓专权弃官归家,又以颍川是四面受敌之地,劝乡里人离开故土。荀自身到了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但预料袁“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十・荀传》),于初平二年(191年)毅然转投曹操。曹操将他比作张良,时年29岁的荀自此最早投奔曹操的顶尖谋士。当然,资历并不等于功绩,而且就出谋划策来说,荀的名头也不如郭嘉、荀攸响亮。陈寿称其“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魏书十・荀传》)。既如此,何以将荀推上功勋榜的首席?

首先,荀为曹操确立了纵横乾坤的重大方略。

一是奉天子而令诸侯。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自长安返回洛阳。在是否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营发生争执。不少人以韩暹、杨奉与张扬联合,不易制伏为由予以反对。荀力排众议,认为如今天子虽回洛阳,那里一片荒芜、草木丛生,义士有保护朝廷的想法,百姓因感念旧日繁华而悲伤。“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三国志・魏书十・荀传》)指出韩暹、杨奉难以成大患,如果不及时决定,等其他人万一生出此心,再考虑就迟了。这一建议提壶灌顶、石破天惊,被曹操采纳后,形成其他豪强无可比拟的战略优势。

二是拚袁绍以定北方。建安二年(197年),袁绍写信给曹操,言辞骄慢,令其大怒。荀阅信后说:“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如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已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德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能为!”(《三国志・魏书十・荀传》)一席话令曹操心结顿消,确立了与袁绍决一雌雄的心理准备。荀还提出先取吕布的步骤,从而为官渡之战扫平了障碍。建安四年(199年),围绕是否抗袁问题,曹营又展开一场辩论,孔融等人认为袁绍地广兵强,恐怕难以击败。荀指出:“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十・荀传》)而一切皆如荀所料。

三是缓设九州以安人心。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兼任冀州牧,有人劝说他恢复古时所设置的九州,从而控制更广阔的区域。荀认为,这将使全国惊骇,许多人担忧会被逐个剥夺地盘,天下就不易图取。希望先平定河北,再修复旧日京都,然后南征荆州,等天下大定,才商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的长久利益。曹操于是搁置了原打算。

第二,荀为曹操组合了征战南北的智库群体。荀虚怀若谷,极善于举荐人才。

他先推荐戏志才,使之成为曹操很得力的谋士。戏志才去世后,曹操给荀写信称:“自志才之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荀于是举荐郭嘉。由于荀一般在后方调度,曹操此前还曾问他谁可替代随军谋划,荀推荐了荀攸、钟繇。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又让荀举荐贤才。荀称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傅子》)。杜畿果然成功平乱,并广施仁政,颇具政声。据《后汉书》所载:“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当是时,群雄并起,群雄之争即人才之争。可以说,荀所举之人,其价值都非一城一池可比。试想刘备因得诸葛亮辅佐,局面为之大变。荀攸、郭嘉、司马懿与诸葛亮均是同等级的人物。倘若没有荀攸、郭嘉用谋,曹操与袁绍的角力鹿死谁手,真难以预料。可见,荀对曹魏功莫大焉。

第三,荀为曹操稳固了赖以立足的后方阵地。

长期以来,荀“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十・荀传》),有随曹操出征,而调度后方军国大事,所起作用有如萧何之于刘邦。兴平元年(194年),时任兖州牧的曹操东征陶谦,委任荀主持留守治所鄄城。恰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叛,并暗中迎接吕布。吕布到达后,张邈遣人告诉荀说:“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十・荀传》)大家都很疑惑,荀则料定张邈叛变,速布置防备。豫州刺史郭贡率几万兵马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同谋,都非常害怕。郭贡要求面见荀,前来援助的夏侯认为不宜冒险,但荀推测郭贡尚未打定主意,正可前往劝说。郭贡见其毫无惧色,认为鄄城不易攻下,便带兵离去。荀又派程昱劝说范、东阿两县,终于为曹操保全了三城。可以说,也在危难之际为曹操保住了立足的根基。兴平二年(195年),曹操获悉徐州牧陶谦去世,欲乘机夺取徐州。荀劝阻道:“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三国志・魏书十・荀传》)为此建议曹操也稳固兖州,收获已成熟的麦子,积蓄粮谷,彻底战胜吕布。若现在攻打徐州,吕布将乘虚侵扰,就会失去兖州,以致无安身之地。曹操采纳其意见,储存粮秣,积蓄实力,不久大败吕布。建安元年(196年),荀又建议对关中将帅施恩布德,以腾出手来对付袁绍。建安六年(206年),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打算南击刘表。荀认为应乘袁绍兵败势穷时加以平定,假如现今远征长江汉水,万一袁绍收集残余,趁虚攻击背后,大事就完了。曹操纳其策,遂挥师北进。待彻底扫灭袁绍残余后,荀于建安十二年(208年)建议曹操出其不意攻击荆州,刘表之子刘琮速降。

相关参考

谁是曹操的第一功勋谋臣

曹操帐下谋士众多,他们运筹帷幄,为魏国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辅臣云集,就无人像诸葛亮在蜀国那般被众星拱月,对垒谁是第一功勋谋臣也见仁见智。在笔者看来,则以荀莫属。荀字文若,豫州颍川人。永汉元年(18

谁是曹操毕生所爱的女子

一代枭雄文韬武略政绩非凡。自古美人配英雄,孟德身边自不屑说,自然是美人环伺。据史载,跟随曹操且有名分的女人就达15人,分别是:丁夫人、卞夫人、刘夫人、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陈妾、王昭仪、孙姬

三国鼎立时期 谁是曹操最信任的大将

没错,在曹操的众多大将中许褚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并且战功赫赫许褚还是曹操最信任的悍将。许褚字仲康,安徽亳州人,曹操的老乡。但是在曹操创业的时候貌似没有他,因此,可见得他入伙比较晚。但这都不影响曹操对他的

到底谁是曹操帐下第一谋士? 郭嘉和荀彧

谈及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向来都是众口不一。有人说是郭嘉,有人说是荀彧。支持郭嘉的人认为,曹操曾多次表露痛失郭嘉的伤感,并且也曾写信给荀彧一再称赞郭嘉。那么事实上郭嘉真的是第一谋士吗?曹操盛赞郭嘉的背后

曹操一生真正忌惮的三国名将,只有以下三位,其余都是浮云

曹操一生真正忌惮的三国名将,只有以下三位,其余都是浮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群雄逐鹿、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而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雄主。纵观曹操一生,先后灭袁术

此人才是曹操最为器重的谋士,要不是英年早逝,就连郭嘉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此人才是曹操最为器重的谋士,要不是英年早逝,就连郭嘉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郭嘉毫无疑问是三国最负盛誉的谋士之一,在各大谋士排名榜中,通常能够在前茅处见到他的名字,以至于

三国时期的第一位皇后是谁 郭女王和甄宓谁是曹魏第一后

三国是是一个盛产美女的时代,如孙策之妻大乔、刘备的夫人孙氏、周瑜的爱妻小乔、曹丕的爱妾甄氏等。这些伴随在君王、名将一侧的女性各有特点,并与其夫君一荣俱荣。那么,要论及地位的话,三国时期的第一位皇后是谁

为何不称帝是曹操一生最奸之举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为何说"只为王不称帝"是曹操一生中最奸诈之举

为何说"只为王不称帝"是曹操一生中最奸诈之举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曹操一生未称帝

分析:为什么说他是曹操的第一大将

​魏国的将领也非常多,有五子良将还有八虎骑,还有古之恶来典韦,但要说谁是魏国第一大将,夏侯敦可以说是无人不服,就连关羽都忌惮他夏侯敦到底有多厉害呢?说起来夏侯敦的黑历史是真的不少,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回到